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互聯網行業:越守“網規”,越能釋放紅利

時光荏苒,歲月如白駒過隙,在互聯網的世界裡,季節交替和時代更迭的速度似乎更讓人難以捉摸。轉眼之間,2019年的時空列車即將到站,盤點這一年,從“搜索引擎已死”的坊間熱議到“咪蒙販賣焦慮”的輿論抨擊,從“短視頻行業集體推出青少年模式”到“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我國互聯網行業在嘈雜的國際輿論環境下堅持自我變革,行穩致遠之態日漸顯現。

2019年年初,一篇指向某搜索引擎“已死”的文章在網絡上熱傳。文章作者認為,部分搜索引擎呈現給用戶的搜索結果大量指向其旗下的自媒體平臺,但相關自媒體的內容不少都缺乏可靠的事實依據,有誤導社會公眾之嫌。隨後,該搜索引擎官方也對此做出公開回應,表示其旗下自媒體號是提升平臺的內容生態體驗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隨著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知乎等自媒體內容交流平臺的崛起,平臺與平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一部分生產優質內容的自媒體也成為了各大平臺競相爭搶的“香餑餑”。也正是基於此,網頁搜索引擎的作用正日趨弱化,“信息繭房”效應愈發明顯。如何有效破除網絡謠言,將內容平臺之間的存量競爭導向品質競爭,也成為我國互聯網內容生產者們需要共同作答的一道考題。

當下互聯網自媒體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數量太多了,而是能夠生產優質內容、不一味迎合受眾獵奇心理的自媒體太少了,這就給“咪蒙們”向社會公眾販賣焦慮,製造不同社會階層的矛盾對立帶來了“商機”。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互聯網內容生產上,既要讓不同文化層次、對文化作品有不同需求的人群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也要在維護原創作者的法律權益和激發自媒體群體的創新動力上下苦功。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一些互聯網內容生產平臺已經通過出臺原創保護機制、訂立內容生產規範、成立專門法律維權團隊等手段來保障自媒體人的相關利益。

2019年,是我國互聯網行業技術紅利進一步釋放的一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的背景下,中小企業和小微經營者對流動資金的需求愈發急迫。但正是因為缺乏固定資產和可靠的信用背書,他們通過傳統渠道從線下銀行批獲的貸款少之又少。也正是在這時,大家將目光投向了互聯網銀行。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支持的力度逐步加大和線上數據的積累沉澱,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風控技術的互聯網銀行成為國內中小企業和小微經營者強有力的“供血者”,給不少業者帶來“活下去”和“好好活”的希望。數據顯示,以服務小微經營者的網商銀行為例,截至2019年底,其已累計向小微經營者放款4萬億元,服務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逾2000萬。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時至2019年,當一些國家還在對區塊鏈技術保持觀望時,國內互聯網企業率先發力,早已佈局多年的區塊鏈技術架構迅速落地成型。從保存重要庭審證據到維護新聞作品的原創權益,從商品全流程溯源到辨別線上平臺發佈租房售房信息真實性,區塊鏈技術甚至成為戀愛雙方感情的“永久見證人”。

2019年,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互聯網行業關注的焦點。換臉軟件在滿足公眾消遣需求的同時會帶來怎樣的倫理風險,一些酒店集團將掃碼入住“移花接木”成掃碼入會是否會洩露住客的隱私信息,部分互聯網平臺將彈窗廣告做成“彈窗騷擾”何時才能走向終結?這些問題,都在2019年或多或少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和回應。

今年5月,國家網信辦就《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就對上述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回應。例如,不再允許手機APP“一攬子授權”的操作,想要收集用戶個人敏感信息必須向網信部門備案,互聯網平臺需要對小程序洩露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承擔部分或全部責任,尊重用戶的“被遺忘權”等等。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也表示,已將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

個人信息對用戶而言關乎安全,對互聯網平臺來說就是資源。這一系列動作不難看出,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並下定決心,要整治互聯網平臺肆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整個互聯網行業也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從數據攫取的“野蠻發展時代”到善用數據的“文明規範時代”的轉變。

展望即將到來的2020年,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公眾和輿論監督下,在監管機構的履職盡責下,在平臺公司的自律下,我國互聯網行業將興利減弊,為公眾、為社會帶來更多普惠紅利。(顏之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