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團團圓圓打肉丸 品嚐肉與粉凝聚的獨特味道

團團圓圓打肉丸,品嚐肉與粉凝聚的獨特味道。


團團圓圓打肉丸 品嚐肉與粉凝聚的獨特味道


鮮美的水煮肉丸湯。

團團圓圓打肉丸 品嚐肉與粉凝聚的獨特味道


鮮辣的幹拌肉丸。

也許是象徵著團團圓圓,贛南客家人對丸子這種食物的喜愛無以言表,其中以肉丸為最。說起肉丸,贛州石城縣和寧都縣的肉丸最為地道,各有千秋。

寧都肉丸一般是用高湯煮熟,石城肉丸則通常拿蒸籠蒸熟。當然,無辣不歡的贛州人還喜歡吃拌肉丸。碧綠的蔥花、紅紅的辣醬,再加上醬油和豬油,攪拌過的肉丸金黃閃亮,散發出濃郁的香氣,辣、鮮、香,令人垂涎不已。相比著名的潮汕肉丸,它是軟中帶韌,更加原汁原味。再配上一碗慢火細熬的大骨湯,可稱得上是寒冬裡家居暖胃第一美食。

贛州中心城區就有許多寧都和石城肉丸店,味道不是一般的好。

談起寧都,他是中原先民南遷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也是贛閩粵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因而造就了這裡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據傳,歷史上的中原先民飽受遷徙之苦,來到寧都後,他們期盼著太平盛世,渴望舉家團圓,永享安樂寧和,於是特地製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風味美食,那就是圓圓的客家肉丸。寧都肉丸主要包括豬肉丸和魚肉丸,吃法除了煮湯、上籠蒸、幹拌外,還可以製成大肉丸切片炒菜,各有不同的風味。此外,還有一款特別的苦瓜肉丸,不過,並沒有像前兩款肉丸那麼受歡迎。

以前,寧都肉丸只在寧都縣及周邊盛行,要說起它的對外發展,“陳阿姨”的故事頗值得一提。陳阿姨名為陳愛秀,是土生土長的寧都人。本來,她和丈夫劉志剛在家種著幾畝地。1996年,夫妻倆來到了贛州中心城區,租了一間小房子,做起了肉丸買賣。很多贛州人都是從光顧陳愛秀的攤點開始認識寧都肉丸的,在她之後,贛州中心城區挑擔叫賣寧都肉丸的漸漸多了起來。

如今,以寧都肉丸做招牌的小吃店遍及贛州中心城區,不少餐館還推出了以寧都肉丸為主料的菜餚。說起寧都肉丸,市民已是耳熟能詳了。從走街串巷到固定擺攤,再到掛牌開店,並利用網絡售賣包裝好的肉丸,陳阿姨的創業故事折射出了寧都肉丸發展為贛州名小吃的歷程。

寧都人做肉丸很講究,多少肉放多少澱粉,都得用秤稱好,放多了做出來的肉丸韌度不夠,放少了肉末的黏結性不好,容易散開不成型。一般是一斤肉放三兩紅薯粉。加工工序也很講究,初次煮的丸子只需半熟,冬天不容易壞,密封后可保存很長時間。要吃的時候需再用大骨湯去煮熟煮透,鮮美營養。而且,拌食所用的辣椒醬也是按客家的傳統方法秘製而成,風味獨特。

石城肉丸,是石城客家人做生日喜慶,紅白筵宴款待賓客的一道經典菜。在客家人的傳統宴席中,肉丸、魚丸為二道享有盛名的主菜,也是傳統特色菜。石城肉丸是在特別製作的石質料缽中加工的,品種繁多。按主料、烹飪等方法分,有豬肉丸、魚肉丸、羊肉丸、牛肉丸,煮肉丸、蒸肉丸、油燒肉丸以及肉餅、肉糕、獅子頭、冬筍肉丸、肉拙子、魚甫、魚拙子等。其形圓色白,味鮮質軟,口感松爽,享有盛名。

魚圓也是贛南一種傳統丸子美食,原產地在瑞金,享譽一千多年。傳統的魚圓製作歷史悠久,瑞金魚圓由初創時期的“魚團”,經過市場的推銷,工藝的改進,選料的獨特,配料的精細,口感、色澤愈發鮮美。

時移事易,在許多地方,專門的肉丸機已取代了手工墩肉,使得製作時間大大縮短,肉丸產量大大提高。現代物流的發達與保鮮技術的提高更使得寧都肉丸得以走出贛州,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美味。不過,許多贛州人還是喜歡和回味用手工墩肉製作出來的肉丸、魚圓,他們堅定地認為,付出的汗水和時間可以凝聚成肉丸更為獨特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