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探訪儀徵古蹟之古湄庵

縣誌中有阮元為龍門橋旁的“胥亭”題額的記載,2015年5月16日,我為了正在撰寫的《阮元儀徵事》,進行了一次龍門橋探訪,事後還發布了《探訪阮元遺蹟之龍門橋》一文。這幅在胥浦河龍門橋遺址的照片是我妻子為我拍攝的,我比較滿意,用在了《阮元儀徵事》書的前彩頁裡。


探訪儀徵古蹟之古湄庵

【2015龍門橋留影】

當時只是大致對龍門橋位置作了確認,進而推定了胥亭的位置,但在龍門橋附近還有一處重要的遺址——古湄庵,由於時間不夠,則留到以後再說。後來忙於書的出版,接著退出職場,接著女兒生小寶,我們住到北京幫忙去了,夏天小寶又跟著我們回儀徵,亂忙一氣,探訪古湄庵的事情就擱置下來。直到2017年8月底,小寶回北京去了,我才騰出手來做點正經事,一是裝潢房子,二是將探訪的事情重新續起來,9月1日,我即去探訪古湄庵。

我騎著電瓶車順著古湄路一路向西,邊走邊打聽,路人不約而同地推薦我找一位叫陳順安的老人,說他曉得呢,於是我在古湄路西盡頭路北的一處院子裡,找到了他。陳順安老人聽完我的來意,很高興地帶我走出家門來到當年的古湄庵原址,他指著一家小廠院子說,這裡就是古湄庵。

陳順安老人今年82歲,身體硬朗,他回答了我的提問,記錄如下:

胥浦河由北向南,在龍門橋這裡折向西,到沙漫洲後向南入江。在拐彎向西處,即今涵閘處,建有龍門橋,石橋,三孔。龍門橋是南北向的,胥浦河是東西向的,但這裡是拐彎處,往上游一點點就是南北向的,古湄庵就在河東,庵和橋很近的,記不清有沒有亭子。

古湄庵有大門,門檻很高,有石階,門口有兩個石獅子,牆是用條石和磚砌成的。進門後三間大殿,兩廂各三間,後來做小學教室。

有和尚住廟,原來的記不清叫什麼了,後來接班的(最後一個和尚)叫王正義。解放前有個縣長曾題匾“立我真名”,是左之倫縣長的前任。

古湄庵供奉的是關公,東側是周倉拿著大刀,西側是關平拿著大印(關帝廟的規制應該是關平在東、周倉在西,可能他記憶有誤);

解放後1953年發大水,政府1954年決定挑河,將老胥浦河裁彎取直,龍門橋和古湄庵就此拆除。我當時在拆橋連當排長,全連一百多號人,我們排三十多號人。我們拆了龍門橋、胥浦橋、新儀橋(估計應為新濟橋),只負責拆,石頭運到哪裡去由運輸的人負責,不知道去了哪裡。

以下是我根據陳順安的回憶,結合《儀徵水利志》(杭虎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版)中“胥浦河治理圖”,用Photoshop標註的龍門橋、胥亭、古湄庵相對位置圖,水平有限,委屈您將就著看。

探訪儀徵古蹟之古湄庵

【龍門橋胥亭古湄庵位置圖】

縣誌裡多處提到龍門橋對儀徵的風水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在《探訪阮元遺蹟之龍門橋》裡已經詳述,後來將這個觀點及胥亭也收錄到了《阮元儀徵事》書中,這裡不再贅述。本篇著重說一下胥浦河的另一個功能:西溪水上游覽線。

在《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中有“儀徵八景”的記載,一曰東城圖畫,二曰北山曉月,三曰天池玩月,四曰漁灣納涼,五曰泮池新柳,六曰資福晚鐘,七曰倉橋塔影,八曰胥浦農歌。

晚清儀徵畫家諸乃方的畫作《真州八景》將“漁灣納涼”替換成了“文墩積雪”,估計是因為亭已不存,諸乃方作《真州八景圖》時,以“文墩積雪”替換之。但不管哪個版本,都有個“胥浦農歌”景點。

胥浦河史前自然形成,古名銅山源。明代時下游叫鑰匙河,清代時中游龍門橋以上稱為西溪,民國才有胥浦河的名稱。今天的胥浦河為防洪需要,已經浚深拓寬和裁彎取直,從前的胥浦河九曲雞腸,雖常有水患,但不在汛期時到也風光旖旎。

