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吳忌寒在全球峰會上發表演講預測區塊鏈未來十年的8大技術課題

近日, 2018區塊鏈·新經濟第四屆區塊鏈全球峰會在上海外灘W酒店舉辦。會上,比特大陸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吳忌寒帶來名為《未來十年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主線》演講,預測了未來8個主要課題。

吳忌寒在全球峰會上發表演講預測區塊鏈未來十年的8大技術課題

第一、在區塊鏈技術的隱私性和安全性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

他說,“比如你是一個正常的商戶,你肯定不希望自己收了多少錢,被記錄在區塊鏈上,讓你的競爭對手也能觀察到,有哪些用戶來你這兒。如果你是一個特別有錢的消費者,你也不希望你走進任何一個普通場合消費的時候,商家都對你的個人資產總體情況有一個清楚的把握,所以每個人希望有一個隱私性。基於對這種隱私性的需求,過去業界發明了很多算法,像零知識證明,代表是零幣。它們能夠更好保護區塊鏈使用者的隱私,但是它的算法複雜性升級非常陡。在極端情況下這個系統出了很大的安全風險,裡面的貨幣已經被無限蒸發,但是還不能被人發現。未來區塊鏈的十年,肯定處在這一對矛盾中往前發展。如果說隱私性、安全性是一個權衡取捨的曲線,有的區塊鏈肯定能夠將這個曲線外推到作為理想的位置,超越其他區塊鏈的技術。我們也是非常期待有一些理論框架的突破,能夠去解決這對矛盾。”

第二,區塊鏈技術本身技術中立性帶來的挑戰。

他認為,區塊鏈設計到非常複雜的立法問題。而區塊鏈所構建的金融網絡是沒有國界的,中間網絡本身是沒有國界的,鏈上參與者是有國界的。這裡面的問題值得整個業界長期探討和研究。當一個國家發生的犯罪行為通過區塊鏈傷害到另一個國家的用戶後應該依據什麼樣的法規和標準裁決和賠償,以及資本的跨國流動時國際金融市場的反射性問題,對一些國家的金融安全帶來衝擊,都需要引起業界注意。

第三,性能擴展。

區塊鏈發展的主線還是老生常談的性能擴展。區塊鏈用戶大概是2000萬人,人數並不多,這是全球人數。但是看它的增長曲線是非常快,有人做過一個增長曲線的擬合。大體和整個互聯網增長速度,從過去幾年來看是相當符合的。我們是可以合理想象,十年之內區塊鏈在全球的用戶人數可能會超過10億人。這樣的用戶規模,它會讓現在所有能夠得到應用的區塊鏈,如果它將來還被繼續使用的話,必須要完成四個數量級以上的性能提升,才能夠適應未來的需求。

這些性能擴展的技術途徑,如果不出意外,一些主要的技術框架今天已經在討論了。

第四,採用硬件加速和平行性的軟件工程技術。

他認為,如果將來區塊鏈軟件更改它的一些現有的幾個架構,隨著網絡處理壓力的增加,對於整個軟件架構不需要做大幅度的更改,只需要平行、線性增加一點服務器即可,整個擴容在理論上就實現的。

第五,區塊鏈上的密碼學算法的安全性。

他注意到量子計算機開始區域成熟,這對現在所應用的密碼學算法產生挑戰,再過一時間之後,可能在第二個十年快要結束的時候,會面臨升級的壓力。

第六,區塊鏈的身份問題。

他相信在接下來的十年當中,區塊鏈如何綜合性的採用各種身份認證技術,來幫助大家使用區塊鏈,這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一定是依靠,且緊緊依靠私鑰來確定區塊鏈使用者在區塊鏈上的身份呢?像BCH最近準備要去激活的OP-code(音),就為鏈外的權威相對中心化的身份認證打開了大門。它有可能和鏈上的私鑰本身,和最早最原始、最原始的公私鑰本身構建一個綜合的身份體系。這樣的身份體系,為未來用戶的大規模應用大開大門。不然凡是涉及到私鑰的保管,區塊鏈的應用無法像普羅大眾進行普及。不可能想象這個世界有10億人,懂得保管私鑰的技術。

第七,智能合約更強、降低開發難度。

他認為,智能合約是一種具有獨立的計算機程序,一段程序如果被部署在以太坊,這個程序的運轉行就具有超越程序創立者的獨立性。智能合約它能夠去解決交易各方對中央誠信度的擔心,它可以去扮演一個絕對公正無私的角色。雖然智能合約承載的希望很多,但是現在獨立性程序做的事情還是非常少的。智能合約它如何變得更強大,應該成為未來十年業界所關注的重點方向。

第八,人工智能+區塊鏈。

他認為人工智能加區塊鏈是未來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人工智能的程序它的算法非常適合放在區塊鏈上面,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同時人工智能它最重要的驅動是數據,數據可以幫助人工智能算法得到很好的訓練。數據的各方需要保密,這種矛盾點有可能用區塊鏈來解決。同時強大的人工智能程序,它可能凌駕於系統的所有參與者之上。這也是將來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人工智能本身是可以被部署在區塊鏈上面,人工智能不再被擁有或者屬於任何一個單一的系統參與者。它可以獲得一個更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如果有單一的企業掌握了特別多的數據,同時擁有了強大的人工智能,對於社會的公平性挑戰將是巨大的。

以下是我們新開的新手福利群,小白掃碼加微信備註進群,不僅有免費課程,更有價值千元的新手大禮包。

吳忌寒在全球峰會上發表演講預測區塊鏈未來十年的8大技術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