03.02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復可以說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本能,但是比興奮、憤怒等情緒的發生和表現更為複雜。

我們知道動物也是有感情的,比如基本的親情與友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無論多麼可愛的小狗,當你傷害到它的時候,它也會一改平時的乖巧模樣,向你發起進攻。但它會在心底裡產生仇恨之感嗎?下一次再見到它的時候,它會記得你曾經對它的不好然後再發動攻擊嗎?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四川樂山有一隻叫做菲菲的邊境牧羊犬,曾遭受一隻小鳥持續近一個月的“拋糞攻擊”。每當菲菲隨主人出門的時候,就會有一隻小黑鳥俯衝過來,然後朝著狗子的頭上拉屎,精準程度簡直鳥類中的神槍手。

菲菲已經在這個小區生活了兩年,剛開始主人鍾女士以為兩個小傢伙只是偶然遇見之後的互動,沒想到這隻鳥竟然會“蹲點”與“精確打擊”。小區內的其他狗未曾得到過黑色小鳥的這種特別關心,可是隻要菲菲出門,黑色小鳥便會向其發動攻擊。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無論菲菲跑到哪兒,小鳥都不依不饒地跟著,並且不時地發起進攻,直到回家才罷休。幾個回合下來,兩者雖然沒有肢體接觸,菲菲的頭上與脖子上卻留下了不少的鳥類排洩物。這樣並不能滿足鳥兒,有的時候它還會叫上同伴來“觀戰”。四五隻小鳥嘰嘰喳喳,圍觀自己向狗子發動攻擊。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烏鶇

邊境牧羊犬的智商可是犬中第一的,卻被不到自己體型十分之一的小鳥欺負到毫無還擊之力,還被當著眾多鳥兒的面羞辱,並且因此火遍網絡。在感嘆狗生艱難之外,這隻鳥的來頭也值得探究。

這種全身黑色,有著橙褐色喙的鳥叫做烏鶇。烏鶇在界內有一個名聲,叫鳥中“平頭哥”。

平頭哥即蜜獾,這種以“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為座右銘的生物,在非洲大地打出了自己的名號。平頭哥打得了老虎獅子,鬥得起野狗疣豬,吃得了毒蛇蠍子。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蜜獾(中)大戰群獅

在國外一家動物康復中心,一隻叫史託菲爾的蜜獾挖洞到對面獅子所在的鐵網內,與獅子打了起來。管理員布萊恩分析,可能是因為兩個動物無意間的對視,從而產生了敵意,而平頭哥火爆的性格促使它率先發動了攻擊。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烏鶇(左)和麻雀(右)

別看烏鶇好像沒什麼攻擊力的樣子,可是記起仇來也如蜜獾那般暴躁。對於這一點,邊牧犬菲菲是很有發言權了。它的這種持續的故意拋擲糞便的行為也不單純的是互動或者警告,已經屬於攻擊和報復行為。

據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戴波的分析,可能是因為菲菲曾經傷害過自己、伴侶或者雛鳥,所以才招致了這隻烏鶇的報復。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邊牧犬所為,但是烏鶇無法區分具體的個體,從而波及了同為邊牧犬的菲菲。

烏鶇的這種容易記仇的性格讓不少動物都吸取了教訓。貓是鳥類的天敵,可是有些貓偏偏要去招惹烏鶇。有隻家貓與烏鶇隔窗“吵架”,從而結下了樑子。暴躁的烏鶇便天天守在窗前,貓一出現便投擲排洩物,風雨無阻。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不僅僅是貓狗會有這種遭遇,人如果不小心招惹了烏鶇,也會受到同樣的報復。曾經有新聞報道,有熊孩子因為朝樹上扔樹枝,得罪了烏鶇,最後在瘋狂的鳥糞攻擊下只能打傘穿雨衣出門。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很多人會將烏鶇誤認為是烏鴉。雖然同屬雀形目的它們乍一看確實難以區分,但烏鶇在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系統中屬於鶇科,而烏鴉屬於鴉科,二者之間是有很大的差別。比如烏鴉的喙是黑色的,叫聲也沒有烏鶇那麼悅耳。但是烏鴉的記仇程度較烏鶇有過之而無不及,攻擊起來也更加兇猛。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印度中央邦的一位男子Shiva Kewat每天出門都會被一群烏鴉啄得遍體鱗傷。而且當Shiva和其他人一起時,烏鴉也只攻擊他卻不攻擊別人。這樣一直持續了三年。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Shiva不得不用棍子抵擋烏鴉的攻擊

