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分”到底 垃圾分類後的行業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一“分”到底 垃圾分类后的行业发展

北極星固廢網訊:隨著城鎮人口的提高、城鎮化率的提升,我國每年有2.2億多噸的垃圾處置需求,這對於垃圾如何處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2018年國家住建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計劃至2020年底,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這是我國第一個強制垃圾分類的地區,明確垃圾分類將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為“溼垃圾、幹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種。同時,對於小區進行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管理。

上海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垃圾分類開始實施至2019年底,上海的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提升至90%;溼垃圾分出量7453噸/日,增長88.8%;幹垃圾處置量17731噸/日,減少17.5%;可回收物日回收量增長4.3倍;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增長5倍以上;垃圾填埋比例降至20%。

上海的垃圾處置從前端分類來看成效明顯,但是後續仍需要堅持全程分類、一“分”到底。垃圾一“分”到底,即前端居民按分類投放垃圾後,由中端專門的環衛車輛收轉運到垃圾中轉站,最後送到末端的填埋廠或者焚燒廠進行垃圾處置的全產業鏈協同的工作。

垃圾分類先行,對整個垃圾處置產業鏈的配套設施的需求有了新的增量和變化。

首先,前端居民垃圾有效分類需要配置不同的垃圾收集設備;

其次,中端也需要有對應的垃圾收轉運的環衛車輛進行運輸,做到“分類收集、分類運輸”,而不是之前的混裝運輸。這些垃圾收集裝置和垃圾收運環衛車輛都需要有新的置換和完善,尤其目前針對新分出來的餐廚和廚餘的溼垃圾其收運裝備是不足的;

最後,我國目前對於末端垃圾處置的能力和設施還有待完善。隨著垃圾填埋的處置能力趨於飽和,焚燒將成為未來主要的垃圾處置方式。

垃圾處置的整體產能在十三五期間已經進入快速建設和投放階段,規劃到2020年底總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110.5萬噸/日,建成投運的垃圾焚燒廠預計達到550座。分類後的垃圾將會有相匹配的垃圾末端處置產能,通過焚燒的垃圾處置量將超過填埋的處置量,而溼垃圾也會配套專門的溼垃圾焚燒廠,真正地做到從前端分類收集到末端分別處置的一“分”到底。

垃圾分類最終是為了末端處置,這也對末端處置環節提出了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置的技術要求。在垃圾乾溼分離後,一方面,幹垃圾的平均熱值會提升,噸垃圾上網發電量將提升,增加垃圾發電的經濟效益。在垃圾燃燒充分的情況下對於垃圾的減容可達到90%,對垃圾減量效果明顯。同時,幹垃圾量的下降可以減輕當前焚燒廠的產能負荷。另一方面,溼垃圾有望得到資源化處置。溼垃圾通過厭氧發酵轉變為可以資源化利用的有機物質和可以生物質發電的沼氣,餐廚垃圾還可以提取油脂。

“源頭減量、末端發力”,隨著全國46城市開始前端垃圾分類工作,整個行業也將逐步形成垃圾全程分類、收運、處置的體系,行業產能有望進一步釋放。筆者認為,作為居民,我們需要先做好垃圾有效分類,垃圾分類先行;作為行業,需要加快補齊垃圾收集裝備、環衛車輛、末端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廠的缺口,提升垃圾資源化的處置技術。這樣我們產生的垃圾才有可能得到更有效的處置,讓垃圾減量,讓垃圾更多的轉化為可以再利用的資源。

原標題:圓信基站︱一“分”到底,垃圾分類後的行業發展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