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振濤:為什麼要開會,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每年、每月、甚至每週,我們都要開會,無論你是身處於各種組織之中,你都需要參加會議——區別在於你是否發言。

那麼,到底為什麼要開會?如何開會?

恐怕是很多小夥伴沒有搞懂的一件事情。

很多小夥伴都紛紛吐槽文山會海,一提及開會就頭疼,但也沒辦法,很多時候,開會是一個組織行為,相當於一個組織的規則,所有人都頭疼,但所有人卻都無力改變,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樣,每個人都是演員,每個人都知道有問題,但又不得不配合著參與演出這場戲。

就在這一幕幕的大戲之中,大量的時間被浪費,大量的精力被消耗,一個個生龍活虎的白領從走進會議室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這一天的無效輸出——不過,反正可以領工資,管他呢。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企業的高效會議:平均時間不超過20分鐘,高效圍繞主題,每個人的發言都進行倒計時,嚴格會議紀律……

那麼,我們要搞清楚,開會到底是為了什麼?

李振濤:為什麼要開會,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凡事其實都是這樣,只有當我們搞清楚這件事情的真正本質目標的時候,才能夠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行為,從而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更有效、高效的奔向目標。

那麼,會議至少有如下四點目標:

1、問題:澄清及原因分析

開會的目的之一在於計劃糾偏。

因此,讓各個任務的牽頭負責人聚在一起,大家都說一說自己手頭所負責的工作進展情況如何。因為,本身各個負責人所承擔的任務,其實就是公司任務的分解,是在年初制定目標的時候落實到每個人的頭上,但“計劃在制定完畢的那一刻就已經失效了”,所以,我們為了保證計劃目標的實現,就需要過程中不斷的監督、糾偏。

採用會議的形式,實際上有兩種效果:

一是提高效率。與其挨個去詢問,不如大家聚在一起一塊兒彙報給大家的上級——方便留給領導。

二是臉面。你會發現,一旦上會之後,每個人其實都會鄭重其事的認真對待,為什麼?面子。

人性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存在,動物沒有,而人有。

當自己面對很多人在場的時候,自己會不自覺的儘量表現的好一些,重視一些,這樣其實無形之中提高了效率——除非假大空已經成為文化氛圍,而上級領導也深陷其中。

李振濤:為什麼要開會,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2、資源:跨部門支持

由於會議本身是多方參加——一對一的叫做約會。

所以,在這個多方參與的場合,作為會議參與者可以善意的吐槽,尤其是把工作中不順利的地方拋出來,有話說在明面——這也是基於一個文化氛圍的前提條件。

當這種形式成為一種習慣,你會發現,會議的效率明顯提高。

假設,你是採購部門,設計部門的圖紙經常延誤提交給你,從而導致你的無法及時完成採購任務——那麼,在會上提出來。

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說,適當的爭吵,其實更為有利於組織效能的提升。

李振濤:為什麼要開會,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3、要求:領導敲定

會議的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就是——領導拍板。

企業,作為創始人個人能力的延伸,其實取決於創始人高度。

企業做不大,為什麼?

因為創始人的格局、能力限制。

我們參加過很多會議,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領導說了很多,但就是不拍板。

將心比心,其實我們也理解,很多時候領導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或者由於所掌握的素材不充分,他無法做出明確的決策。

總之,理由很多。

但,正如教訓員工一樣——不要理由,只要結果。

殺伐果斷、披荊斬棘,是一個帶頭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及時藉助會議做出決議,是一個領導人應該具備的素質,也是職責,如果空談一大堆理由,那乾脆離開這個位子好了。

李振濤:為什麼要開會,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4、落實:領導想法呈現

最後,會議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通常叫做——吹風。

領導往往會通過會議拋出一些觀點,用來觀察下屬對此的反應,那麼,會議其實是一個特殊形式的存在。

一般來說,在上會之前,領導會紛紛各個擊破的找到關鍵人員,求得在會上的支持。其實,此時的會議已經成為了一種手段——利用會議的形式,利用這種群體效應,讓一部分牆頭草從此順從。

那麼,為了更好的運用好這個工具,就需要在會前做一些工作,同時,在會上通過語言、表情、氣勢,來引導走向。

李振濤:為什麼要開會,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李振濤

北師大MBA | 大溝通方法論開創者 | 組織與人力資源專家

李振濤:為什麼要開會,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