這三年之久的噩夢其實來源於一場誤會。三年前,Shiva回家途中遇見了一隻被困在鐵網上的烏鴉寶寶。還沒等到Shiva將其解救下來,烏鴉寶寶便死去了。而旁邊的烏鴉目睹了這一幕,錯以為烏鴉寶寶是死於Shiva之手,於是展開了三年的復仇計劃。

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巴卡圖拉大學的遺傳學教授阿肖克·庫馬爾·蒙加爾介紹道,烏鴉的能力或許不像人類那麼複雜,但它們確實能夠長期記住人類的長相,並針對他們進行報復。烏鴉的這種超強的面孔識別能力與記憶力,這有助於其實施報復。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約翰•馬茲盧夫曾做過實驗。他和學生戴著面目猙獰的野人面具在校園中捕捉了7只烏鴉,對它們進行標記後釋放。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迪克·切尼面具(左)和野人面具(右)

後來當他們戴著相同的野人面具在校園裡走動時,帶有標記的烏鴉就會對他們大叫。而當他們戴著迪克·切尼的面具時,這些烏鴉就沒有反應。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當戴著野人面具的研究人員在外走動時,帶有標記的烏鴉就會對他們大叫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覺得鳥類的大腦只有棗核大小,想必一定不聰明,甚至以“鳥腦”來形容一個人很愚蠢。然而John Marzluff通過對烏鴉的腦部掃描實驗發現,

當烏鴉看到它們認識的一張面孔時,它們的大腦會像人類一樣表現出相應的情緒。

研究人員佩戴面罩捕捉了12只成年雄性美洲烏鴉,並且把它們飼養在籠子裡。期間由戴著另一種面罩的研究人員為其提供水與食物。四周後為了解烏鴉看到兩種面孔時大腦會出現什麼狀況,研究人員們向完全警惕的烏鴉注入了一定量的葡萄糖。隨後將這些烏鴉放到佩戴危險面具或者關愛面具的人面前各15分鐘時間。在注射鎮靜劑後,對這些烏鴉進行腦部掃描。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腦部掃描前將烏鴉放到佩戴危險面具或者關愛面具的人面前

結果發現,烏鴉在看到捕捉它們的人的面具後,它們大腦中的和恐懼有關聯的區域被激活,而提供照顧的人佩戴的面具則觸發了它們大腦中與聯想學習、動機和飢餓有關的區域。

由此證明了烏鴉能夠識別人臉,並且可以把視覺線索與期望和情緒整合起來從而改變行為。雖然鳥類大腦中的反應區域和哺乳動物不同,但是存在著一個類似的區域執行著類似的功能。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鳥類尚且如此,具有更加高級並且複雜的神經中樞的哺乳動物,也會有復仇行為,而且復仇方式更加多樣。

在印度,一隻大象路過一家裁縫店時,被一名工人隨手紮了一下象鼻,大象急忙縮回鼻子走了。幾個月後,這隻大象竟然又來了。這次它在街心的噴水池裡吸足了一鼻子水,來到這家裁縫店窗前,把那個縫紉工人噴了個落湯雞,然後揚長而去。也有發生過獵人打死小象,兩天後悲痛欲絕的母象帶領象群踏平獵人村莊的事情。

