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職業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職業院校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職業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之一。職業院校必須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工匠精神刻入學生心中。

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是指有技藝專長的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自己製作或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的精神理念。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想層面,就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行為層面,就是開拓創新、持續專注;在目標層面,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蘊含著敬業、嚴謹、踏實、專注、創新、拼搏等可貴品質。因此,我們決不能把工匠精神簡單地理解為只是手工勞動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它其實是所有職業人都應該具備的精神。

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工匠精神還應該包含理想信念、愛黨愛國、誠信友善等價值取向。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質的重要內容,它首先體現為職業操守,這種職業操守,不是靠法律或制度限定,而是來源於“道德的力量”和“職業精神”。

職業院校強化工匠精神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在人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不僅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更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現在的青年學生,其人生黃金時期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完全契合,如若他們這一代具有工匠精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職業院校加強對青年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質上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引導學生靜心學習、刻苦鑽研、百折不撓,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樹立在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要重視實踐育人,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和路徑;要加強對學生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困難增大。除了產業結構本身原因外,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是關鍵的制約因素。據測算,我國製造業人員中高技能人才只佔5%;技術工人隊伍中,初級工、中級工佔比達到73%,高技能人才比重遠低於工業發達國家水平;另外,74%的進城務工人員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沒有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在非公有制企業、小微企業,技術工人更是嚴重匱乏。一個國家的產品質量往往被視為一國之文明程度、一國產品之信譽,往往是一國之國民尊嚴。我國正在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中國製造”正在向高端、智能、綠色、優質闊步邁進。在這一歷史轉變過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得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支持和參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鍵在人才,根本在教育。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因為職業教育可以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提供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和職業教育中國方案、中國標準。

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須堅持育人為本,致力於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展專業建設、合作開發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合作建設實習實訓場地、人員互相兼職,校企雙主體共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形成是靠各個教育環節的累積和養成的,因此,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無論是文化課教學還是專業課教學,無論是實驗實習實訓還是頂崗實習,都要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養成。

產業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生產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並且被普遍認可和遵循的行業習俗、規範、制度、準則和價值觀,包含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產業文化有三個重要來源,一是中華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二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工業文明傳播對我國行業的文化影響;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憤圖強中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業文化。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對本專業所對應的相關行業的歷史文化和企業文化知之甚少,迫切需要通過產業文化史的學習提升其整體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

職業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大國工匠和勞動模範進校園活動,廣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等舉措,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通過引進行業規範、職業規範和崗位規範,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開展能夠展示工匠精神的各種比賽活動,激勵青年學生的工匠精神實踐和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