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淇澳島

疍家人是對中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主要分佈於福建福州、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份。廣東的疍家人以地域分也分為潮汕疍家、客家疍家、廣府疍家。現在的疍家人大部分已經上岸,但是疍家人的傳統習俗,例如水上婚嫁、鹹水歌,到現在還保留著他們的特色。疍家人因為靠水而居,也是信奉天后的。現在哪個地方有天后廟,哪個地方就存在疍家人。珠海的疍家人現集中於萬山群島、淇澳島、三灶島、燈籠沙、白藤頭、橫琴、灣仔、紅旗、小林、平沙、南水等地。

邑是縣、縣城的意思,四邑就是指廣東省四個縣:新會、開平、台山、恩平。四邑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祖籍四邑的華僑、華人遍佈世界各地,以南北美洲和南洋地區居多,江門原是新會屬地,因此四邑是包括了江門市的。今天的新稱“五邑”是在四邑的基礎上加上鶴山市(鶴山市現歸江門市管轄),五邑就是江門市的別稱。

斗門原屬新會,1983年劃分為珠海管轄。斗門的井岸、六鄉、蓮洲、乾務、五山、斗門鎮、白蕉部分都保留著獨特的四邑特色。

本篇我們將會走進海島、金灣區、斗門區,探索那些還存在的疍家文化與四邑文化。

一、疍家文化

珠海雖然是廣東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但它擁有大大小小几百個島嶼,所以有“百島之市”的美譽,其中萬山群島和淇澳島最為著名。萬山群島可謂是名島雲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主體島嶼香港島、橫琴島、三灶島、桂山島都屬於是萬山群島的一部分。

1.萬山群島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大萬山島

萬山群島,位於珠江口正南方,是廣州出海航道必經之地,分屬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管轄。原指萬山列島,範圍幾經變化,一度為伶仃洋外100餘島之總稱。後指珠江口東部的青洲水道、大西水道以東、香港大嶼山(大濠島)、索罟群島、蒲臺群島以南島礁,包括擔杆列島、佳蓬列島、三門列島、隘洲列島、蜘蛛列島、萬山列島和外伶仃島、桂山島等大小島嶼共76個,散佈面積2 600平方公里,島嶼總面積80.582平方公里。

萬山群島的居民是由疍家人與客家人組成。島上海洋資源豐富,是一個充滿野趣,富有神奇色彩的島,這裡有被稱為“亞洲奇觀”的浮石灣;有萬山群島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具有濃烈海島特色的媽祖祭典;還有獨特的海蝕地貌;有全國唯一的保留完好的海島第四紀冰川刻痕;這裡還有原汁原味、絕無汙染的海鮮;烹煮芳香撲鼻,回味無窮的海味乾貨。

夏天游泳,逛海灘,萬山群島就有多個島嶼給你選擇:東澳島、擔杆島、桂山島、大萬山、小萬山,應有盡有,任君選擇。

路線:11、56路車到香洲港,就有去擔杆、東澳、萬山、桂山等島嶼的航班。

2.橫琴島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橫琴金融島

為什麼要單獨拿橫琴出來講呢?因為橫琴值得拿出來講。橫琴現在可謂是廣東乃至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片熱土啊,現在的橫琴島是副廳級地區,中央在2009年的時候,把橫琴作為一個重點發展區域來培養。現在的橫琴,在發展的道路上還是以海洋生態為依歸,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橫琴蠔作為地標性的海產,也收到高度重視。

在1999年以前,橫琴只是一個普通的海島,而且也沒有公交車,道路也沒有完整。後來在珠海政府重視起來,和橫琴口岸的成立,橫琴大橋的通車,外界才漸漸認識橫琴,而珠海政府也利用島上資源,開發了生態旅遊項目,例如三疊泉、天湖、海洋樂園、石博園等景區,也因島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很多海產商到橫琴進行蠔的養殖,橫琴蠔現在已經是一個品牌。

在中央領導人多次視察之後,橫琴就成為繼浦東、濱海之後國家成立的第三個新區,同時也是國家第二個自貿區。我們會在下一篇,跟大家詳細講述橫琴旅遊攻略。

路線:從香洲坐14路、K11路、吉大、拱北坐K10路到橫琴。

3.三灶島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位於三灶島的珠海機場

三灶島在香洲西南部28公里,萬山群島西,是萬山群島中第一大島,磨刀門和雞啼門兩河道出口處。西距南水約6.5公里,西南距高欄島7.25公里。相傳早在明代以前的欖坑村有三個天然石灶,常有漁民到此生火煮飯,因而取名。