對人來說,仇恨更多時候是出於本能,仇恨心理的形成涉及到幾種腦部結構。位於腦中部的大腦黑質參與行為的回饋,腹側紋狀體與回饋、強化和衝動相關,腹側被蓋區則調控多巴胺的產生與傳遞,位於大腦前部的前額葉皮質幫助我們實現特定的目標。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人腦結構

多巴胺是一種與回饋、強化和積極感受有關的神經介質,和人的興奮有關。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邁克爾·麥古洛指出,積怨和復仇的慾望與追逐目標、滿足慾望的心態直接相關。因而報復是能夠給人帶來樂趣的

這一點科學家也通過實驗進行了證實。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員招募了一群人參與他們精心設計的欺騙實驗。通過腦部掃描發現,當遊戲者決定報復時,大腦控制快樂和興奮的那一部分就會非常活躍。

所以並不是報復後得到的愉快讓他們這麼做,而是預知的快樂促使他們進行報復。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動物復仇的行為是普遍的,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攻擊行為都是為了報仇,有的時候只是出於保衛領土或者巢穴,又或者是簡單的自衛罷了。

在鳥類的繁殖期,當你進入某一隻鳥的戒備範圍內時,便會受到其攻擊。此時要做的不是反省自己是否曾經得罪過它,而是趕緊離開,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

去年八月份,悉尼發佈了一項特別的預警。截至2019年8月,在澳洲被喜鵲攻擊過的人已經高達272人。當然這是高峰期來臨前的數字,根據Magpie Alert網站的數據顯示,去年僅新州就有803人遭遇過喜鵲的“飛彈”襲擊。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2018年澳大利亞各地區遭受喜鵲襲擊人數統計表

橫座標從左到右依次為:首都領地、新南威爾士州、北領地、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

而且這些喜鵲的攻擊力也不一般。據媒體報道,在悉尼的馬什菲爾德,有幾名路人受到2只喜鵲的糾纏,其中一個人被喜鵲啄到耳朵大量出血。臉頰、脖子甚至眼睛被啄傷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澳洲國寶考拉也沒能倖免

為什麼喜鵲如此暴躁地攻擊別的生物呢?研究喜鵲20多年的吉塞拉·卡普蘭教授認為,喜鵲其實並非有惡意,也不是天生就具有攻擊性。每年的9月至11月是澳洲喜鵲的繁殖季節,這一時期的喜鵲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脾氣會變得異常暴躁,警覺性與攻擊性均維持很高的水平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孩子可能受到威脅,它們便會發起猛烈的進攻。當然這只是為了傳達訊號,警告對方儘快離開鳥巢。這個警覺距離一般在80米左右。在無法得知附近是否有鳥巢的情況下,下圖這樣的頭盔可能就很有必要了,可以在喜鵲的突然的襲擊下保護你的腦袋。

“人在路上走,翔從天上降”,動物復仇事件有多離奇?

昆蟲也會有類似的“報復”行為。

一天上午駐閩海軍某部打死了飛進辦公室的幾隻蜜蜂后,成群的蜜蜂飛來辦公樓。臨近中午,蜜蜂有增無減。官兵們迫不得已在室內噴灑福爾馬林,在操場架起火堆,蜂群們才被迫逃離。

現實生活中因為打死一隻蜜蜂而引來蜂群的案例也有很多。然而蜜蜂的這種行為並不能稱之為報復,因為昆蟲沒有像高等動物那麼複雜的神經結構。它們這種類似於給傷亡同志報仇的行為,主要是由於警報信息素的作用。

這是由工蜂釋放的,由乙酸異戊酯、乙酸正丁酯、苯甲酸等20多種有機化合物組成的化合物。這些物質含量極微,但揮發性很強,能迅速擴散,激發群蜂的螯刺反應,從而向入侵者發動進攻。


動物報復行為的具體發生機制尚缺一個完美的解釋,但是報復行為產生的根源一定是某一方利益的受損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想法與脾氣,我們還無法揣測。但是我們應該去了解它們,然後尊重它們,保護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