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解讀《曾國藩傳》1、為何想要立世成事之人都應該讀懂他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曾國藩傳》1、為何想要立世成事之人都應該讀懂他

解讀《曾國藩傳》1、為何想要立世成事之人都應該讀懂他

從今天開始我要和你聊一個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曾國藩。

一開始我對於曾國藩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太深刻的印象,因為在我們的教科書當中,雖然肯定了他在洋務運動中的貢獻,但是除此之外對他的評價多半都是負面的,維護大清朝的腐朽統治,血腥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捻軍起義,殺人無數的劊子手,人送外號“曾剃頭”。

晚年處理“天津教案”,迫於形勢,接受了一系列的屈辱要求,為此又被扣上了一頂賣國賊的帽子。所以在之前的意識形態當中,曾國藩是被劃到反動派的行列裡面的。

但是隨著自己的年歲漸長,開始讀書瞭解曾國藩,在事實鋪陳開來之後,才發現與我本以為的截然相反。

當代社會都給予了曾國藩極高的評價,人們對於他的人生經歷,智慧與思想,津津樂道,可以說他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幾代中國人,乃至是一些偉人。

最近幾年,出現了大量印著曾國藩大頭像的書籍,他成為了成功學的一個重要載體。有一副評價他的對聯,流傳甚廣,說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那他怎麼就能號稱一完美的人呢?

立德

立德,曾國藩在而立之年立下終身之志,以儒學為宗,要做一個聖人,從此之後就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磨礪心志,終其一生都嚴行恪守,展現出來的勤勉與堅毅,令人歎服。

但是他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使得自己與晚清的腐朽官場格格不入,不但把自己的同僚盡數得罪,甚至還惹得自己的頂頭上司咸豐皇帝動了雷霆,起了殺心。

後來被解除兵權,在家蟄居守孝的兩年時間裡,曾國藩深刻反思自我,最終大徹大悟,脫胎換骨。當時他48歲。再次入世之後改弦易轍,變得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寬以待人的同時又終生嚴以律己,達到了更高的一個人生境界,內聖外王

內聖,我依然恪守聖人的所有標準,在自己的內心裡我就是要成為一個聖賢。外王,向內求聖的同時我也要向外求王,我要做成一番大事業。

我們判斷一個官員好與不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否清廉,但是同時我們也都聽過一句話,叫做水至清則無魚。

我們可以反觀一下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他一生清廉,一介不取。當時他要上菜市場買點肉吃,都會成為轟動全城的大新聞。可海瑞這樣的要求自己的同時,也用這種標準要求身邊的所有人,包括他的同僚。

所以我們看到,作為聖賢和君子的海瑞確實值得尊敬,但是他這樣一清到底的清官,卻反襯出了他人的不潔,成為整個官場的公敵。因此他一生都被官場排擠打壓,無法調動任何可能的力量,最終一事無成,只能被當做一個吉祥物,一個道德標杆杵在那裡,沒有人願意與他共事,就更別說成事了。

而曾國藩也一生廉潔,沒有給子孫留下什麼錢,但他並沒有因為廉潔而留下美名。因為在他大徹大悟之後,再也不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苛求別人。他開始遵守官場的潛規則,收斂鋒芒,曲意逢迎,成就自己的同時也不給別人難看難做。

看似和光同塵,同流合汙,但是曾國藩的選擇,遠比一個單純的清官要更加的複雜與沉重,只有擁有內方外圓,內清外濁,內聖外王的修為,才讓他能凝聚如此巨大的力量,成就不世功勳。

所以先有立德,才有後面的立功和立言。

立功

立功,曾國藩進入官場之後,就10年7遷,連跳10級,最後官居一品位極人臣,一生勤奮嚴謹,凡事殫精竭慮,昌廉政之風,行仁禮之政。一介書生,棄筆從戎,組建湘軍,剿滅天平天國,扶大廈於將傾,力挽狂瀾於即倒,於清王朝有再造之恩。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居鎮主之功的曾國藩,他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飛鳥盡則良弓藏,天下定則謀臣亡。現在狡兔已死,走狗當烹。所以在功成之後他立馬遣散湘軍,命帶兵將領也是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回家賦閒,以此表明忠心,得以全身而退,善始善終。

