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距離安康市中心約21公里的瀛湖,又稱陝西千島之湖。80年代因安康漢江水電站建設形成,近幾年來因生態旅遊走紅全國。傍晚時分,乘一葉小舟,暢遊在彎曲的江河,煙波浩渺,寧靜中透露出無比的神秘。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西坡村是瀛湖邊眾多村落中的一個普通村落,山高坡陡,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上世紀80年代,西坡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除了漁船,步行是人們出行唯一的選擇。雖然村子自然資源豐富,但依然無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羅長森家是村裡遠近聞名的“大戶”,居住在西坡村九組的一條山脊上。由於羅長森父親有穩定的工作,又樂善好施,經常幫助有困難的村民,所以備受愛戴。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1989年,父親正式退休,高中畢業的羅長森便頂班做了一名供銷社職工。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了計劃經濟,供銷部門一度“失寵”,幾乎到了“揭不開鍋”的境地。1994年,羅長森毅然選擇了離崗創業。

創業初期,羅長森做過加工、賣冷飲、幹建築.......哪一樣賺錢做那一樣。但由於缺乏實踐經驗和指點,無論做什麼都徒勞無功,有時甚至血本無歸。面對失敗,他無數次想一死了之,但最終他並沒有選擇放棄。

憑藉倔強的個性和頑強的“戰鬥力”,羅長森不斷總結經驗,沒錢了就借,沒技術就學。2014年,他終於靠做建材賺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2016年初,羅長森回到西坡村看望親人,他發現鄉親們忙忙碌碌一年也就夠個溫飽,十分心疼。“小時候,雖然我們幫助過許多的鄉親,但鄉親們也幫助過我們。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父老鄉親忍飢挨餓而自己過著富足的生活。”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2016年10月,羅長森帶著自己辛苦賺來的幾百萬資金回到了家鄉,註冊了瀛湖鄉情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34畝,種植黃花、拐棗、枇杷等經濟作物。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黃花菜的採摘在7、8月,天氣太熱,勞力不好找。脫水也是個難題,黃花菜全靠陽光暴曬,一旦遇上雨天,辛苦採摘的黃花就會黴爛。”創業的第一年,由於缺乏經驗,採摘、加工、銷售等一系列問題擺在羅長森面前,企業幾度陷入絕境。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如何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2017年,在安康市漢濱區農業局的指導下,羅長森的合作社引進了湖南“猛子花”和“大烏嘴”品種,該品種抗病性強,採摘期長達75天,區農廣校還專門組織技術培訓。為了打破傳統小作坊加工模式,羅長森又籌資140餘萬元建起了現代化生產線,採摘的鮮菜由合作社統一烘乾、消毒、包裝。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合作社已與湖南的廠家簽訂了長期銷售訂單,實行訂單農業,每斤能賣72元。”目前,羅長森的黃花已喜獲豐收,年產黃花達20餘噸,每畝產值7000元左右,人均增收達2萬餘元。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盛夏七月,在瀛湖鄉情種植園裡,漫山遍野的黃花菜青翠欲滴,長勢喜人,桔黃色的小花熱烈地開放著。採摘工人們戴著草帽、口罩,臂垮竹籃,雙手上下翻飛,一根根金黃色的嫩芽迅速落入籃中,散發出淡淡的香味。“我在家閒著也是閒著,反正沒什麼事幹,每天來這裡打工最低還能賺100多元,就像是撿金子一樣,幸福得很呢。”採摘工人唐家翠說。

安康老闆投數百萬回鄉種“ 黃金花”


據羅長森介紹,合作社已經帶動周邊271戶農戶參與黃花菜種植,與51戶196名貧困簽訂了幫扶協議,每名貧困群眾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下一步,我們將實行園區+農戶+旅遊發展路子,逐步打造獨具本地特色的新型農業產業示範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