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2020,新一代們的原生家庭有變更好了嗎?

說到這個話題,絕對繞不過最近一直被詬病的楊碩,他在《爸爸去哪兒6》中的表現,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爸爸去哪兒6》一下車,小孩兒暈頭轉向地跟楊爍走反了。

楊爍發現兒子走反後大吼一聲:“楊雨辰,我從哪邊走的?走回去,再走一遍!”

這種情況麼把小孩兒叫回來就好了,最多加一句:看清楚了再走哦。

2020,新一代們的原生家庭有變更好了嗎?

“著裝不合格”

“速度太慢,快走!”

“腳尖衝前!”

“包背好了!”

完全是發號施令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親兒子。

選房子時,楊雨辰很可愛地說:5號,因為5號是我的幸運數字。

楊碩馬上反駁:五號不是我的幸運數字。

在不確定5號是否是好房子的前提下,楊碩勉強的同意了兒子。

可當發現5號是最遠最差的時,對兒子選錯房子楊碩陰陽怪氣地嘲諷: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太棒了!

楊雨辰聽了很快屈服,那下次選1吧。

楊爍居然講:那下次1號房子就會是最遠的。

(那孩子到底要怎麼樣做?)

2020,新一代們的原生家庭有變更好了嗎?

以上是楊碩的暴力溝通對話。

聽完楊碩跟孩子的溝通,覺得這個父親既難溝通,又難相處,不允許孩子犯錯,對孩子挑三揀四,而且,以上所有的不滿都是用很不友善的方式進行溝通的。

對楊雨辰這個年紀的新一代來講,按理是很少見的。新一代的父母,大部分原生家庭都存在一定的瑕疵,經濟不富有,見識太少,而等到他們為人父母時,境況早已改變了。大多數人既有時間,又有渠道,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去培養一個人格更加完善的孩子的。

楊碩作為明星,收入比普通人高,也有一定的見識,結果卻還是用老一套的“棍棒教育”“打壓式教育”來培養下一代,讓人難以接受。

同樣作為《爸爸去哪兒》的嘉賓,同樣的選房問題,杜江的處理方式就顯得更讓人認同一些:

嗯哼選到了自認為最差的房子,情緒崩潰大哭,淚流不止。

這個時候,杜江先是在旁邊陪伴著,邊給嗯哼扇風解暑,邊平靜地安撫嗯哼:哭解決不了問題,我在這邊陪你,等你哭完了再聊聊。

有杜江在旁邊陪伴,並且拿著扇子降溫,嗯哼焦躁的心很快被撫平。杜江看到兒子平復下來,於是開始了勸導:石頭是隨機的,誰也不知道會選到什麼樣的房子(擺事實),我也不喜歡這個房子(表達認同的態度,嗯哼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更多的是不滿意),但是碰上了就要一起面對(表達我跟你站在一起的態度)。最後,杜江肯定的說,我覺得我能住這個房子。(宣佈結果)。

這才是教科書式的父子相處之道。

杜江的育兒方式,讓我想起了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倡導育兒觀點:“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

有一說一,針對嗯哼這樣一個7歲的大孩子,並且智商情商還在線,聽得進去爸爸的教誨,這種教育方式確實是有用的。

可再看一個完全相反的案例(這位家長是贊同李玫瑾教授的觀點而舉出的例子):

有一次,她兒子在客廳玩鬧,不小心打碎了魚缸,當時夫妻倆反應特別迅速:爸爸立刻把孩子抱起來關臥室禁閉,媽媽一邊打掃,一邊攔住奶奶的插手。

兒子在被關禁閉之後,大聲哭喊:“怎麼沒人來救我啊!”

爸爸在一旁接話:“沒有人來救你,你犯錯誤了!”

然後,孩子在哭鬧中疲憊了之後,終於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爸爸媽媽拍手慶賀,認為此次教育方式達成了目的。

但是結果呢?夫妻倆用這種“冷暴力式”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如今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害怕犯錯,並且不敢承擔的一個人。

以懲罰來教育孩子,《正面管教》裡,用四個R來概括這樣造成的結果: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現在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也是一個知名的育兒專家教育自己孩子的例子:

因為自家老二未完成作業,被微博育兒博主粥悅悅懲罰留在家裡,不準去遊樂園遊玩。

在被懲罰留下來的結果發生之後,悅悅還進一步要求:必須得雙倍做作業,才能結束懲罰,允許來遊樂園玩。

並且在此期間,悅悅不允許家裡的保姆、旁邊的鄰居伸手幫忙照看孩子,孩子甚至要自己做飯,否則就得餓肚子。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孩子屈服了,雙倍完成了作業,得到允許可以去遊樂園。

而且,此次懲罰還導致其他兩位孩子受到啟發,決不能惹媽媽,因為她真的會懲罰到底。

悅悅作為家長,在自得於自己的教育成果,一箭三雕時,是否有想到:

老二是否真的想去玩?

大人作為親子關係中,天然的強勢方,沒有好好考慮獨自留下孩子的安全問題;拒絕了任何外界的幫助,間接造成孩子如果不滿足大人的要求,就得面臨被孤立的處境,家長是否認識到,孩子並不一定必須得滿足大人的意願?

2020年了,90後都30了,他們的下一代也慢慢長大成人了。

可從大環境及以上例子來看,能培養出一個健康完整人格的孩子的家庭,仍然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學會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