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手機APP查徵信?這個坑千萬別跳!使用後個人隱私信息洩露很危險

央行提醒:並未授權任何APP接入徵信系統

手機APP查徵信?這個坑千萬別跳!使用後個人隱私信息洩露很危險

在應用商店搜索,會出現不少類似徵信查詢App

不管是辦信用卡,還是貸款買房買車,每一項都跟央行徵信有關,個人徵信查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由於央行目前還不提供手機端查詢,很多商家就從中嗅到了“商機”,推出查詢徵信的手機App。這類App一般宣稱不用跑銀行排隊等候,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應用,驗證完身份信息,就能對接央行徵信中心,24小時內出報告。事實上,這些App僅僅是一個數據接口,引誘用戶在App上填寫隱私問題,再到央行徵信中心網站查詢。這一過程中,個人信息很容易被保留在商業App的服務器上,存在洩露和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風險。

近日,央行徵信中心發出提醒,明確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

看著很方便

APP號稱直連央行徵信查詢中心

個人信用報告是央行個人徵信系統的最基礎產品,它記錄了個人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發生的信貸交易的歷史信息。信用報告相當於個人的“經濟身份證”,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依據。

手機APP查徵信?這個坑千萬別跳!使用後個人隱私信息洩露很危險

隨著人們買車買房使用貸款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對信用報告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一些商家也從中嗅到了“商機”,推出查詢徵信的手機App。

現代快報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中輸入“徵信”的關鍵詞,出現了多個號稱可以進行個人徵信查詢的App,如“信用管家”、“徵信-個人徵信查詢”等。而在說明介紹部分,這些App往往會宣稱“對接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隨時查看個人信用報告”“直連央行徵信查詢中心”“24小時免費領取個人徵信查詢報告”等。

不少人相信了這些帶有誘惑性的介紹說明,手機應用商城裡“徵信App”的下載量也不低,不少已經超過1萬次。現代快報記者下載了多個“徵信App”並註冊後發現,均需要提供手機號、姓名、身份證號等涉及隱私的信息。

實際很危險

就是代查中介,意在獲取隱私信息

有使用過上述徵信App的用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曾通過上述App查過個人徵信,第二天確實看到了信用報告,而且跟此前在自助查詢機上查詢的報告對比看,確實是真實的。

而根據央行徵信中心的規定,個人信用報告的使用目前僅限於商業銀行、依法辦理信貸的金融機構(主要是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小額信貸公司等)和人民銀行,消費者也可以在人民銀行獲取到自己的信用報告。同時,不管是商業銀行、消費者還是人民銀行,查詢者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時都必須取得被查詢人的書面授權,且留存被查詢人的身份證件複印件。

那麼,這些不在央行授權範圍內的徵信App是怎麼進到個人的徵信系統的?

一位金融業內人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對用戶來說,無論是註冊、身份驗證還是最後收到查詢報告,整個過程是在App上進行的。但實際上是這些App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幫助用戶在徵信中心的平臺上進行查詢。對徵信平臺來講,通過App來查詢的人和直接進入平臺查詢的人在流程和需要提供的信息上並沒有不同。這些App實際上充當了一箇中介的角色。為什麼是24個小時以後才能收到報告,因為個人通過網絡途徑查詢報告的話,也是要24小時以後才能查看查詢報告。”

上述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對於用戶而言,通過App查詢徵信信息本身就洩露了自己大量的隱私,而進入徵信系統以後形成的徵信報告上又包含了個人通訊方式、住址、婚姻狀況、職業信息、銀行貸款記錄、信用卡透支記錄等詳細信息。

現代快報記者發現,這些App打著查詢徵信的幌子,往往還有在線小額貸款、黑名單催收等一條產業鏈上的業務。

央行髮禁令

監管部門也注意到了手機徵信App的風險,央行5月更是多次出手整治。

近日,央行徵信中心在官網最醒目的位置掛出安全提示:徵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用戶注意。

而在5月初,央行還曾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徵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其中也提到,運行機構和接入機構要健全徵信信息查詢管理,嚴格授權查詢機制,未經授權嚴禁查詢徵信報告,規範內部人員和國家機關查詢辦理流程,嚴禁未經授權認可的App接入徵信系統。

安全可靠查徵信 只有三種途徑

那麼,市民想要查詢個人徵信,有哪些安全可靠的途徑呢?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營業管理部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目前有三個途徑可以查詢個人徵信報告。一是本人持身份證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進行現場查詢;二是本人持身份證到人民銀行指定的代理查詢網點進行現場查詢;三是登錄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官網,選擇“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進行網上查詢。其中,網絡查詢的報告是簡版,申請貸款等需要書面詳細版的就要去現場查詢。

另外,查詢徵信報告也不都是免費的。通過互聯網查詢及每年前2次到櫃檯查詢是免費的,個人到櫃檯查詢自身信用報告,每年第3次起的收費標準為10元。

徵信要慎查

短時間多次查詢可能影響貸款審批

需要提醒的是,網絡查詢徵信報告雖然很方便,但是個人和機構查詢徵信報告都會留下痕跡,短時間內被個人或銀行多次查詢可能會影響銀行對貸款的審批。

個人信用報告中的“查詢記錄”反映了個人信用報告被查詢的歷史記錄,顯示機構或個人在何時以何種理由查詢過您的信用報告。展示內容包括查詢日期、查詢操作員和查詢原因。

央行徵信中心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只是提供個人信用報告,供商業銀行審批您的貸款申請時參考,最終能否得到貸款,取決於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的結果。上述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營業管理部的相關工作人員提醒:“短時間內頻繁地查詢,同時沒有放款記錄,可能會讓銀行認為你急需資金但卻處處碰壁,會對你的借款申請更為謹慎。”

某股份制銀行房貸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我們確實會看徵信報告被查詢的次數,尤其是短時間被頻繁查看。一般沒有貸款需要的話很少有人去看徵信報告,比如你一個月內自己和其他銀行機構都被查看過報告,說明你短期內是有貸款需求的,其他機構也沒有發放貸款,我們肯定會認為資質會有問題。”

不過,上述銀行房貸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個人徵信報告只是銀行考核貸款人資質的其中一個依據,也不用過於緊張,“有些有逾期情況的,只要不是惡意,補充說明情況,同樣是可以獲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