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國之重器毛公鼎歷險記

國之重器毛公鼎歷險記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佔地面積370平方米,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地方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裡的東樓二層十間,陳列著原主人陳介祺的收藏品和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鐘11件,取其整數而又名萬印樓“十鐘山房”。收藏的稀世珍品毛公鼎就在其中。

在陳介祺所收藏的235件青銅器中,有一件西周晚期的“一代國之重器”——毛公鼎。其造型深沉,莊重大方,是清道光二十二(1842年)年在陝西岐山出土的完好無缺的稀世珍品。是西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由宣王的叔父毛公所鑄造,連耳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重34.705千克,腹內有銘文32行、共497字為傳世最長的銘文。

國之重器毛公鼎歷險記

造型樸素、端莊大氣的毛公鼎最早由陳介祺重金收購併收藏,清朝末年轉到了兩江總督端方手中。後來幾經轉手,英國人和日本人曾經費盡心機多方搜尋未能得到,後由葉恭綽用重金購得並收藏。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淪陷,葉恭綽出走香港時,將毛公鼎留在上海密藏。此事被日本憲兵獲悉,追查甚急。葉恭綽在香港急電他的侄子、西南聯大教授葉公超,要他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毛公鼎。葉公超一到上海就被日本憲兵逮捕,由家人繳出一尊古銅器贗品才得以免禍。直到1941年夏,葉公超巧妙地躲過日寇的監視,將此國寶帶到香港交給葉恭綽。1941年12月香港淪陷,葉恭綽被日寇軟禁,再回到上海時,因經濟拮据,被迫將毛公鼎以300兩黃金的價格轉讓給一個投機商。但在交易時由於葉恭綽的堅持,雙方簽訂密約:抗戰勝利後,買方必須將毛公鼎捐獻給國家。所以,這件國寶沒有流失海外。1945年後,由南京中央博物院收藏,後被蔣介石帶往臺灣,目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國之重器毛公鼎歷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