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川味小吃名店重溫:醪糟專賣店 成都金玉軒

川人愛吃醪糟,早在清代中期就有製作川式醪糟的記錄,既可當調料入菜佐味,又可與雞蛋、粑粑做成小吃,香甜可口,老少皆宜。

四川盆地的醪糟品種非常多,較著名的有達州大竹的東柳醪糟、重慶涪陵的油醪糟、瀘州敘永的殷家坡醪糟、眉山彭山的曾醪糟、廣元旺蒼縣的木門醪糟,以及成都的大邑黃醪糟、蒲江醪糟和金玉軒醪糟

金玉軒,先不說出品,光是這個名字,就算得上川味飲食店名中的一個出類拔萃者。可能有人要說,一家小吃店,沾金帶玉,裝文作雅,何況還是個賣醪糟的,有點兒“嘴巴上掛胡琴”。沒錯,金玉軒的確是成都早年一家醪糟專賣店,至於是不是“說些來扯”,請接到往下看。

川味小吃名店重溫:醪糟專賣店 成都金玉軒

清末年間,成都凍青樹一帶小商販雲集,市場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有個賣醪糟的早餐攤子,攤主叫朱金玉,他賣的醪糟粉子、醪糟蛋物美價廉,生意格外好,人稱朱醪糟。1902年,朱金玉有了些名聲和家底,就在東玉龍街口子上搞了個雙間鋪面,請中華書局的一位文人寫了“金玉軒甜酒麴”的楷書牌匾(醪糟在川內又稱甜酒),開起了醪糟專賣店,專營醪糟系列產品。有人又發話了,不就是拿人名作店名嘛,有啥子稀奇?不急,再接到看。

金玉軒在原有醪糟蛋、醪糟粉子的基礎上,增加了醪糟餈粑、淨醪糟和酒麴子等產品。彼時成都家庭多有自釀醪糟的習慣,做醪糟除了好米之外,酒麴是關鍵,直接影響成品的好壞。由於朱老闆製作酒麴的手藝高超,他家的甜酒麴銷量極大,成為拳頭產品,進一步帶動了店裡的生意,越做越火,忙不過來,就讓兒子朱樹生、媳婦周素珍和侄孫朱成國一起來打理。

與酒樓飯館強調名師名菜,經營人脈關係的模式不同,小吃店養成生意的唯一途徑就是手藝,金玉軒的醪糟之所以受人歡迎,關鍵還在於製作技術。選用川西壩子上等糯米,篩淨雜質、除去谷碎,淘洗乾淨後上籠蒸制,再配以金玉軒的秘製酒麴子,按古法發酵而成。做成的醪糟色白晶瑩、汁多味濃、酒香醇厚,下鍋煮後米粒上浮,不渾湯,常溫下久放不壞。

醪糟蛋是金玉軒的招牌小吃,用朱家醪糟煮出的醪糟蛋,湯色清亮,恰似瓊漿玉液,醪糟漂於湯麵,粒粒白淨,溫潤如玉,雞蛋黃金燦奪目,黃白分明,如金似玉,“金玉”之名此時方瞭然於心。得虧那位文人取得如此好名,不僅兼顧了老闆的字號,還把產品的色、形、意展現的淋漓盡致。

川味小吃名店重溫:醪糟專賣店 成都金玉軒

金玉軒的醪糟餈粑也是一絕,在清末之時,傅崇矩就已把東玉龍街的醪糟餈粑收入《成都通覽》。同樣選用上等糯米,蒸熟後倒入一個碩大的石臼慢慢舂茸,直至不見半粒整米,才捏成圓餅,待客人點單後,切成小塊與醪糟同煮,餈粑軟糯,醪糟香甜,相得益彰。

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每天來金玉軒吃早餐的人絡繹不絕,逐漸從一個街域品牌成長為一個市域品牌,受到許多知名人士青睞,1930年,李劼人在開設餐館小雅時,就用金玉軒的醪糟創制出一道名吃,醪糟雞片。

醪糟雞片的製法,是將嫩公雞脯肉片成大薄片,加鹽、料酒,以雞蛋清和豆粉拌勻,將雞片入沸水中汆熟後,撈入溫開水盆漂透,分放至數個小碗,一小碗內放雞片一至二片。鍋內加開水和白糖煮沸,下入金玉軒醪糟,續煮片刻後,倒入裝雞片的小碗中即成。雞肉滑嫩爽口,鹹中帶甜,湯汁糟香撲鼻,酒香四溢,極有風味。上世紀60年代初,李劼人在錦江賓館接待貴賓來訪時,還親自寫菜譜教授廚師做此風味小吃。

1958年,金玉軒公私合營,遷至總府街商業場內的好吃街。1961年,在朱金玉和朱樹生相繼去世後,金玉軒醪糟由兒媳周素珍和侄孫朱成國製作。1962年後又遷至提督街。1970年再遷至上東大街,並把作坊設在荔枝巷。

荔枝巷,今天是春熙商圈的一條步行街,東連春熙路西段,西接青年路,清代光緒年間原名興隆街,取義生意興隆,但因當時街面狹窄,東側又不通,故別稱肋肢巷,1924年建春熙路時才打通東頭,取肋肢巷的諧音改稱荔枝巷。

後不知何時,金玉軒銷聲匿跡。

川味小吃名店重溫:醪糟專賣店 成都金玉軒

今天的春熙路商圈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