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武漢,一座缺乏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位於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俗稱江城,以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和九省通衢的重要位置而聞名於世。同時,它也是一座擁有3500年曆史與文明傳承的城市。盤龍古城的厚重、琴臺知音的忠貞、黃鶴樓的白雲悠悠、龜山的金戈鐵馬,彰顯著文明積澱的厚度,行走其間,你似乎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古老、厚重的歷史文化,敢為人先、敢於挑戰的文明精神,光榮、卓絕的革命傳統,造就了武漢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資源。

武漢的歷史回顧

  • 根據考古發現,武漢地區最古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但真正清晰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古老歷史是盤龍城遺址,一座距今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它的發現,將商代早期的中華文明從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擴展”到了長江流域,至此長江流域也成為了華夏文明早期的發祥地。
  • 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地區屬楚國管轄,“不服周”的楚國人世代打草開荒、篳路藍縷,在長江中游打拼出了一個八百年的輝煌文明。公元前350年,楚宣王在塗口(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設置沙羨縣,這是武漢的第一個正式政權建制“身份”。
  •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郡太守,郡治就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至此黃鶴樓見證了大江東去、近兩千年的興衰更替,“白雲千載空悠悠”。
  • 隋朝時武漢地區分置江夏縣(以武昌為治所)和漢陽縣(以漢陽為治所),江夏至此走上歷史舞臺,領長江中流文明風騷數百年。
  • 唐朝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格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所,政治地位攀升,一躍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
  • 到了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下同)八年,此地成為南宋興師北伐的策源地。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時時夢想“直搗黃龍”的岳飛第二次出師北伐受挫,不得不撤回鄂州,壯志未酬,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但可惜,鄂州沒能看到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終成英雄悲歌。
  • 歷史來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治所,武漢第一次成為“省會城市”。從公元前350年第一個建制(沙羨縣)設立,到公元1281年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會”,武漢在發展道路上奔走了一千六百多年。
  • 明代成化年間,原來漢水改道龜山北麓的集家嘴注入長江,大片低窪地帶淤積成陸,漢口的集市開始出現。到了明末清初,漢口已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而這距漢口淤積成陸不到二百年。
  • 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後,咸豐十一年(1861年),英、法、德、俄、日先後在漢口設立租界,漢口正式開埠。光緒年間,張之洞在武漢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工藝學堂,興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時武昌“開風氣之先”,成為華中洋務運動的領頭羊。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燎原於全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武漢成為全國革命中心。
  •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夏口縣與漢陽縣城區併為漢口市。
  • 1949年5月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4年,武漢市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
  • 1986年,武漢被國務院評定為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座缺乏古老建築的“歷史文化名城”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武漢的人文歷史無疑是武漢最獨特、最寶貴的資源,尤其是以漢口、武昌崛起為代表輝煌的近、現代史,讓武漢在華中地區獨樹一幟。武漢隨處可見近代歷史文化建築、遺蹟和紀念地。

但跟其他的城市相比,武漢卻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傳統建築、古建築保存比較少,古建築的數量無法與北京、西安甚至是上海相比。

去武漢旅遊,導遊拉你取得多的是黃鶴樓、晴川閣、古琴臺、閱馬場、武漢長江大橋、東湖、磨山,少有拿得出手的古建築。在這其中,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曾多次被毀,現址為1985年按清光緒年間式樣重建。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公元223年),歷史上多次毀後重建,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重建,1985年6月落成。漢陽月湖之畔的古琴臺始建於北宋,以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名揚天下,但現存建築為光緒八年(公元1882 年)重建。號稱“武漢三大名勝”的黃鶴樓、晴川閣、古琴臺均系近、現代重建,年代最久的僅百餘年。武漢古建築之窘迫可見一斑。

現在武漢市內分佈著不少傳統建築,但近現代的比較多,西洋風格的比較多,古建築、傳統歷史建築比較少。

武漢的古建築是指1861年漢口開埠前的建築。據武漢民俗專家、武漢歷史文化保護人士劉謙定先生統計,符合這一標準的武漢的古建築僅有七處,即四塔(洪山無影塔、洪山寶塔、勝像寶塔、石榴花寶塔)二橋(白洋橋、保壽橋)一牌坊(漢陽共勉街石牌坊)。

武漢,一座缺乏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名城”

上左至右下分別為:洪山寶塔、無影塔、勝像寶塔、石榴花塔

武漢,一座缺乏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名城”

上:古白洋橋 下:古保壽橋

武漢,一座缺乏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名城”

漢陽共勉街古石牌坊

武漢的歷史古建築為什麼消失?

武漢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就出現了縣城,七百多年前開始作為一個行省的“省會”城市,近四百年前漢口已成為天下“四大名鎮”之一、“楚中第一繁盛處”,這兩千多年以來的古老建築都那兒去了?

根據閻煒的研究,武漢的古建築留存不多,原因大體如下:

一是古老建築因“高齡”年久失修而自然損毀、拆除。行者老魏認為這可能是二千多年來歷史印記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事物發展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古老建築是在歷史長河中的“宿命”。

二是戰爭的破壞,這是武漢老建築成片、大範圍積毀損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老建築消失的“加速度”。19世紀中葉,天平天國曾三次攻佔武昌,清軍、湘軍與天平軍在武昌城內外拉鋸般的爭奪廝殺,戰爭結束後武昌幾乎毀損大半,多座重要建築毀於戰火。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後清政府進攻武漢時,馮國璋為防止“匪黨”窩藏於密如蛛網的漢口街巷,放火將漢口除五國租界以的華人商埠聚集區燒得精光,大火三日不絕,大量歷史建築化為焦土。此後的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武漢都首當其衝。戰爭讓眾多歷史建築、文物化為灰燼。

三是近代的人為拆除。最典型的是張之洞拆漢口城垣賣建築材料還列強外債,以及北伐軍攻佔武昌後拆除古城城垣。北伐軍的那次拆城中,除起義門這一小段城牆因有對北伐軍有特殊歷史紀念意義而倖免於難外,其餘在1929年全部拆完,代表著古人智慧與汗水的武漢三鎮最大體量的古建築消失了。武昌古城拆除,接著是漢陽跟進,長沙跟進,這是荊楚大地古建築的一次“浩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