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打牢基礎、深化改革是穩預期的根本抓手

戰疫當前看六穩 (10)

本報記者 範思立

近期中央一系列重要會議強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更有針對性加大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力度,更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預期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態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穩預期是其他五穩的基礎條件。

穩預期的信心何在?

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能夠抵禦外部衝擊,包括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試問全球哪個國家能夠經受住經濟受到疫情如此影響而停擺一段時間?”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張明對本報記者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為了穩住疫情而暫時犧牲經濟發展,“因為撐不住,更是撐不起”。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9年GDP約為10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GDP排名繼續穩居全球第二位,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將超過1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中國2019年的人均GDP為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美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穩居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是全球唯一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加之強大的國家動員能力,使得抗疫物資等有充足的產能和生產能力……

“這就是我們能夠抵禦短期衝擊,實現穩增長的實力,更是我們應對挑戰的信心和底氣。”張明表示,我們的信心有堅實物質基礎和現實生產能力,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之所在,更是理性判斷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重要支撐因素。

穩預期要統籌好政策力度

“保持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預期和信心,關鍵是要能激發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對本報記者說,穩預期要統籌政策力度,最根本還在於加大改革力度。

3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充分發揮宏觀政策、外貿外資、金融穩定協調機制作用,及時出臺有力有效的應對措施,增強內生動力,努力保持全年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疫情暴發以來,中央提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兩手抓、兩不誤”要求,國家宏觀管理部門陸續推出了近百項政策措施,充分發揮財政、金融、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等調控手段,更加突出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的特點。

財政政策在防控疫情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各級財政部門連續加大疫情防控經費投入和保障力度。利用財政貼息、大規模降費、緩繳稅款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特別是幫助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中小微企業減輕經營負擔以渡過難關。財政部按照一般性轉移支付增幅明顯高於中央本級支出增幅,重點加大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緩解地方財政支出的壓力等。

貨幣政策主要是擴總量來穩定預期。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開展短期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此外,央行先後下調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操作中標利率,意在引導整體市場利率下行。

黃群慧表示,穩預期要準確把握政策節奏和力度,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出臺政策必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避免不同部門政策效應的疊加放大,在經濟恢復發展中逐步化解風險,才能協調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穩預期根本在於推進改革

張明強調,除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外,關鍵要實施結構性改革,宏觀政策畢竟是調控總量,更要兼顧改革。他認為,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疫情負面衝擊放大的前提下,結構性改革有可能提速,比如,國企混改、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行業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這些改革雖然短期內對增長的作用並不是很強,但是其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

疫情對民營企業的衝擊尤甚,尤其是中小企業開工復工復產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對此,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認為,無論是在疫情期間,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給民營企業更多的信心,真正打破現實中存在的“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現象,這是穩預期的重點和關鍵。

黃劍輝表示,要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增強民營企業信心;在要素獲取、准入許可、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加快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改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條件。

黃群慧說,要加快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讓改革舉措真正落地。只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提振各市場主體的信心,市場主體有信心,就業、投資、消費以及創業、創新等市場行為就會愈加積極,經濟的內生髮展動力就可以不斷增強,經濟下行壓力自然有效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