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四 麻豆腐

驚堂木一響,哩個啷個啷。我來貧一段,請君聽真詳。

列位,吃了嗎您哪?咱上一節剛跟您聊完豆汁兒,今兒啊,咱再聊聊豆汁兒的“孿生姐妹”,名字叫麻豆腐。

麻豆腐可不是味道超麻的豆腐。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四  麻豆腐

舊京粉房裡碾出來的下腳料中尚有一層凝稠暗綠色的粉漿,最初人們看著硌應,盡數倒掉。後來有個大拿無意間發現了其中的門道,稍微做了點手腳:將它填入布袋水煮至沸,濾去水分,便成了一道獨特的地方美食。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四  麻豆腐

因此,麻豆腐的“麻”字,在這裡是指這道傳統美味的口感和內容之物。有道是“麻渣渣,一粉漿,經熱瀝水做糙糠。”

雖然和豆汁兒“一奶同胞”,麻豆腐生來雖也是下賤的命,兩個銅板可以買上一大碗,但是它比豆汁兒更有“朋友”緣兒,因為麻豆腐的真味來自灶上。

也就是說,麻豆腐須見明火進行一番“炒作”,而老北京人在這方面駕輕就熟,手段深著哩。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四  麻豆腐

炒麻豆腐離不了幾味嘎雜子琉璃球的“配角兒”:羊肉、羊尾巴油、青豆、紅辣椒、嫩豆芽、雪裡蕻。

而對麻豆腐進行包裝的“手段”也是另類得很:先將羊肉切丁兒下油鍋爆炒,焦酥後出鍋。再下蔥薑末兒及黃醬煸出香味,旋即下入麻豆腐旺火猛炒,依次下入青豆、紅辣椒、嫩豆芽末兒及雪裡蕻末兒,隨炒隨加一點醬油、水、羊尾巴油,宛如一臺戲,主配角兒們在鍋裡轟轟烈烈地喧唱,直到咕嘟嘟冒了大泡兒,大功告成。

但是別忙,還需一點裝飾,那就是出鍋前加一點“野雞脖兒”的嫩韭菜(老北京的叫法,一說是野韭菜,一說是頭茬兒的韭菜)梗兒(切末),及事先煸好的羊肉小丁兒,最後淋上紅豔的辣椒油,瞧好吧您哪!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四  麻豆腐

不經歷風雨,哪得見彩虹?麻豆腐赴湯蹈火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別老把遭受一些困頓和苦難掛在嘴邊上,有的時候,禍便是福,經風冒雨了,你才能變得金貴!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四  麻豆腐

那位問了,如果沒有那些邊角配料而且只用素油炒出來的麻豆腐,味道如何呢?跟您這麼說吧,這就叫爺們群兒裡不走娘兒們群兒裡蹭癢癢,怎麼難吃怎麼樣?所以來自市井的麻豆腐固然便宜,但要想吃到正宗的(炒)麻豆腐,上述那些“配角兒”正兒八經的缺一不可。而品嚐麻豆腐的經歷再一次明白一個道理:做大事情,您茲要想成功,離不開身邊的貴人加持。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四  麻豆腐

但是,在老北京,一般小販是很難掌握麻豆腐的製作精髓,所以它也就很少出現在街頭巷尾的攤位上。生活在最底層的販夫走卒們,他們沒有寬裕的飯錢,也就少有機會能品嚐到原汁原味的麻豆腐,所以只能酸溜溜地多唱一句“愛你在心口難開”。

如今,麻豆腐早已是京城各大清真飯莊的一道特色菜餚,但不管節令和時代再怎麼更迭變幻,麻豆腐的做法始終沒變。因為一旦改變了,原本的味道就如外頭拾塊鋪襯,屋裡卻丟了件皮襖——得不償失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