晚年的曾國藩,睜眼看世界,昌洋務,辦教育,中國的第一艘輪船、第一所兵工學堂,第一批西方書籍的翻譯,均出自他的手。他為國家辦的最後一件事情是送了一批優秀的子弟,赴美留學。他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創者,被譽為晚清4大中興名臣之首。其他三個人分別是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

慈溪他老人家,親賜給他諡號“文正”,所以後世也稱曾國藩為曾文正公。

解讀《曾國藩傳》1、為何想要立世成事之人都應該讀懂他

立言

最後是立言,曾國藩桃李滿天下,從他的幕府中走出來做官,進入清朝權利中樞的正部級以上官員就有90人之多,部級以下官員那就更多了,不勝枚舉。曾國藩的湘系門生“文武錯落半天下,”這句話一點兒都不虛。

一位英國曆史學家說:“曾國藩是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當他死去的時候,所有的總督,也就是所有的省委書記封疆大吏,都曾經做過他的下屬,並且是由他親手提拔的。如果曾國藩願意的話,他可能已經是皇帝了。”這話雖然誇張,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曾國藩的影響力之大。

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門生,對恩師在幕府其間的教誨是感念終生。一輩子李鴻章提起曾國藩,都是以“吾師”相稱。都是說我老師如何如何,我老師說什麼什麼。

曾國藩過世的時候,李鴻章寫下了一副非常出名的輓聯: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上聯,李鴻章以門生口吻,自視為曾國藩的衣缽傳人,後來李鴻章拜相封侯,無愧於接班人的稱號。下聯悲天憫人,為天下蒼生惋惜曾國藩的逝去,道盡了他一生的豐功偉績。

就連與曾國藩死磕了一輩子,一輩子都深陷在瑜亮情節中無法自拔的左宗棠,在得知曾國藩去世的消息之後,大為震驚說:“自愧不如元輔”。“既生瑜,何生亮”,自命為當代諸葛亮的左宗棠一生都在心中和曾國藩較勁誰是治世第一能臣,現在左宗棠甘願屈居第二。他以一介布衣與當時的朝廷二品大員曾國藩相識的時候就稱兄道弟,不肯退讓半步,最後,給曾國藩的輓聯中,他第一次署名晚生左宗棠。

曾國藩的存在,對當時清朝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他的為人、交友、做學、處事、治家之道被後世之人奉為圭臬,加以學習模仿,給數不盡的人帶來了人生的啟迪,當然也包括我在內。

這便是曾國藩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另外,無論是他作為老師誨人不倦,還是作為將領帶兵打仗,又或者是作為臣子治理天下,都在他那個時代的限制條件下做到了完美。所以說他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我覺得這是在不受制於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我們能給一個古人最高最高的評價了。

當代偉人的評價

這不單單是我們這些處江湖之遠的人給曾國藩的評價,即便是居廟堂之高的人也是如此。像是當年國共兩黨的領袖,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是對曾國藩推崇備至。

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說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意思就是說,為對於所有近代的人,我只佩服一個,就是曾國藩。毛澤東當年經常和周圍的人說,你們去看看曾氏家訓,學學曾國藩是怎麼修身處世的。

蔣介石更是對曾國藩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有兩本書是常年不離手的,一本是他與宋美齡結婚成為基督徒之後肯定手邊要有的聖經,另外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蔣介石每天寫日記,每天都要自省,會有這樣的行為習慣也是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

所以我們看到,古往今來各個階層的人,都對曾文正公有非常高的評價。他確確實實是極少有的,真正做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所有人都能借鑑的成功之道

有一句話說經商要學胡雪巖,為官應如曾國藩。其實不僅僅是要為官之人,而是任何想要在這個世上成就一點事情,有自我完善要求的人,都應該學習曾國藩,而且人人都能學習曾國藩。

