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尋訪文化先賢 這42位先賢是南京文化符號

清明新民俗:尋訪文化先賢 這42位先賢是南京文化符號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琅琅詩韻、悠悠琴聲,歷代名家筆下的南京詩篇在秦淮河畔傳揚,一位位身著漢服的青年在石頭城下進行祭祀表演。4月4日上午,清明·尋訪南京“文化先賢”——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主題新民俗活動在石頭城遺址公園舉行。文化學者與學生、市民代表共同參加徒步尋訪文化先賢遺蹟,讓春天氣息、文化味道與清明祭掃踏青習俗相結合,讓悠遠文脈在南京城裡生生不息地傳承。

新民俗與現代生活相適應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後融入寒食、上巳等節俗,逐漸演化為祭祖掃墓、踏青賞春的民族傳統節日。

新時代應有新的習俗!今年清明節,南京推出的尋訪“文化先賢”活動,旨在追憶先賢的豐功偉績、接受先賢的精神感召的同時,繼承先賢的未竟事業,提升城市凝聚力,促進“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前進步伐。

南京市地方誌學會副會長、著名文化學者薛冰說:“我們倡導大家過好傳統節日,並不是要求大家去遵循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舊習俗。舊習俗畢竟是與過去農業社會、農業生產聯繫在一起的。如今進入新時代,生活、生產方式均發生了變化,擴大傳統節日的思想內涵,提倡順應當代生活的,且大家喜聞樂見的節日活動。”

文化學者倡議廣大市民在清明小長假期間,將祭掃、踏青活動與尋訪南京文化先賢結合在一起,共同挖掘南京文化底蘊,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歡迎市民朋友共同推舉南京先賢,共同尋訪先賢足跡。

42位先賢是南京文化符號

啟動儀式之後,南京文化先賢尋訪緬懷之旅隨即展開。

參與活動的近百位市民代表當天圍繞石頭城、龍蟠裡、烏龍潭、清涼山一帶,尋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龔賢,以及清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魏源,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袁枚、方苞等歷代文化先賢的遺蹟,並在各處遺蹟舉辦誦讀先賢作品、書法表演等緬懷紀念活動。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在南京留下足跡的歷代文化先賢人數眾多,遺蹟遍佈市內。尋訪團4日追思緬懷的先賢只是本次活動的一部分,此次共確立了42位文化先賢,貫穿三國、南朝時期、唐宋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

薛冰說,南京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城林的城市風貌源於先賢開拓,“天下文樞”的城市文脈源於先賢開創。一位位文化先賢是南京城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號。

據瞭解,南京是“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全國四個試點城市之一,自今年春節起,南京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推動中國傳統節日在新時代得到繼承、創新和發展,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

新聞附件

42位南京先賢:諸葛亮、孫權、阮籍、王導、謝安、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陶弘景、蕭衍、李煜、徐熙、李白、顏真卿、張籍、王安石、辛棄疾、岳飛、朱元璋、鄭和、焦竑、李漁、龔賢、方苞、鄭板橋、吳敬梓、曹雪芹、袁枚、董教增、林則徐、魏源、孫中山、史量才、張簡齋、陶行知、周琪、朱自清、張大千、傅抱石、單宗肅、胡長齡、余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