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徐冰獲瓦爾達影像獎“特別關注人物獎”

2018年6月25日,徐冰獲瓦爾達影像獎“特別關注人物獎”。徐冰首部電影作品《蜻蜓之眼》首映式也同步舉行。2014年離開辭去中央美院副院長職務後,徐冰的作品又多了起來,並且都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廣泛關注。筆者曾在2008年徐冰歸國履職中央美院副院長,第一時間獨家採訪了他。來看看他為什麼選擇回國、回國有什麼打算和他對摯愛的藝術有什麼規劃?現在再重讀此文,依然覺得不落舊。徐冰是一個有國際視野、頭腦清醒睿智的人,是當今少數能融通中西方文化、並引入深切社會關懷的前景遠大的藝術家。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天書

徐冰,蜚聲國際的著名當代藝術家。祖籍浙江溫嶺。1955年生於重慶,兩歲時隨父母定居北京。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邀請作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他以藝術上不間斷的突破力,在國際藝術界擁有極高的聲譽,曾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裝置作品《何處惹塵埃》獲得了英國Artes Mundi大獎。2015年,由於他的作品致力於推廣文化間的相互包容,被授予美國國務院頒發的藝術勳章。首部影片《蜻蜓之眼》在國際上入圍多項電影節,2017年8月12日在瑞士洛迦諾獲得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一等獎、天主教人道主義獎特別提及獎等多項大獎。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地書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地書

我:首先祝賀您擔任中央美院的副院長,能否介紹一下您的分管工作和一些戰略規劃或計劃?

徐 冰:我主要分管國際交流、藝術創作及科研等和學術有關的工作。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美院對我有很多的期望,我當然會盡力為美院和學生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我去美國很多年了,國內的發展特別快,而且美院這些年也發展得很快,現在有6個學院了,工作方式、價值觀念等都有很多改變,現在我主要是多瞭解情況,對中國和美院多些感覺,有了這個基礎,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早期版畫作品

我:這次回國任職是不是影響您的藝術創作?

徐 冰:很多朋友都有這個擔心。只要把美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肯定會影響我創作的時間。大家可能不明白,我為什麼會接受這個職務。這不能從時間得失上來考慮問題,例如我可能創作、展覽少了,但是一個藝術家的水準不是由展覽多少和創作數量來決定的。我過去在國外做過很多的展覽,有時一年會做30個展覽,那時候很忙,忙於個展、聯展、雙年展等。現在覺得沒有必要做那麼多展覽,好的藝術家應該是思想型的人。美院有這麼多的學生、有諸多學科,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老師,能給我的藝術思維帶來有價值、有啟示性的東西。一方面,我過去在美院教過十年的書,教基礎素描,我對教書有興趣;另一方面,在國外的時期雖然很忙,但我還會抽時間去做很多講演以及和研究生交談等。教書是教學相長,學生沒有很多固定的概念,反倒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雖然他們自己不知道,但有經驗的教師能看到其中的價值。我回國後,可以說仍然是獨立的,參與到工作中,能幫助我捲入社會的進程中,獲得的益處比時間損失的多少更重要。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中國社會巨大的變革帶來的文化多向性、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都是在新的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來實現的。中國這種形態就是一個現代思維大的實驗場,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我很看重這些方面。中國這種環境有很多刺激元素,17年前我去了美國,那時沒有太多想法,想搞現代藝術,去就去了,做很多作品,也受到了重視。但是,我覺得其實並不是我個人本事多大,實際上是得益於中國哲學的智慧,並藉助了國際上興起的多元化思潮。我有時想,往後十年,在紐約工作和在中國工作是截然不同的,毫無疑問在中國工作,舞臺更大,而且在今天中國的社會環境裡獲取的營養也會更多。十多年前我去了美國是個正確選擇,這次我回來,我想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天書是徐冰的成名作

我:這麼說來,這次回來,是不是隻是為了您的藝術?

徐 冰:也可以這麼說,為了我的藝術,但我的藝術是和美院連在一起的,我做得越好,對美院也越好。我除了藝術,其他方面都是比較低能的,美院做行政工作比我強的人多得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的長處是對藝術的認識和實踐上,還有我獨特的角度和特殊的經驗,這是我能給美院帶來益處的部分。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這幅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國傳統山水畫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但是從背面看,則是用乾枯植物、麻絲等現成物組成的

我:這次回來,是否意味著您將不再離開美院了?

徐 冰:現在談離開不離開,沒有我過去去美國那麼嚴重,那時候出去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現在國際交流遠遠比那時候活躍得多,到哪兒工作都一樣。我工作得好,對美院有益,是我希望的。現在這個社會都是往前走,很難做充分的計劃,這也是現在時代的魅力之處。我想,我的利益和美院的利益是一致的,有了這個前提,我對前景是樂觀的。我沒有別的貪圖,也沒有考慮金錢利益。我時常在想,我身上到底有什麼東西,能給美院帶來益處。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裝置作品 桃花源理想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我:您是少數能進入西方主流博物館展覽、作品被收藏,而且獲過大獎的藝術家,您覺得您的成功之處在哪裡?您認為您的作品哪些方面最能打動西方人?

徐 冰:我剛去美國的時候,把在大陸創作的作品帶去了,如“天書”“鬼打牆”等,他們就在美術館給我做了很大的個展。我覺得在西方發展並不是那麼難。他們覺得我的藝術概念、思維範圍比他們要寬泛,對他們有震撼、有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有效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的智慧到創作中去,這是我們的力量。儘管當時的中國藝術在國際上沒有像現在這麼受到關注。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鳥字的不同寫法

我:國內有一些人對您創造的英文方塊字提出質疑,甚至認為您是在討好西方人?