因為他向我們展現了一條成長道路,就是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竟然能夠依靠自我的修煉與完善,最終達到如此之高的人生高度,讓古往今來這麼多人都難以望其項背。

他並不是一個天資卓絕的人,甚至說他還有點笨。我們知道,秀才是古代科舉考試的第一步,也是最好考的,聰明的人一次就能考上,可是曾國藩卻考了7次才考中,從14歲一直考到23歲,考了9年。

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考大學,考了7次才考上,也是真夠悲催的了。這也不怪曾國藩,真的是遺傳,老曾家此前500多年都沒有出過秀才,一直到曾國藩的父親,考到43歲才終於破天荒的中了,祖墳終於是冒青煙了。

所以說,其實在老曾家曾國藩已經算是“天資聰慧”了。但是與其他人比就不行了,比如說左宗棠,14歲一考即中,而且是第一名。胡林翼也是一考即中。李鴻章也是17歲就考中秀才。後來的梁啟超更是天資超群,11歲就中秀才,16歲考取舉人。

所以曾國藩在同時代的大人物當中確實是最笨的一個。關於這點,湖南鄉下還流傳著一個笑話:

說的是曾國藩小時候讀書特別的刻苦,每天晚上不背一篇文章下來不睡覺。有一天有個小偷,躲在他家的房樑上,等著都睡著了好下來偷東西。小偷就一直等著曾國藩在那背書,可結果在房樑上都睡著了兩覺,起來還在背呢,聽來聽去小偷都會背了。最後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破口大罵:“你個地主家的傻兒子,還讀什麼書,聽我背給你聽。”小偷從頭到尾背了一遍,然後甩門而去,留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這當然只是一個笑話,但是也說明了兩點,一個是他確實很用功刻苦,二呢是他也真的不聰明。曾國藩自己也意識到,雖然他擁有極強的進取心,但是上天沒有給自己一個與雄心想匹配的大腦。所以即便在曾國藩出將入相之後,他也承認說“資質之陋,眾所指視”自己天賦太差,這一點每個人都能看到。

我想我們絕大部分人都算不上天資超群,而從曾國藩身上我們就看到了一個資質平庸的人,一個起點很低的人,依然可以抵達那樣的高度。

在曾國藩身上真的是把“勤能補拙”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和我們今天的人崇尚靈活巧妙不一樣,曾國藩反而尚拙。

他就連帶兵打仗也是如此笨拙,湘軍沒有哪次是以奇謀巧計獲勝,而是堅定的執行6字方針,“結硬寨、打呆仗”。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像一條蟒蛇一樣慢慢纏住獵物,直到把對方一點一點的勒死。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曾國藩雖然笨拙,但是卻極具智慧。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完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而曾國藩一生都在強調兩個字,勤與恆,他就是一個極好的榜樣。在後面的節目中,我會詳細的與同學們聊曾國藩的修身之法。

解讀《曾國藩傳》1、為何想要立世成事之人都應該讀懂他

吃一塹,長一智

另外還有一點我特別想說的是,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難。我們要如何應對和跨越這些困難和挫折呢?如何讓自己在挫敗中獲得成長呢?我在曾國藩身上就看到這種力量。

曾國藩一生當中遇到過5大塹,而他真的是做到了吃一塹長一智。

他所經歷的這5次至暗時刻,甚至有的都險些要了他的命。我覺得對我來說每一次都可以將我徹底擊垮。可是對於曾國藩來說,殺不死他的真的讓他變得更加強大。

每一次他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然後變成刻骨銘心的教訓,指導改進今後的行事方式,激勵他做的更好。每一次他都能涅槃重生,破繭成蝶,每一次挫敗都成為了他內聖外王道路上的墊腳石。

我個人是對曾國藩充滿了無限的崇敬。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每一個想要在這個世上做一點事情,每一個對自我成長有要求的人,都應該學一學曾國藩,而且他的成功路徑是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極強的借鑑意義的。

