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因疫情而帶來的超長假期,讓大家的生活節奏都慢了下來,最近媽媽群特別熱鬧。宅在家裡,大家都有閒工夫聊天了。

“我家娃現在特別喜歡扔東西,我覺得對娃的抓握能力也是鍛鍊嘛,就沒管,但婆婆每次都攔著娃,還要罵娃是小壞蛋,喜歡糟蹋東西,我都無語了。”

“我老公最近也老罵孩子,說孩子天天扯著嗓子喊,吵得他頭疼,還非得說孩子喜歡尖叫是因為脾氣不好。為了這個,我跟他吵了好幾次,我說尖叫是孩子的天性,他還不相信。”

話匣子一打開,各位媽媽們紛紛開啟吐槽模式,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像是敲東西、扔東西、愛尖叫等等的“小毛病”。

媽媽們覺得很正常,其他家人卻覺得要矯正,但又講不出什麼道理去說服家裡人不要管。

久而久之,自己也迷惑起來了,這些到底是不是壞毛病?孩子是有哪裡發育不到位了嗎?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其實,不用懷疑,也別驚慌,孩子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小毛病”,不用管!

1、孩子喜歡敲東西?對他有好處

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他的手部動作的控制能力會進一步加強,從而會對敲敲打打樂此不疲,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製造聲響的機會,比如敲門、敲碗、敲桌子、敲鏡子等。

不少家長討厭因敲擊而發出的噪音,所以總是制止孩子。其實,敲打動作對孩子發育很重要!

他是在通過這種方式,瞭解自己的動作與周圍物體之間的關係:“原來這樣做,它就會發出聲音啊,真好玩!”

敲打物品,不僅對寶寶的動作協調發展有益,對大腦智力發育以及音樂節奏感的培養也很有好處。

所以,當孩子敲敲打打時,我們不用管,要適度滿足他。

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像小鼓、鋼片琴、沙錘等打擊類樂器,當孩子敲打時,我們可以唱一些節奏感比較強的兒歌,引導他配合節奏來敲。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雖然喜歡敲打是8-12個月孩子的天性,但有些敲擊行為容易導致危險的後果,我們還是要給孩子劃定可以敲擊的範圍。

明確地告訴他,玩具是可以敲的,玻璃、貴重物品不能敲,在家裡可以敲,出門之後不能敲,因為會打擾到別人,外出時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吸引注意力的小玩具,作為敲打的替代品。

2、孩子往外扔東西?撿回來就好

除了敲東西外,很多孩子還會喜歡往外扔東西。

6個月以後的孩子,特別喜歡往外扔東西,抓到什麼就扔什麼,樂此不疲。家裡有些老人一看見孩子扔東西,就會馬上制止,還責怪孩子調皮。

其實,孩子並不是在搗亂。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寶寶出生後,伴隨著成長接觸的空間越來越大,在6歲以前會持續進入一個“空間敏感期”。

在這個階段,他會通過嘴巴、手等身體各部位去探索這個世界,感知自己與世界之間的空間關係。

6個月以後,孩子開始出現扔東西的傾向,一直持續至3歲左右。

從最開始無意識地扔,到10個月後有意識地扔任何抓到的東西,再到2歲開始將扔東西當做一種好玩的遊戲。

當孩子把東西扔到地上以後,咱們一般會迅速幫他撿起來。

在我扔你撿的過程中,孩子會哈哈大笑,表現得特別興奮,這是他把扔東西當做和父母一起玩的親子游戲了。

在這種積極的互動過程中,有助於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也有助於孩子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所以當孩子開始沉迷於扔東西時,不要盲目地訓斥他!

