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支付行業嚴監管繼續:年內罰單超50張 罰金超去年

作為支付行業的“裁判”,央行今年對支付行業“犯規”行為不曾手軟。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央行(含各地分支行)對支付公司開出超過50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超過3000萬元。

據央行官網,包括支付寶、財付通在內,目前持有《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共有243家,已註銷機構達到28家,除了因為業務合併等原因正常註銷外,不乏機構因為嚴重違規被監管部門“摘牌”。

另一方面,行業在遭遇“嚴監管”的同時迎來良性發展。《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顯示,移動支付業務的比重大幅提升,條碼支付快速普及,交易量不斷擴大。2017年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辦理條碼支付業務73億多筆,金額9100億元。

支付行業嚴監管繼續:年內罰單超50張 罰金超去年

半年罰沒金額超去年一年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19日,2018年以來央行系統針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違規行為開出了52張罰單,總罰沒金額達3142.8萬元,已經超過去年水平。此前新京報曾報道,2017年央行系統公佈的支付機構罰單超過百張,罰沒金額超過2000萬元。

從違規類型來看,覆蓋了銀行卡收單、備付金管理、預付卡管理、反洗錢等多個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有11張罰單點名了違規類型涉及“備付金”,成為監管的核心之一。

此前央行相關負責人在2017年1月宣佈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規定時曾指出,“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當時公告明確“支付機構應將部分客戶備付金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左右,最終將實現全部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去年年底,央行曾規定,2018年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集中交存比例。

智付“包攬”超2/3罰金

這三千多萬罰沒金額中,有相當部分集中在一家公司身上:5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對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作出行政處罰,因其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監管部門決定給予該公司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約1107.9萬元,並處罰款約1453.48萬元,罰沒合計金額約2561.4萬元;對該公司1名相關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以罰款合計80萬元。這也是統計中金額最大的一筆罰單。

同期,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對智付公司給予警告,合計處以罰款人民幣1590.8萬元。

“經查實,智付公司為境外多家非法黃金、炒匯類互聯網交易平臺提供支付服務,通過虛構貨物貿易,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跨境外匯支付業務。”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此後公告稱,“同時,智付公司未能採取有效措施和技術手段對境內網絡特約商戶的交易情況進行檢查,未能發現數家商戶私自將支付接口轉交給現貨交易等非法互聯網平臺使用,客觀上為非法交易、虛假交易提供了網絡支付服務。此外,智付公司還存在未嚴格落實商戶實名制、未持續識別特約商戶身份、違規為商戶提供T+0結算服務、違規設置商戶結算賬戶等違法違規行為。”

誰在頻頻“犯規”?

以今年上半年計,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多地分公司收到了監管部門罰單。

如2月11日,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因為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相關法律制度規定,收到監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處5萬元罰款”的處罰,2月14日,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因為未按規定建立有關制度辦法或風險管理措施、存在危害支付服務市場的違規行為,被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開出罰單。

2018年5月9日,其江西分公司又因為違反《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被當地監管部門要求“限期改正,並處人民幣7萬元罰款”。

如果把時間拉長,有多家公司在今年再次收到監管部門罰單。如北京錢袋寶支付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因為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規定,在今年6月4日被央行武漢分行做出“處警告”的處罰。

據央行北京營業管理部網站,2016年10月14日,北京錢袋寶支付技術有限公司曾因為違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管理規定、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規定,被監管部門做出“罰款人民幣12萬元”的處罰。

也有公司近期首次收到監管部門罰單。2018年5月17日,資和信電子支付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因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被罰款合計人民幣6萬元。這是目前央行243家持牌支付公司中,少數擁有在全國範圍內經營“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資質的持牌公司。

斷直連期限將至,利好中小機構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要求,從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據網聯官網,截至2018年3月13日,網聯清算平臺已接入341家商業銀行和101家支付機構,累計完成資金交易轉接清算91.85億筆,成功交易金額超過2.54萬億元,實現3地6中心基礎設施滿配和全業務功能覆蓋。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從用戶角度看,斷直連不會對用戶端支付體驗帶來直接影響,但網聯上線為線下掃碼標準統一提供了可能,一個二維碼支持所有支付機構APP,將給用戶帶來更多的選擇權。

“網聯上線後,支付行業基礎設施實現資源共享,支付機構可專注於產品創新與客戶服務,整體利好行業發展,尤其是對中小支付機構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他認為,一是基礎設施實現資源共享,降低中小機構壓力。網聯上線後,一點接入即可對接所有接入銀行,中小支付機構不再有逐一對接銀行的壓力,也不再因支持銀行數量有限而受到商戶和用戶排斥。二是聯網互通破除網絡效應。網聯上線後,線下二維碼標準的統一將成為可能,會給中小支付公司拓展線下場景帶來更公平的競爭機會。三是專注產品創新,服務質量提升。網聯上線後,支付機構系統建設與銀行對接的壓力大減,亦可專注於產品創新與客戶服務,客戶體驗有望進一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