三灶是珠海保存原有的疍家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其中三灶鶴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灶鶴舞歷史悠久,據介紹,三灶鶴舞是宋代三灶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模仿白鶴的神態動作,研究白鶴的生活習性而創造出來的民間舞蹈。是當地民間迎春接福、賀老拜壽的一種拜年方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而三灶擁有海岸線居多,所以平時珠海市民也會到三灶的海灘游泳、娛樂,這一點我們下一篇的珠海旅遊攻略會提及。

三灶島孕育了一代革命領袖林偉民,林偉民,原名林興。1887年生,廣東省香山縣人(今珠海市三灶鎮)。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幼隨父墾荒種地,下海捕魚,稍長到香港謀生,在外國輪船上當苦力。1920年起,林偉民和蘇兆徵等在香港海員工人中進行革命宣傳,併發起成立海員工會籌備組,為籌備委員之一。1921年3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在香港成立,他當選為幹事會幹事,負責交際方面的工作。1922年1月和蘇兆徵等領導了香港海員大罷工。1922年7月任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上海支部主任。8月發動和領導上海海員工人舉行罷工。1927年9月1日逝世。

三灶島也是抗日戰爭史上不可忘記的一部分。1938年1月17日,日軍6000多人在三灶島蓮塘灣登陸,日軍登陸後就在島的南部修建飛機場,設立以藤田中將為首的海、陸、空軍組成的司令部,把三灶作為侵略華南的軍事基地,日軍為其軍事上的需要,在三灶島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是年農曆3月12日,日軍洗劫魚弄村,386人遭槍殺,13日,日軍燒燬了上表、鄧家灣等36座村莊和164艘漁船,他們強姦婦女、殺戮兒童,在全島施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14日,日軍又將抓來的男女老少,2000多人分別在草堂沙崗、蓮塘灣沙灘、春園祠堂、石灣關帝廟前、魚林先鋒坑、青灣等地進行集體槍殺,短短三天內,島上北部村落被焚為焦土,屍橫遍野,慘絕人寰。

在淪陷八年中,日軍殺害我三灶同胞2891人,餓死3500人,同時還將從朝鮮、臺灣以及萬山、橫琴等地抓來修機場的3000多名民工秘密殺害,日本投降後,逃離的群眾陸續返島,1948年,他們收拾死難同胞骨骸埋葬於上茅村等,1979年將骨骸遷葬於竹瀝山。1983年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1000平方米。

路線:香洲乘坐201路、拱北乘坐207路或機場快線到達

4.白蕉燈籠沙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燈籠沙水鄉位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燈二村,行政隸屬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人民政府管理,面積14.7平方公里,人口9800多人。這裡世世代代以出海打魚為生,被稱之為水上人家或漁民,又稱之為“疍家人”,從二十世紀,隨著漁業的進步,漁民已逐漸被廣東政府安排到珠三角沿海地區上岸定居,告別往日“居無定所”的生活。水上(疍家)人靠水邊而居,一河兩岸的水鄉特色形成其獨有的建築文化,燈籠沙原生態特色相當明顯。

斗門水上婚嫁習俗是廣東省珠海市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斗門是著名的水鄉,水上婚嫁已有數百年曆史。據記載,廣東當時有“陸上人家”、“山上人家”和“水上人家”。“陸上人家”從中原遷徙而來,“山上人家”即如今的客家人,而“水上人家”以船為家,被陸地人排擠,不得上岸。直到雍正七年,官府才允許他們上岸務農,與陸人混居,於是,在斗門形成了獨特的水上婚嫁。而在燈籠沙,這個習俗已經被記錄下來,珠海市政府為了市民認識這個婚嫁習俗,把燈籠沙劃為一個特色旅遊區,旨在市民認識水上婚嫁,認識疍家文化,還有獨特的鹹水歌呢。

地址:珠海市白蕉鎮燈二村

5.淇澳島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淇澳白石街

淇澳島屬香洲區管轄。位於珠江口內西側,北與虎門相對,東距內伶仃島13公里,南距唐家1.2公里,是珠江出海口的第一道大門。全島面積23.8平方公里,島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北部是紅樹林保護區。常住居民約1900人。島內有淇澳大橋與市區(香洲)相連。淇澳島是珠海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淇澳八景是淇澳島的熱門景點,分別是:鹿嶺朝露、金星波濤、夾洲煙雨、蚧珠夜月、赤嶺觀日、松間流水、雞山夕照、婆灣晚渡。淇澳島古代屬香山縣恭常都淇澳鄉;本地方言屬閩南語次方言中山閩語。

