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朗讀者》自播出以來就備受觀眾喜愛,朗讀,這個除了學生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執行的詞語因為這個節目而煥發出新的活力。節目邀請各行各業的人來朗讀自己最愛的篇章傳達真情,親情、友情、愛情,通過一字一句的敘述來感悟世間最珍貴的情感。《朗讀者》可謂是各種娛樂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最近一期的主題是“生命”。主持人董卿說:“生命是多麼深邃的話題,它包含著人世間一切最極致的體驗。生命可以是能夠被毀滅到不能夠被打敗那般頑強,也可以是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顏色,會不會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生命如果有態度,是不是聽上去,就是貝多芬的《田園》和《英雄》。生命的意義如此厚重,無論我們怎樣全力以赴都不為過,因為我們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第一位朗讀者就是胡歌。董卿在介紹他出場的時候就講了一件關於他的事。“2017年最後一天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女孩發了一條微博。她說,是《琅琊榜》當中涅槃重生的梅長蘇讓我有了笑對病魔的勇氣。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天她收到了回信,說,你願意來看我的《如夢之夢嗎》?給你留票。”回信的是胡歌本人。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因為經歷很多,他更能體會到生命的酸甜苦辣起起伏伏。他是一個有“資格”談論生命的人。

董卿說起《如夢之夢》,胡歌說:“《如夢之夢》這部戲對我的意義很難用一句話來說清楚。我覺得五號病人讓我離演員這個職業更近了一步。”他說的時候一字一頓,異常認真。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前不久胡歌將自己的微博認證改成“演員”,相較於其他五花八門的各種身份的加持,他只有簡簡單單兩個字,演員。演員是他所追求的最純粹的目標,其他什麼絢爛奪目的名頭,他不要。

所以,五號病人的角色使他感到離“演員”這個職業更近了一步是他所希望的。

《如夢之夢》是一場直面死亡的話劇,而胡歌就有這個經歷。

董卿問他願不願意回憶12年前的車禍。

“在那個階段我是不太想回憶的。因為那個車禍,我的身上揹負了很多光環。大家都會覺得,我勇敢地從這一場車禍中走了出來,給了我很多很多的溢美之詞。那個階段我覺得我不需要,不需要老是貼著那個標籤。”他不願別人因為自己的車禍而對他有不一樣的看法,無論同情還是完美,他都不需要。

距離車禍那年已經十二年,算是一個小小的輪迴,胡歌說,他會思考那件事情給他帶來了什麼。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能夠留下來,應該是有一些事情要去做,或許有一些特殊的使命要去完成。這十二年每次當我想起的時候,我都會自責。因為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很多人會覺得,這十二年我過得很好。因為我的事業有了很明顯的上升,然後也掙了更多的錢,也獲得了更多的名。可是我自己覺得,這應該不是我活下來的意義。”

大難不死,他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義,不是掙更多的錢也不是有更大的名。他還在困惑,但是他已經做得很不錯了。這些年來,胡歌熱心公益,親身參與到公益活動中,為很多公益事業帶來了巨大活力。

車禍過後,胡歌以為自己和演員這個職業無緣了。但是他很快回到了片場,因為他說,那是他的一份責任,劇組等了他將近一年的時間,他必須把《射鵰》這部作品完成。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因為要掩蓋臉上的傷痕,他的造型都非常單一。“長長的劉海,右邊的臉有些遮擋。其實我覺得這是在限制我,甚至我會覺得那是對我的一種羞辱。我覺得既然作為一個演員,你有什麼好遮遮擋擋的。”胡歌再次提到演員,他認為演員就要真實,不是用臉,而是用演技來征服觀眾。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胡歌,他是用品格來贏得人心。

董卿:“《如夢之夢》中有一個情節,是每一個要個這個世界告別的人都會有機會向別人講述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如果是你,你會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胡歌笑:“我想……我想講一個郭靖的故事。其實郭靖是大智若愚,郭靖身上最可貴的品質是他的俠,胸懷天下,奉獻自己。”

“我覺得我現階段比較像令狐沖,我想要自由,想要掙脫一種束縛。希望我有這種可能從令狐沖變成郭靖。”

令狐沖是小我,郭靖是大我,他的人生目標是要胸懷天下,奉獻自己。

歷經種種,胡歌朗讀的篇目就是《哈姆雷特》中的經典獨白。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回顧重生十二年,名利不是胡歌留下來的意義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