徐 冰:做什麼事都被認為是討好西方,這反映了一部分人總也去不掉的民族自卑心理。在國外有人問我:“英文方塊字是不是中國人看了會特別不高興,你把中文變成了英文?”我說:“實際上,中國人很高興,因為我把英文變成了中文。”問這問題的西方人總帶著廉價的優越感和殖民心理。如果我討好,就應該用英文來書寫;如果為了滿足他們的文化獵奇心理,就給他們純正的中國書法好了,完全沒有必要費那麼大勁兒去討好。創造英文方塊字和我在兩種文化環境之間的生存有關係。它們是戴了面具和偽裝的文字。面對它們你必須尋找新的概念的支撐點理解,因為現有知識概念和傳統視角沒有這種東西。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天書

我:如今,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火爆,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已經過千萬了,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已遠遠超過了西方著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您認為市場有沒有泡沫?

徐 冰:這是個好事情。對藝術家個人、對中國國際藝術品市場的形成,讓國際藝術界瞭解中國都是很有幫助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未必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價值,有很多是來自中國崛起的價值,裡面包括了中國社會新現象的價值。有沒有泡沫,我很難說。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到了高點就會往低走,低了就會走高。按西方藝術品市場規律也很難判斷,因為中國的現象很難用國際經驗來衡量。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天書

我:您最看好哪些中國當代藝術家?

徐 冰:看好整個大的群體,很難說哪個藝術家、哪件作品是最好的。中國和國際的當代藝術都是很年輕的,帶有不成熟性、不確定性。還沒有成熟,自身就在瓦解和轉化,中國的當代藝術更是一個不確定的系統。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語言風景 landscript

我:能否介紹您下一步的創作計劃?

徐 冰:長遠看,做一個好的藝術家,需要從中國的環境裡獲得很好的養料和更多的思維資源,很多作品都是介於藝術和非藝術的東西,是工作的結果。一些項目還在進行,如《地書》項目。這個項目和當代社會國際化進程很有關係。肯尼亞《木·林·森計劃》即將完成,和聯合國有關係,藉助藝術家的創作來推廣、提高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緩動電腦工作臺》在做第四個版本,進入了很有意思的過程中,還有待繼續深入下去。我喜歡美院傳統中的一種學風——崇尚高品位、崇尚人格、崇尚學術。吸引我的還有曾經在這裡工作過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他們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在當時很有限的藝術空間裡做出的,但就在這有限的空間裡,他們在最大程度上發展了“藝術”。這種態度是極有價值的。如果誰能把這種態度與今天巨大的創造空間用好,那才了不起。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紫氣東來 Purple Breeze Comes from the East

這些年來,美院建立了不少新的學科。這些學科蘊含了極強的當代藝術的因素和成分,也是美院未來可以發揮重要的資源。為什麼這麼說呢?社會和科技發展特別快,自然帶動了實用藝術的蓬勃發展,只有和社會發生緊密的關係,藝術才能健康、活躍。實際上,很多新文化觀念、新藝術、創造力是通過這個渠道帶動的。另外,美院的新學科之所以發展那麼快,是因為與美院的傳統優勢有關係。我不把傳統藝術、純藝術、實用藝術等對立起來看,我覺得這些都是相互關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實用藝術中蘊含的實驗含量、創造性含量未必比實驗藝術、純藝術要低。看你用什麼角度來看,角度對,就能找到有價值的東西,這些也是吸引我的。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裝置作品 鳳凰 Phoenix

我:從您正式踏入當代藝術以來,您認為您的藝術經歷了哪些風格的變化或是思想內涵的轉變?是什麼機緣帶來這些深刻的改變?

徐 冰:藝術風格應該由別人來評價。我從小的理想就是上美術學院,1977年如願以償了,當時大家也公認我從傳統到繼承都很出色。隨著自己對藝術的深入探索,實踐中慢慢地綜合了很多當代的因素。當時很多先生不理解,認為一個很有希望、又紅又專的藝術家,怎麼誤入歧途了,走歪了。沒多久,我就出國了。在西方,我為什麼很快受到重視,和當時哲學界探討的問題有關係。我的作品從一個特殊角度切入了這個主題。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石徑 Stone Path

一些人問我是不是看過這些西方哲學家的理論,恰恰相反,我對西方的理論並不適應,我是東方人,對中國的傳統哲學這套理論倒是習慣得很。中國傳統哲學給了我智慧的啟示,幫助我參與到當代藝術中去。但參與多了又看到它的問題,又主動與它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後來的作品等於是在不同領域之間的工作,看起來越來越不像藝術,或者像社會公益、科技發明活動等。這些作品從表面看呈現出平易近人、街頭化、大眾化、平民化等特徵。只有你進入其中才能意識到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當代藝術現在走入一個窄道里。只有從其他領域,才能為它帶來新的血液。我現在完全不考慮我的工作是不是“藝術”,只要工作是有創造性的、對人類有益處,我就會認真去做,藝術越來越滲透到各個領域中。例如好的發明創造的要求和好的藝術的要求是一樣的,比如對當代發明的要求一是對人的思維有啟示性,二是原創性,三是實用性,前面兩點也是對藝術的要求。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徐冰攝於中央美院

他用英文寫書法,央美原副院長徐冰:中國最適合新藝術的生長

藝術晚宴上徐冰用“天書”與“地書”打造的藝術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