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興起一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興起一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

編者按:一條江悠悠而來,出山入林,繞水跌瀑,綿延700裡;一座水電站矗立山水間,身姿颯爽。
這裡是建德,曾因新安江水電站聞名全國,如今因山水宜居之城再受青睞。
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時間節點,我們走進建德,看這小小一方水土的“崛起”,為“中國崛起”奇蹟夯基壘土,為中國夢抹上一筆筆鮮活而斑斕的色彩。
這是建德的故事,亦組成了新中國70年氣勢磅礴的立體長卷。

從杭新景高速新安江出口一路向西,浩蕩的新安江在身側奔流,整個建德城區幾乎全是嶄新的高樓,呈階梯狀沿江排列,再向群山之腰伸展。

這是一座因新安江水電站建設而來的城市,在上世紀50年代,曾規劃要建設成全長七八公里的現代化水電城。

如今,這座城市不僅燈光璀璨,更成為一座市域面積達2321平方公里,生態環境良好、城鄉統籌發展和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山水宜居之城。

緣起——

一座水電站成為建德的代名詞

巍峨挺拔的大壩,178餘億立方米的庫容,85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走過59年的新安江水電站,英姿颯爽地矗立在浙西建德銅官峽谷的青山綠水間。

這是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制設備、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發電站。它排水發電,曾頂起華東電力供應的大半壁江山;它截水為庫,為下游攔蓄洪水、涵養水源;它化水為寶,為沿岸帶去無盡的發展生機。

上世紀50年代,因這座水電站的建設,新安江開始成為建德的“代名詞”,並聞名全國。而如今的新安江主城區,也從一個僅有幾戶農民的小渡口———白沙灘,變成如今的建德市中心。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新安江水電站

不久前,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胡建文在編撰建德70年圖集時,找到了一張《滄灘新城第一期規劃草案》,規劃圖中,細細畫出了建德主城區的道路、生活區。

“這是建德城市的第一部規劃。”胡建文很興奮,“他為建德市的發展奠定了框架和規劃基礎,是建德市規劃建設的最早藍圖。”

其實,這個1957年的滄灘新城,主要是為水電部十二局職工準備的生活工區。當年為支持水電站建設,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在此安家立業,從此紮根這片土地。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滄攤新城規劃

雖說是城市,但面積很小,僅1.2平方公里。土生土長的建德人、70歲的吳育華用一句話來形容上世紀70年代的新安江:“遠看一個洞,進來一條縫。”一條新安大街從頭走到尾,就把整個新安江城給走完了。

1992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建德撤縣建市,白沙鎮更名為新安江鎮,洋溪鎮、更樓鎮併入,並於1994年完成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規劃確定“一城兩翼”(即新安江中心城區和更樓、洋溪兩翼)的城市總體佈局。此後,城市建設依照新的總體規劃快速推進。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1981年10月1日,靈棲洞之靄雲洞正式開放

吳育華記得,上世紀70年代,他還和愛人、孩子擠在一個17平方米的小平房裡,到了1995年,就搬進了78平方米的大樓房。

那段時間,建德陸續建成橋南新村、程周塢、白頭塢、府西、麻園等生活小區,電力大廈、供電大廈、建設大廈等一批高層建築相繼拔地而起,城市道路、供水、排水、路燈、環衛、綠化等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勢起——

一架大橋成為城市活力的新起點

站在新安江畔,江面上一座猶如彩虹般的大橋,在燈光的映襯下格外嫵媚,被當地人稱為“彩虹橋”。

這是新安江大橋,是浙江省第一座中承式不等跨鋼管混泥土拱橋。1994年大橋建成後,老城區居民到老火車站不再需要輪渡,同時也為城市發展進入新紀元拉開了序幕。

1999年8月,建德市委、市政府決定,按照加快東擴、開發建設東區的總體規劃,從新安東路兩側開始,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徵地拆遷,統一基礎配套,成片開發改造”的原則,用“以地帶路,以路帶房,以房促發展”的城市建設理念,綜合開發東區,逐步把東區建成城市新區。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新安江大橋