有趣的聖人

說到這裡,終於要提到我們接下來要解讀的書籍,是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傳》。張宏傑老師是知名的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喜歡歷史讀物的同學應該對張宏傑老師很熟悉。在他20多年的寫作生涯裡,寫得最多的一個人物就是曾國藩。很多同學應該都知道他在2014年出版的那本百萬暢銷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後又出版了續作2和3。

而這本《曾國藩傳》是去年12月份才出版的,我會以這本書為主線,與同學們詳細聊聊曾國藩的一生,而3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當中的內容我也會和說到一些。

張宏傑說,大多數人最開始接觸曾國藩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無趣的老頭兒,長得土頭土腦,不抽菸,不喝酒,也不近女色。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面思考國家大事兒,另一方面有寫了一大堆絮絮叨叨的,唐僧一樣的家書。

如果年代久遠一些的話,那曾國藩必將被時間風乾成一具木乃伊,和那些供在“名人堂”中的塑像一模一樣。而隨著張宏傑的深入研究,曾國藩的皮膚慢慢恢復了彈性,他發現細節當中的曾國藩其實挺有意思。

像是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經常都是幾個月才洗一次腳。

他在做窮京官的時候,是個月光族,成天為錢發愁,總在想著怎麼弄到一些小錢,可是後來要學做“聖人”之後,又對自己之前的這些小算盤羞愧不已。

他在做總督的時候,用灰色收入建立了一個“小金庫”,用來公款吃喝,送紅包。而等到他離任的時候,對其中剩下的錢又是分文未取。

細節當中的曾國藩,遠比那個永遠正確的聖人可愛得多。



他是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而首先他是一個人,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一個一生都在掙扎、糾結、衝突和矛盾的人。



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徘徊掙扎,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豫與堅定、執著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加真切的領略他的人格魅力。

就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曾國藩對很多人的意義在於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可以到達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對於整個中國文化來說,曾國藩更大的意義在他身上展現出了“中國式的力量”。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他身體力行的證明了中國文化中有活力、有彈性、有包容力的一面。在滿清重臣當中,他是第一個主張對洋人“以誠相待”的人,而這一高度,即便在今天許多中國人都仍然沒有達到。



當然,另一方面他也證明了傳統文化中無法突破的極限。通過對曾國藩的瞭解,讓我們對祖先5000年來所積累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建設

柴靜在 張宏傑的那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的序言中說:“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建設。

她說: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在這條路上,所種下的每一棵樹,或深深植下,或被連根拔起,我們都無能為力。就像曾國藩所說,想要有所樹立,必須從不妄求人理解開始,但問耕耘,莫問收穫。

而至於結果如何,曾國藩說,我把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權且都放入運氣這一囊之中吧,這也算是命吧。

曾國藩當年把自己的清譽放在性命之上,愛惜至極,後來他漸漸明白:“但凡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讚譽而無詆譭,有恩惠而無怨恨。

臨終前兩年,曾國藩奉命處理天津教案,結果是原本以他為榮的人,都視他為奇恥大辱。甚至還說他早死3年的話,就是一個完人。

處理天津教案一事,是進退失據的死棋,無論怎麼樣都是錯,曾國藩必然落得個裡外不是人的下場。但是他明知不可為,卻以一身霸蠻之氣而為之。他最終把自己的名譽聲望,放在了國家興亡,名族大義之下。

老頭長相樸拙如農夫,一輩子儉苦不已,隨手一隻青藤箱子,身上的長袍也沾有油漬,沒有任何精英面目,從表面上看甚至會受到人的輕賤。但就靠著一根窮骨頭,養活的這一點春意思,卻能在中國大地上漸流漸廣,一代代的中國人都從他身上得到建設之力。

而這種力量如同風的力量一般,就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說:試圖把握它時,像是空無一物;試圖鉗制它時,像是很容易衰落,但是“及其既成,發大木,拔大屋,一動而萬里應,窮天人之力莫能御之。”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一起讀張宏傑的《曾國藩傳》,希望同學們都能從曾文正公身上習得一些建設之力,為己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