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努力工作年薪50萬和醉心炒房炒股資產千萬,誰贏了?

兩人同學,十年後A努力工作年薪50萬。B醉心炒房炒股年薪10萬但資產千萬,誰贏?

投資養家

A努力工作,然後工作中天天勾心鬥角,應酬不斷,身心疲憊,B每天能照顧家庭,還能有時間鍛鍊身體,比同齡人看起來年輕十歲,周遊世界,你說哪個贏。

赤子之心

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何為輸贏。

我認為人生輸贏的評判標準,既不依賴於二人擁有金錢的數量,因為金錢收入是非線性的;也不依賴於這短短的十年時間,因為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

說說我對輸贏定義理解:

人生贏家:這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並且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人生輸家:這一生不知道自己想做啥,或者知道但沒有去做,且最終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有句話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這問題的答案終究也只有ab兩個當事人自己內心最清楚。

外人所謂的評價,所謂的輸贏,都是盲人摸象(即使單純從投資收益角度出發也概莫能外)而已。

ff81019

條條大路通羅馬 誰平常更開心誰就贏了,如果我再加入個C同學,家庭小康,但比前面兩位最後多活十年,你們說誰贏?社會地位固然重要,但心態好能無所謂的話也就夠了。最怕的是很在乎錢財和地位,那就痛苦了,慾望是無止境的。人生在世突破自己就是成就感,無論是什麼方面。

bismackzhang

A贏了。

B都很低調,讓社會相信A贏。

沒有A誰來接盤。

保潔看我天天在家,問我炒股掙多少錢,我說套慘了,再跌我就出去開滴滴或送外賣。

我這麼老實的人都能不顧我每年跑贏指數12%到15%的事實,說出這樣的話,說明別人也能。

arc8088

A、B都是贏家。

如果B,主要是股市賺來的,但是我選B,因為B贏面更大。這個世界上到底是50萬年薪的人多,還是股市賺1000萬的人多?毫無疑問,肯定是前者。街上你可以碰到的50萬年薪人的太多了,但是你碰到賺1000萬的股神卻很稀少。

50萬年薪的人,他一般只是普通人,比如證券公司幹得比較好的職員,銀行小中層幹部等等。

這些人的財富增加一般用的是加法,每年50的加上去。

而股市賺1000w的人,在1億多股民的行當中,絕對是大贏家,不說每年是指數上升,至少也是,幾年一個指數上升,每幾年百分幾十的上升,這分分鐘就是茅臺的業績上漲邏輯,能力隨時間增加,增長率加速,資金量增大,絕對盈利幾何級加大。加法和指數,能相比嗎?這是數學概念,想都不用想。

50萬年薪的,20年後大幾率還是個普通人,而賺1000萬在股市的人,卻是股市中的翹楚,大幾率還是翹楚,自會更翹楚。

老巴曾經說過,他絕大部分的錢都是50歲以後賺到的,所以對於股市能賺到1000w的人來說,好戲還在後頭。

如果只是買了3,2套房子而身家1000w,就沒啥特別好羨慕的,這種大幾率只是運氣好,無他。運氣這玩兒是不能複製的。

DMajor

還有C同學,醉心炒房炒股但資產歸零;D同學,努力工作但鬱郁不得志。講事情要講完,不要有選擇性地講。

guest2

若只比財務狀況,明顯B佔優。

A年薪50萬,是“努力工作”才有的,一旦不那麼努力,或者大環境有點變化,還能有年薪50萬嗎?A的未來現金流,是拿命換來的,是有巨大成本的,如果把A看成一家公司,這個50萬隻是“營收”,而不是“淨利潤”。

假設有一個C(加強版的A),完全不用工作,每年也有50萬退休金可領,可以領20年,並且退休金的增長率跟B的投資收益率相等,如此,這個C在財務上(現金流折現)才能勉強跟B差不多。如果這個C不能以未來的收入融資,還是略差於B,因為需要的時候B能隨時拿幾百萬出來而C不能。

結論就是B>C>>A。

換個角度,問一個“努力工作年薪50萬資產極少”的人,現在給他1000萬,讓他馬上辭職,去做一個年薪10萬的工作(並且不準再換回原來的工作),他會不會答應?相信從財務角度考慮,絕大多數會答應的。當然,財務以外的事就不好定量了,比如A很喜歡做這個年薪50萬的工作,這個工作能給他巨大的成就感和社會地位,等等。

bbee9604

我還是比較羨慕B,認為B是贏家,向他學習。

從自己的經歷看,現在的收入也是稅後大幾十萬。但是每天晚上還要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看書學習投資方面的知識。因為我知道工作收入是賣時間,不去工作,收入就沒有了。說實在的,除非一些好的國有企業的領導崗位,其他地方,收入高的,壓力必然大,工作必然忙。所以雖然現在收入不錯,依然非常沒有安全感。

去年17年開始吧,接觸瞭解到了價值投資,覺得這是條可行的路。我的目標就是股票資產能達到1000萬,每年通過分紅和打新股的收益能達到30萬以上,足夠我一家人一年的開銷,那個時候我就換個崗位,一年發20萬也不會有現在這麼焦慮。

huanhappy2017

年薪50w的,你要說他工作輕鬆我是不信的,不僅壓力大,估計平時也沒有空閒時間。

綜合來看,B的生活更舒適一些,有錢有閒,也有一份湊合的工作,家庭抗風險能力也很強,不會出現一個人倒下來了家庭就垮了,少數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成就自我,但大部分普通人,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收入,是為了生活。

oxxgg818

是否贏,主要看未來的現金流,和未來的淨資產。

這和股票一樣,需要對AB進行分析和預測。

關鍵看B未來的現金流:

如果B只擁有1000萬的房產,而且就還是自住房,那麼其未來的現金流就是每年10萬,十年後不吃不喝的淨資產(房價不變的情況下)是1100萬。

如果B的1000萬資產裡有假設500萬是金融資產,則以其十年能賺500萬金融資產的能力,其投資的複合收益率最低10%,那麼B在未來每年也大概率能獲得50萬的投資收入,十年後不吃不喝的淨資產(房價不變的情況下)是1600萬。

如果B的1000萬資產裡有假設1000萬都是金融資產,則以其十年能賺1000萬金融資產的能力,其投資的複合收益率大概平均20%,那麼B在未來每年也大概率能獲得200萬的投資收入,十年後不吃不喝的淨資產(房價不變的情況下)是3100萬。

A未來的現金流:(假設其住公租房、或在二三線有個幾十萬的房子自住)

收入不變:每年50萬,十年後不吃不喝的淨資產為500萬。

收入增長:每年收入增長,十年後漲到100萬每年,十年後不吃不喝的淨資產為750萬。

所以,只從經濟上看,在未來的十年中,B大概率勝A。並且在十年後,大部分人的勞動收入開始走下坡路了,A如果不轉型為投資型B,則還是大概率不如B。

這是勞動收入和投資收入較量的問題,一般年輕時勞動,年長時投資;有精力無資本時勞動,無精力有資本時投資。適合的時候做適合的事,這才是正確的人生之路。

打新交朋友

我無事看了這個帖子及回覆,印證了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結論。人財富上的差距與結果主要在底層認知上的差別,比努力和懶惰的相關度更高。

這個比較牽扯到多個維度,財富比較,社會資源比較,影響力比較,以及比較什麼,為啥比較的文化問題。就如同錢鍾書的《圍城》,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經濟學上的解釋就是任何事物隨著稀缺性的減弱,邊際效用遞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