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真正會溝通的人,都懂得這3個小技巧

作者 | 孫瑞希

微信公眾號 | 瑞希在線(ID:ruixizaixian01)

真正會溝通的人,都懂得這3個小技巧

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約有 15%取決於知識和技能,85%取決於溝通 ——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溝通都是我們無法繞開的話題。懂溝通、善溝通的人,往往令人尊敬,擁有一段不錯的人際關係。

01

溝通中,如何正確表達?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達成共識。但是在工作或生活中,不說事情只表達情緒的現象隨處可見。怎樣才能把真正的想法表達清楚呢?

(1)瞭解對方的觀點和需求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

領導:“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用你幹嘛?”“能幹就幹,不愛幹滾蛋!”

父母:“你瞅你那沒出息的樣,就不能跟XX學學?”“我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

夫妻:“當初瞎了眼了,才看上你這樣的貨色!”

這些帶有極大負面情緒的話,一旦說出口,不但影響溝通效果,也傷及感情。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情緒點——抱怨。抱怨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

在很多人的溝通模式中,30%是內容,70%是情緒,所以只講道理,不照顧對方的情感體驗,就無法完成有效的溝通。

(2)傳達的內容便於對方理解

有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溼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擔著柴就走了。

很多時候,可能我們表達的邏輯沒有問題,但因為信息接收方與我們的認知不在同一層級,所以很難完成有效的溝通。因此,在溝通中,對於一些特別專業的學術用語、行業概念等最好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表達。

(3)溝通要有邏輯性

一段沒有邏輯的言語,簡直是浪費彼此的時間與生命。所以,溝通要有明確的指向性。你的核心論點是什麼?有哪幾個分論點?支撐它們的論據是什麼?這其實是金字塔原理,結論先行,如有必要再進一步呈現細節,這種方式能夠讓別人特別是領導迅速明白你的想法。

真正會溝通的人,都懂得這3個小技巧

02

溝通中,如何有效傾聽?

聖經把“聆聽”放在溝通過程中的首位,把“說”放在次位。一般人總認為溝通的重點在於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卻說:“最有說服力的人是擅於傾聽的人。”

在傾聽的過程中,儘管我們並不一定會同意對方的看法,但是通過積極地傾聽來展現彼此尊重的態度,有助於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我有一個來訪者,做汽車銷售顧問。他很苦惱的是,自己口才不錯,表達能力強,怎麼每個月業績與同事們比都差那麼一丟丟呢?

我和他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他口才太好了,表達能力太強了,所以總習慣搶話、打岔。有時候,我還沒有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意思的時候,他就直接說出他的看法。

這其實是做銷售的大忌。即便你的產品有優勢,你的能力有優勢,但你要了解客戶的需求才有可能成交,而他的表達方式,聽得少,說得多。

溝通是雙向的,當你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在自己身上,而沒有在客戶身上時,你怎麼能知道對方想表達什麼?對方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又怎麼能成交呢?

有效的傾聽才能帶來有效的對話。如果是面對面溝通的,有效傾聽應該有這樣的態度:

(1)Look——注視說話者;

(2)Ask——提出相關的問題;

(3)Don't interrupt——不打斷別人的談話;

(4)Don't abruptly change subject——不突然改變話題;

(5)Emotion——控制自己的情緒;

(6)Respond——以言語、情緒、表情或肢體動作給予適當的回應。

最有說服力的人不在於喋喋不休地表達自我,而在於全神貫注地傾聽他人。

真正會溝通的人,都懂得這3個小技巧

03

溝通中,怎樣處理人際衝突?

所有情緒的產生都是因為沒能滿足需求,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需要的嘗試。在溝通中,如果能夠做到以下3點,就能最大程度的減少人際衝突。

(1)不要輕易進行道德評判

人們習慣按照自己的價值觀體系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善惡是非的判斷。當我們有了這種“先入為主”的評判時,就很難對一個人做出客觀的判斷。

比如我早年工作的時候,有個員工是老闆的親戚,他部門的人都說他能力太差,要不是看在老闆的面子上,他早就被掃地出門了。我後來和他有過幾次直接的工作接觸,但我發現,由於一開始就聽到了關於他“不咋地”的流言,所以我很排斥他。慢慢接觸了幾次才發現,他其實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差。

所以,很多時候,職場上的人際衝突是由於我們人為設置了道德評判的標尺,造成了溝通的障礙。職場溝通,以完成工作任務為導向,對事不對人才能達成成果。

(2)不要做無謂的比較

很多人喜歡比較,比金錢、比地位、比配偶、比子女……陷入這種比較模式中的人,內心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小,因為往上看一眼看不到頭。所以遇到那些他們認為比自己強的人的時候,往往會把對方看成是假想敵,亦或者內心夾雜著“羨慕嫉妒恨”的複雜情感。這些主觀好惡的形成,都會成為溝通的“地雷”,點火就著。在很多場景下,比較是一種批判,過度地比較會讓我們喪失對自己、對他人的善意。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很多人喜歡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工作或生活。比如有些家長,他們經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然後還要冠上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我做高管教練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老闆。自己在管理方面有諸多疏漏和欠缺,但遇到職業經理人犯了類似的錯誤,就不能容忍。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闆,他們的行為模式中對別人的要求都帶有個人意願和強迫的色彩。這其實就是製造矛盾和衝突,而不顧他人的感受。

他們的語言傾向於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關注對方的感受與需要。這種溝通方式造成了心靈的隔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清了自己的事,聽懂了別人的想法,還得懂得協調人和人的不同。

《羅馬書》12 章18 節提到:“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儘管我們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免除衝突,但卻要盡己所能地與他人和睦相處,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

溝通是管理的濃縮,人要一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真正的高情商,就是會溝通。懂溝通之道,方能享溝通之妙。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歷程。只寫實用的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