2002年,根據實施城市建設“東擴南拓、沿江發展”的發展戰略,建德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與東區毗鄰的大塘塢區塊的綜合開發。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也修編完成,規劃再次確定城市性質為浙江省山水旅遊城市。

同年,建德提出了“城市建設三年大變樣,五年再建一個新安江城”的口號,實施了“83221”路、橋、隧、綠基礎設施大會戰,投入資金6億元,對東區、溪頭、橋南等城市新區實施綜合開發,建成嚴州大道、新安江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中心、會展中心、洋安大橋、人防隧道、新安江汙水處理廠、明珠小學等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設施。

新安商廈、新世紀大廈、高層經濟適用房、東洲商務大廈等一批建築風格新穎的高層建築拔地而起,田園·月亮灣、錦華園、國信·新安明珠等一批生態人居小區紛紛湧現,城市品位顯著提高,城市建設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新安江之夜

2003年,吳育華買了套123平方米的商品房,就在建德市中心最熱鬧的位置,名叫致中和小區。“這是我們建德第一個成規模的小區。”他笑著說,“12層樓房帶電梯,特別洋氣。”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建德由主城區面積僅1.2平方公里,擴大至整個市域面積達2321平方公里;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由不足10平方米達到22.6平方米;公共綠地由6.5公頃增加至19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3.83平方米增至10.63平方米。

風起——

一條鐵路帶來的“38分鐘”時代

和眾多建德人一樣,閒暇時分,吳育華總愛去新安江畔的江濱公園走走看看,因匯流新安江水電站庫區低溫水,建德新安江有著“水清、風涼、霧奇”的景色。

在吳育華的印象中,近十年,是建德變化最快的十年。大街上有了新建造的、商場匯聚的新安江廣場,江邊有了從城防工程衍生而來的江濱公園,甚至已近成為城市瘡疤的麻園嶺小區,也在2017年開始棚戶區改造,當地居民從逼仄潮溼的平房,搬進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小區。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2015年6月,建德市府前路舊城改造項目啟動

去年五月,建德再添一張含金量十足的“金名片”:中國氣候宜居城市。上海師範大學歐洲城市比較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馮翔說:“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是一個非常有號召力、震撼力的品牌。而建德的氣候條件和環境,和韓國河東君、臺灣新北市等地,有許多相似之處。”

最重要的是,隨著杭州市擁江戰略的實施和高鐵時代的來臨,建德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杭黃高鐵於2018年底通車,建德進入“38分鐘時代”,高鐵新區正式問世。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2017年,建德市高鐵新區管委會成立

這個高鐵新區,以楊村橋(建德東站)為核心,東起梅城十里埠綜合作業碼頭,南至馬南高新園南界,西至洋溪街道清溪翠谷,北至杭千高速、杭黃高鐵沿線山體,涉及洋溪街道、下涯鎮、楊村橋鎮以及高新園,規劃總用地面積達105平方公里。

新區以浙西交通樞紐為契機,發展旅遊休閒、健康養生、科技創新、農業創意產業,構建田園城市示範區、產業轉型示範區、樞紐門戶示範區,將這一帶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高鐵經濟帶,一個嶄新的城市區劃,已在新安江畔應運而生。

建德新崛起①丨新安江畔 兴起一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杭黃高鐵建德站

站上高鐵時代的風口,新時代的建德,仍在搶抓發展機遇進行城市建設。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建德,生活、旅遊、創業……當年負責新安江城防工程管理的建德市水利水產局總工程師賴建軍告訴記者,建設新安江畔江濱大道時,大家曾為道路寬一點還是窄一點有過爭論,最後從長遠來看一錘定音:“還是寬一點好!你看,現在都有點不夠用了。”

今天的建德,正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這座再度崛起的城市,要成為長三角休閒旅遊目的地、杭州城區優質工業企業外遷承接地、長三角康養產業集聚區以及全省通航產業樣板。

大鵬展翅因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新時代的建德,正乘風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