西溪從銅山發源,曲折蜿蜒到胥浦,再經鑰匙河流入市區天池,沿河有竹林、田畦、漁村、廟祠、園林,適宜耕作人居,頗具詩情畫意,自古多有吟詠。

清代厲惕齋《真州竹枝詞》中有詩:

江村何處唱回波,嫋嫋音聲柳外過。

慣是鄉民腔調好,我曾胥浦聽農歌。

清代陶元睿有詩:

西溪一帶打魚灣,時聽歌聲遠近間。

五月村莊農事急,須知稼穡本來艱。

“胥浦農歌”這個景點不僅有景色,還有做農事時伴隨的歌聲,場景感很強!用現在的時髦詞,叫“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胥浦在西門外,這個景點又被叫做西浦農歌。

諸乃方《浪淘沙•胥浦農歌》:

壯士計窮年,仗劍江邊。滔滔江水渡無船。賴有漁翁懷利濟,魚縱深淵。

今昔境殊懸,浦盡屯田。農歌遠近插秧天。牧笛相和牛背穩,村路迴旋。

探訪儀徵古蹟之古湄庵

【諸乃方“胥浦農歌”】

縣誌記載,在龍門橋附近,有一座“湄庵”,是乾隆初年邑人黃起傑修建的,知縣李鵬舉給湄庵題匾:“活潑潑”。

“活潑潑地”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在點評《詩經》“鳶飛魚躍”君子之道時的加註,佛家禪語也很推崇,有順應天理、本性自然的意思。“鳶飛魚躍,活潑潑地”在宋代開始流行。蘇州留園裡有一處跨水小閣,匾曰“活潑潑地”,即因“此處鳶飛魚躍,天機活潑,藉以為名” 。

乾隆五十八年,還在湄庵增建了“竹逸亭”。

關於湄庵裡的竹逸亭,縣誌說“在西溪湄庵內,乾隆五十八年新築。祭酒吳錫麒、鹽運使曾燠等,嘗遊詠於此。”

吳錫麒(1746-1818),字聖徵,號穀人,浙江錢塘人, 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退休後曾在儀徵樂儀書院任山長。

曾燠(1759-1831),字庶蕃,一字賓谷,晚號西溪漁隱,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官至貴州巡撫。乾隆五十七年任兩淮鹽運使,道光二年丁憂服滿後以巡撫銜再任兩淮鹽運使。曾燠兩度擔任鹽運使,在儀徵留下很多詩文。

縣誌記載了吳錫麒寫的一篇遊記,說的是嘉慶丁巳(二年,1797)七夕後一日,鹽運使曾燠到真州有事,安排時間與在儀徵的吳錫麒等文人來了一次西溪九曲之遊。行程很短,是從湄庵放舟北上,到胥浦橋而止。然後返回湄庵,在竹逸亭飲酒。參與遊覽的賓客均各賦詩,撰文紀事。做東的主人是江耕野。參與遊覽活動的文人有:曾燠、吳錫麒、胡森、胡桐、蔣知讓、尤蔭、詹肇堂、江紹莘,縣誌中除收錄吳錫麒寫的遊記外,上述人員的詩作亦收錄其中,限於篇幅,不轉錄了,有興趣的讀者可在道光志中查看。

西溪由於彎曲蜿蜒,且有銅山和江南諸山襯托,自然風光恰如水墨畫,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欣賞風格,村野農夫的勞動號子,給坐在遊船上賞景賦詩的人們增加了雅興。不僅風光秀麗,西溪沿線還有不少人文景點,最著名的當屬伍相祠,是祭祀從這裡渡江投吳的伍子胥和幫助他渡江的漁丈人、浣紗女的。

探訪儀徵古蹟之古湄庵

【伍大夫仗劍渡碑】

在古西溪的源頭,有西漢吳王劉濞“開山鑄錢”的大小銅山;沿岸有紀念伍子胥的伍相祠、浣紗女祠;有南宋中興十三功之一的“胥浦橋之戰”古戰場;有集水利、交通、風水功能於一身的龍門橋;有儀徵鄉賢阮元題額的胥亭;有知縣李鵬舉題匾的古湄庵和竹逸亭;有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園林專著《園冶》的寤園;有兩淮鹽運掣驗重地天池;西溪之水最終在天池與淮水匯合,經城南大碼頭攜手入江。這些景點雖然不在同一時期同時存在,但這條水上游覽線確是那麼令人神往。以下是我在《道光重修儀徵縣誌》的水利圖上加註的西溪水上游覽線景點示意圖。

探訪儀徵古蹟之古湄庵

【西溪水上游覽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