可以給他提供一些可以扔的物品,沙包、皮球以及各種不同形狀、重量、質地的玩具。

讓他在一次次扔扔扔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體驗不同物體的不同屬性,並培養空間感。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在玩耍的過程中也需要樹立一些規矩:

比如告訴孩子不可以扔易碎的、危險的物品;在遊戲結束後把東西放回原處,養成收納整理的好習慣。

3、孩子總是在尖叫?這是一種練習

很多3-9個月的孩子經常無緣無故尖叫,這是他練習發聲的一種方式,當孩子看到感興趣的東西時,可能會興奮地發出尖尖的笑聲。

他聽到自己的笑聲後,被這個特別的聲音吸引住了,覺得很有趣。

當他下一次咿咿呀呀發聲時,可能想起了有趣的尖笑聲,就又扯著嗓子尖叫起來。

他發現,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聲音,能輕輕地咿咿呀呀,也可以大聲地尖叫,會很有成就感。

有時候孩子尖叫,是因為他無聊了,想吸引爸爸媽媽的關注。

當孩子尖叫時,我們用溫和、節奏慢的聲音跟他說話,有可能會平復他的尖叫。或者把孩子抱出去散散步,讓他看點新鮮玩意來排遣無聊。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4、每次走路都踮腳?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當初軒軒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我也因為她總是踮腳而焦慮,擔心是不是孩子足底發育不好了,諮詢過公司裡的育兒專家後才徹底放了心。

對於學步期的孩子來說,走路踮腳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

1歲多的孩子,足跟肌腱發育不完全,沒辦法熟練的控制腳跟,維持身體平衡的本領也不成熟,所以剛學走路的孩子會自然地踮腳。

如果孩子已經兩三歲了,還是總踮腳走路,那麼家長需要排查一下,孩子是不是因為一時貪玩調皮,故意踮著腳走路。

如果孩子是習慣性腳尖著地,並且腿部肌肉緊張、跟腱僵硬、走路姿勢不協調,那可能是由疾病引起的,這就需要去醫院檢查。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5、突然愛摸自己的私處?他是在探索呢

孩子探索自己的私處,是他對“性”認識的第一課。

當你看到孩子摸自己私處時,不要發出很驚訝的聲音,也不要露出吃驚或者難為情的表情,更不能生氣地命令“不許摸”,也不要說孩子“羞羞”,保持平常心就好。

因為孩子很敏感,能感受到你的細微情緒,像這樣的負面反應會扭曲孩子對“性”的探索和認識。

當孩子表現出對自己私處的興趣時,我們可以像介紹其他任何身體部位一樣告訴他“這是寶寶的小雞雞”或者“這是寶寶的私處”。

摸摸他的手說“這是寶寶的小手”,捏捏他的屁股說“這是寶寶的小屁屁,我們要換尿褲嘍”。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讓孩子感受到探索自己的身體是正常的,幫他認識自己的身體。

如果孩子經常摸私處,也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遞給他一個玩具或食物,多陪他玩遊戲,讓他把注意力從摸私處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6、孩子說話總結巴?別過度關注

孩子成長中會出現一個神奇現象,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詞語、短句張口就來,2歲開始就突然變成小結巴了,一句話磕巴幾遍才能接著說下去,讓人看著就著急。

其實,說話結巴是很多2-5歲孩子學說話的正常階段。

剛開始學說話時,孩子的認知能力還較弱,想說、能說的話都很簡單,只是短詞短語。

隨著他大腦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他的語言的表達能力會跟不上大腦的運轉速度,說話時一著急就容易結巴,情緒越激動,結巴得越厲害。

所以當孩子出現結巴情況時,我們要擺正心態來看待,

不用太擔心,過一陣子這種現象會自然消失,不要急著糾正孩子,也別拿孩子的結巴開玩笑,更不要過於關注。

孩子著急結巴的時候,耐心聽孩子講就好,可以溫和地對孩子說:“寶寶彆著急,慢慢說,媽媽爸爸聽著呢。”注視孩子眼睛,讓他看到你的鼓勵。

愛摸私處、扔東西、尖叫……這6個“小毛病”對孩子成長有好處

有時候覺得,當媽就像打怪通關,總有未知的難題等著我們解決。

懷中的小人兒,十天半個月就有新變化,當孩子出現了我們難以理解的行為時,大多數都是他成長過程中的里程碑,我們安心等待,靜待花開就好。

你家孩子有這些“小毛病”嗎?留言區和大家聊一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