淇澳擁有眾多古蹟:淇澳島抗英遺址、白石街、蘇兆徵故居、淇澳島天后宮。天后宮乃是疍家文化的一部分。而淇澳島也孕育出蘇兆徵這樣的革命領袖。

蘇兆徵(1885-1929),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偉大先驅,其故居乃其祖父於清朝道光年間所建。這是一幢青磚土木結構的建築,面積68平方米,1885年11月11日,蘇兆徵就出生在這裡。蘇兆徵故居於1979年12月17日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在1985年 蘇兆徵誕辰100週年紀念之際對遊人開放。清光緒年(公元1885年11月11日)蘇兆徵出生於此,並度過了青少年時代。蘇兆徵(公元1885-1929)早年加入孫中山同盟會,領導過1922年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和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委員長,武漢國民政府勞工部部長等職,1929年積勞成疾,病逝於上海。其故居為土木結構,青磚平房,一座兩間並一小廚房和一椿米房,建築面積68平方米,屋前有院落、矮牆、院門,整座故居佔地約100平方米。1979年被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以前,去淇澳島要在唐家坐一趟專線車到金星膽碼頭,在輪渡到淇澳島。2001年淇澳大橋落成,去淇澳島也方便了,越來越多遊客進入淇澳島遊玩

路線:唐家坐85路到淇澳北下車

疍家文化介紹至此,我們廣東攻略在疍家文化方面會有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二、四邑文化

新會、台山、開平、恩平稱為四邑,加上鶴山就是五邑。而斗門區曾是四邑文化的一部分,也保留著眾多的四邑文化特色,比如開平特色的碉樓,在斗門也有建築。而斗門的飲食文化,與四邑飲食也有一定的聯繫,斗門有很多趙姓的人,因為南宋時皇室曾逃難到這裡接下來,所以斗門人的祖先比較顯赫,是皇室後裔或將軍後裔。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斗門。

1.斗門鎮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斗門古街

斗門鎮,位於珠江三角洲南端,地處斗門區西北部,東枕雄偉的黃楊山系,南鄰乾務鎮,西隔虎跳門水道與新會沙堆鎮相望,北與蓮洲鎮接壤,自南宋起稱潮居里,是歷朝都司巡檢駐地;民國時期是區公所駐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縣政府曾暫遷於此;建國後,中山縣八區、九區人民政府,斗門人民公社社務委員會駐地;建縣之始,曾是縣政府暫時駐地。

斗門鎮既有美麗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沉積的人文景觀,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將一家族”的獨特旅遊資源,“斗門八景”其中六個景點在斗門鎮,其中斗門古街、接霞莊、菉猗堂、排山古村等最具四邑和近代特色。

斗門古街位於斗門鎮斗門墟,全長500多米。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國門大開。當時,斗門鎮常有船隻來往於香港、澳門、江門、石歧、廣州等地,商賈來往甚多,每逢農曆二、五、八的墟日,墟內車水馬龍,農副產品購銷兩旺。除墟內的商賈和作坊之外,還有走足的小販,跑江湖的好漢,三教九流,不絕於市,趕墟的人摩肩接踵,熱鬧紛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外國商人看中了斗門鎮,紛至沓來到斗門鎮投資經商,使墟鎮街道洋貨充斥。這樣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業文化的交流。沿街建築基本採用南方特色的“騎樓”結構,蔚為壯觀。這些建築構成了現在斗門鎮清朝異國風情古街的主貌,成為珠海市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古街。

趙家莊又稱接霞莊(即現新圍村),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岸,珠江虎跳門東岸,珠海市斗門區西北部。始建於嘉慶初年,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村中的趙姓人家系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胞弟魏王趙匡美的後裔。趙家莊開挖的一條風景旖旎的護莊河,顯得獨具特色。清道光年間(1821——1850),十世祖趙意鄉八傳維茂與堂兄維定,分別在蘇、杭、汴梁等地從事茶葉生意和在粵西地區從事中藥材貿易,經過數年的辛勤努力,他們發了家。維茂跟隨父親趙若鵾(kūn),帶著家眷從南邊裡遷居,在80多畝新墾圍基上建了三間夯土房(因而得村名“新圍”)定居。由於趙家莊地處霞山的北麓,常有霞霧環繞於樹林上空而被認為有祥瑞之意,因此也稱它接霞莊。到光緒中期,它已頗具規模,繁衍成非常繁榮的村莊了。莊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有如“紅樓夢”中榮國府大觀園。莊內居住的全是趙氏一族,因而得名“趙家莊”。

菉猗堂全名為南門趙氏祖祠菉猗堂,又稱菉猗祠、南門菉猗堂、趙氏菉猗祠,位於珠海市斗門區南門村,佔地427平方米。由五幢建築物 (前面三幢,後面兩幢) 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組成,始建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間曾修復過,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趙隆(即趙晴峰),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菉猗堂經廣東省及珠海市有關專家學者考證,已確定為珠海市內保存較好、頗具地方風格的古建築,於1987年和1994年先後被斗門縣和珠海市評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成為了廣東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選為斗門區“斗門八景”之一,現由珠海市文化局和南門村委會共同管理。

