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其實原本也是一項班主任常規工作,只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也算是這段時期除了網絡上的學科教學之外的另一種嘗試吧!雖然形式變了,然而班會活動的主旨不變,依然以學生的德育為主。

我對於班會課的理解,主要是基於生本理念,如何能讓學生通過班會這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從中有所收穫,而這個收穫,主要是指思想方面,最終由思想到行動,實現德育目標。

疫情之下,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是普通人,過著普通生活,因此班會的切入點就是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特殊時期,特殊在何處?學習與生活又與平時有哪些不一樣?從特殊之中找出共同之處,讓疫情成為班會的教材,讓疫情下的普通人成為每一個小故事的主角,從疫情下每一個小家說起,拓展到社區、城市、國家、國際的見聞,由點及面,培養家國情懷。

因此班會的設計思路就是首先提出班會目標,然後圍繞這個目標設計若干情景問題或任務,再由學生分組完成這些任務,最後在集中的時間進行展示和點評。

一、班會準備工作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佈置任務是在2月21日,計劃一週時間來進行準備,因此要求交作品時間在2月28日。

然而初步設想永遠不會是最終結果,期間就有學生並不清楚該如何準備,甚至對要求中的素材也理解有偏差。有部分小組交了作品初稿,發現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在關於新冠病毒的瞭解方面,就在百度上找了一段視頻,進行了剪輯,或者搜索到一篇文字進行了解說。這樣可以嗎?雖然從字面上講是沒問題的,畢竟這也是一種方式,但我認為,這略有形式主義之嫌,運用搜索引擎只是一方面,關鍵在於,整個材料準備過程中,有無思考,有沒有認真看視頻或看解讀。我並不需要這種原始材料,而需要加工。

以這個初稿作品為例,再次召開預備會議,和小組長進行了細談,又提出了幾個視角供學生參考。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同時,利用這段時間網絡上較為真實的描寫案例,進行更為具體的引導,突出真實二字。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針對個別組的問題,進行單獨的引導,力求讓每個學生真正理解這次班會的意圖。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在對學生的指導之餘,同時自己也收集大量相關素材,在微信或網頁上找到相應的內容,並進行解讀,分解成班會活動中若干個問題,畢竟整個班會學生是主體,他們說得越多,想得越深,效果就越好,因此前期準備工作一定要充足。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基本準備工作就緒之後,在3月1日,進行了基本的班會課的軟件調整,確保相關操作能正常進行,網絡暢通。

二、班會活動流程

實在是沒想到,整個班會比預計40分鐘要長得多,下午15:30開始,結束時已經是17:00多。

剛剛進入班會直播間的時候,感覺很不適應,幾乎沒有人主動發言,究其原因,也許是大家分處各地,沒有了集體活動的氛圍,原本班會中你一言我一語的場景,這裡完全不存在,所以每個人都被自我保護了起來,不願意第一個發言,偶爾有學生髮言,多數也只是沉默在聽。

慢慢地,隨著話題展開,也由於勇敢發言的那批學生的鼓勵,還有加分的誘惑,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討論,只是用語音的仍然較少,更多采用了聊天打字的方式,讓氣氛漸漸熱烈起來。

其實還是我錯了,作為班主任,腦子裡總想著教室裡發生的一幕幕,試圖在網絡上重現,這次被事實狠狠打臉,證明思維慣勢在這時起到了負作用。

網絡原本就是應該用於聊天的,這和我採用的軟件平臺——騰訊群課堂的原始功能也是吻合的,而且,在網絡上,隱藏自己才是常態,視頻或音頻都會最大程度暴露自己真實思維,試想,為什麼QQ有一個隱身功能大家最喜歡設置?因為不喜歡在網絡上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網絡上的這一心理特性如果被忽視,依然用傳統思維去做事,會與最終目標相去甚遠。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三、班會效果評價

說點個人的看法,班會和學科教學不一樣,班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思考、活動完成“思想改造”,重在過程,學科教學則不相同,我們更多在意結果。所以班會活動形式多樣,未必拘泥於PPT+發言這種形式,事實上,我認為如果學生能在一段時間內經過班主任引導下的活動,思想上發生了變化,以任何一種形式反饋出來,目的就達到了,文字、照片、音頻、視頻均可,之所以允許反饋形式的多樣性,實在是不得已,學生端原本就是多樣化,追求統一反饋結果本身並不科學,反倒是作為班主任,精準評價學生更為重要,學生辛苦的作品,如果得不到準確的肯定與表揚,不利於後期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在學生完成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與班主任之間的交流或學生間的交流,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因此,班會活動,尤其是網絡上的活動,實在不必在意形式如何,關鍵是學生動了腦,動了手,思想上有了改變。

我查閱了現有的網上主題班會案例,非常優秀,但有一個前提,極少適用於網絡環境下,如果在教室,我也會採用這些案例參考,現在,不一定行得通,和網絡教學一樣,簡單照搬肯定不行,花了精力搞,如果沒效果,就成了形式。七年級學生能否有效領悟班主任佈置的任務,八年級學生理解力能否達到,學生層面不同,執行力也不相同,家長素質更是關鍵。

在這些思考基礎上,對本次班會進行了投票評價,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意見:

網絡主題班會《家與國——疫情下的學習與生活》

因此,對於本次班會,我認為目標已達成。

通過對每個人自身所處環境及發生事件的觀察,結合身邊人、網絡上的見聞,對時事問題進行了有效思考,視角由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最後到國家,我想這也許就是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吧!

同時關於在網絡上舉行類似教育活動,也有幾點經驗或者說是教訓,第一是充分進行活動前的調研,可以基於傳統教育活動,但一定不能照搬,需要對活動形式進行適當修改,第二是過程性評價要做好,畢竟與學科教學不同,沒有一個考試分數可參考,第三是關注活動本身,尤其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困惑要及時解決,第四是目標指向要明確,設置任務時語言通俗易懂,讓所有學生知道要做什麼,以及怎樣去做,第五是調動學生積極性,採取適當的激勵措施,最後是評價一定要科學,讓參與的學生收穫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