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這就是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源自韃靼語、哈薩克語等,大意為“

沼澤地中的草叢”,中國古稱“夷播海”,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內流湖,東西長605公里,南北寬約6公里。被譽為中亞“藍色玉帶”。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巴爾喀什湖被薩雷耶西克(Sarymsek)半島烏澤納拉爾水道把湖面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半部較廣闊而水淺,東半部較狹窄且水深。東部為鹹水湖,西部則為淡水湖,湖的西半部寬27~74公里,湖水為淡水,水深不超過11米;湖的東半部寬10~19公里,湖水為鹹水,水深達26米。是世界第四長湖,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26米;面積達1.69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四長湖,按面積大小算在世界上排第13名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流域面積

巴爾喀什湖流域面積41.3萬平方千米,流域國家為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其中85%的流域面積在哈薩克斯坦。它的形狀宛如一輪彎月,鑲嵌在歐亞大陸的中部,甚為美麗。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地質構造

巴爾喀什湖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於阿爾卑斯造山帶與古老的哈薩克斯坦陸地連接處。流域內地形頗為複雜,山系遍佈,平原以及沙漠分佈也比較廣泛。受乾旱性大陸氣候影響,年降水量小於150-200mm。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在世界眾多的湖泊中,巴爾喀什湖是世界上極少數有鹹淡湖水分別佔半的湖。湖的中部有一個半島,而半島以北的湖峽只寬約3500米,略略把湖分成東西兩部分。它東半部分裡主要為鹹水湖,西半部分主要是淡水湖,真乃湖中鴛鴦鍋。奇異的景象,令人新奇。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東鹹西淡的原因

Ⅰ、發源於天山山脈的伊犁河自東向西注入巴爾喀什湖的西半部,提供了該湖75%~80%的入水量,而東半部分則缺少淡水注入。東半部分儘管有數條河流匯入,但河流流量極小,大蒸發量加上少淡水補充,令湖東半部分的鹽分漸漸提高。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備註:伊犁河是一條國際性河流,全長1236.5千米,其中中國境內河長442千米,哈薩克斯坦境內河長764.5千米。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Ⅱ、東部深居內陸,降水稀少,且多沙漠,蒸發旺盛,其蒸發量大大超過河水的補給量。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Ⅲ、東西連接處水域狹窄,兩側湖水交換不暢。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逝去的中俄界湖

然而,在中國歷史中,它卻長期處於我們所控制的領土內。西漢時被稱為夷播海,也是古代中國西北邊境的天然分割線,歷史上曾是中國與俄國的界湖。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其實巴爾喀什湖一直到清朝都是屬於中國的內陸湖,古代漢人稱其夷播海,19世紀中葉,沙俄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中國西境的3個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泊和伊塞克湖,連同周圍廣大地區,共達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佔為己有。從此,巴爾喀什湖正式脫離中國,後來1991蘇聯解體以後巴爾喀什湖歸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惡化的巴爾喀什湖

上世紀70年代,哈薩克斯坦在伊犁河中游地區修建了卡普恰蓋水庫,用於蓄水引水灌溉,每年調配41億立方米的水量用於供水和灌溉,主要供給阿拉木圖,引水工程實施後,導致巴爾喀什湖水位下降1.5米,下游三角洲地區出現環境惡化。建設反調節水庫、制定和實施綜合的水資源保護規程對三角洲生態系統的恢復十分必要。如果不採取措施,巴爾喀什湖會完全變成一個鹹水湖,若干年後變成第二個鹹海。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算來巴爾喀什湖離開我們已經半個多世紀了,而我們卻只能望“湖”心嘆,這個名字顯然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顯得非常生疏了,或許我們早已將它的名字拋之腦後,但是歷史從來不會忘記,因為它走過的每一步都會留下沉重的腳印,總是告誡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激勵著我們奮發圖強!

巴爾喀什湖:曾經的中俄國界線,中亞“藍色玉帶”為何東鹹西淡!

喜歡小蒙的文章可以關注、收藏、轉發、評論、點贊,更多好文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