排山古村是廣東省古村落、典型的僑鄉。排山古村原名斜排村。據傳該村譚氏始祖應景公,早年隨父由湘入粵經商,其子權石公於乾隆年間遷居斜排,立村於今。村子選址小山半坡,座西面東,朝迎日熹,午避酷熱,民居循斜坡自高向低而建,規整劃一,道路開闊,排水暢通,暴雨不澇。譚氏宗祠氣宇恢弘。村口古榕樹傳遞著鄉人出國遠行的憧憬,也寄託著華僑葉落歸根的依戀。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農業發展讓古村平添了新的色彩。在這裡,有尋訪村落古老文化、觀賞田園清純風光的主題式遊覽,還有夏摘荔枝、冬品草莓的諸多樂趣,讓遊客體驗生活的幸福美好。

地址:斗門區黃楊大道,看見斗門鎮的牌坊轉入去。

2.乾務鎮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乾務鎮隸屬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位於珠海市西部,陸地面積190.6平方公里,是珠海市地域面積最廣的鎮。2014年,乾務鎮下轄1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戶籍人口為5萬多人,流動人口3.6萬人,旅居港澳、海外鄉親3萬多人,是著名僑鄉。乾務鎮民間流傳著乾務飄色、裝泥魚、鑼鼓櫃、舞龍、舞獅、佛家拳等優秀的傳統藝術,有”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文藝之鄉“之稱 。截止2012年,乾務鎮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個(“裝泥魚”習俗)、省級非遺名錄2個、市級非遺名錄5個,區級非遺名錄7個。其中以 “裝泥魚”習俗、乾務飄色、鑼鼓櫃等項目尤具代表性。

跟斗門鎮一樣,乾務的建築極具四邑特色。其中南山村鎮南樓,網山古村落極具代表性。南山村鎮南樓位於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南基山上,建於民國14年(1925),由當地旅外僑胞捐資建造,建造費當時白銀一萬一千兩,屬防衛性護村崗樓。崗樓坐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644平方米。樓高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層行楷楣額“鎮南樓”,五層正面外牆行楷匾額“南乾鍾瑞”,一至五層四壁分置四方形和八角形狀窗口。樓頂懸掛示警用銅鐘一座。該鐘鑄於民國十六年(1927),外壁陰刻楷書“南山旅雪梨廣崇敬送民國十六年鑄”等中、英文字體。鎮南樓保存較好,在南山村歷史上意義重大,具有很濃郁的地方特色,對當地研究當地旅外僑胞的歷史具有一定價值,同時對研究民國時期地方治安防禦性建築有重要的意義,於2011年7月被核定公佈為斗門區文物保護單位。

網山村始建於清朝乾隆30年,始祖從乾務鎮虎山村遷入,因村後的來隆山山丘形狀如網而得名網山村。全村面積約7平方公里,目前常駐人口1400多人。經過200多年的風雨滌盪,網山村整體上仍保留了古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在該村舊村場的100多間古民居中,至今還有近70%保存著清代時期黃泥牆和具有嶺南特色的青磚房屋。各民居院落之間的巷道大小一致、整齊劃一,代表了珠江流域嶺南文化的特色。

路線:斗門區珠峰大道 有乾務鎮牌坊的轉入去。

3.蓮洲鎮

廣東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與四邑文化(海島&斗門文化篇)


蓮洲鎮是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於2003年8月25日成立的鎮,由原上橫鎮與原蓮溪鎮合併而成,屬於中心鎮。全鎮地處珠海市西北部,東面隔河與中山市板芙鎮相望,西北面與江門的新會古井鎮和睦洲鎮接壤。面積88.6平方公里。

蓮江村是蓮洲鎮保護的古村落。蓮江村依五指山腳蜿蜒而建,是典型的嶺南古村,沙田水鄉文化、水網交織,峰巒錯落、千頃稻花,蓮江村定下的「生態+旅遊+農業」。獨特發展模式,很快就贏來了企業青睞。2009年,依靠前期的村容整治和對村莊嶺南民居文化的保護挖掘,開始有企業主動找上門來。本次前來投資的“十里蓮江”是一個集生態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閒度假和養生居住等於一體的生態旅遊項目。

地址:斗門區蓮洲鎮272省道

疍家文化與四邑文化已給大家領略了一番,是不是覺得自己認識了另外一個珠海呢?那在下一篇,我們繼續在珠海旅遊還有挖掘珠海美食,咱們下期見!

下期預告:我們下期將會從東往西的講述珠海的景點以及它的故事,請大家密切留意廣東攻略第十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