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駐澳門部隊官兵:20年,我們與澳門同胞在一起

駐澳門部隊官兵:20年,我們與澳門同胞在一起

在今年5月舉行的軍營開放活動中,駐澳門部隊儀仗隊通過觀禮臺。葉華敏攝

中國,澳門,凼仔。

在一支年輕的部隊,看見歷史;在一座不大的軍營,體味宏大。

濠江冬日裡,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的營區,時光長河奔湧而來——從“拱衛江山無戰袍”的悲詠,到“自己的隊伍走向你”的歡歌,在澳門400餘年滄桑、新中國70年壯闊、改革開放40餘年鉅變的歷史帷幕下,這支解放軍序列裡年輕的部隊,紮根濠江之畔20年,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微風暖陽中,被官兵笑稱從“小籠子”變成“大營區”的軍營,被林立的高樓簇擁——從“我們與澳門同胞在一起”的期待,到澳門同胞“有你們真好”的心聲,這支守護“蓮花寶地”20年的部隊,以實際行動為澳門民眾造福興利——祖國與澳門、一國與兩制、駐軍與同胞,在這裡相依相融、朝夕與共。

2014年12月20日,習主席視察駐澳門部隊時強調,駐澳門部隊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地位重要,使命光榮。20年不忘初心,20年忠誠使命,20年魚水情深,駐澳門部隊官兵牢記黨和人民重託,努力鍛造有效履行防務的精兵勁旅,堅定不移維護“一國兩制”,堅定不移維護澳門繁榮穩定,書寫了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時代答卷。

把忠誠刻在這片國土上

白天,走在澳門的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上,一幅醒目的紅標語——“努力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讓駐澳門部隊新口岸大廈,在鱗次櫛比的樓群中顯得與眾不同。

入夜,置身駐澳門部隊凼仔營區,營門外,一路之隔的座座樓宇燈火輝煌,營門內楣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12個大字,紅得耀眼而堅定。

火紅的標語,是高揚的旗幟,是鄭重的宣示。

“黨中央、中央軍委對駐澳門部隊始終高度重視、非常關心。習主席視察駐澳門部隊時,要求全體官兵牢記強軍目標,依照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駐軍法履行好防務職責,堅定不移維護‘一國兩制’,堅定不移維護澳門繁榮穩定。”駐澳門部隊領導介紹,為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視察駐澳門部隊重要講話精神,駐軍黨委將講話內容梳理成12個基本觀點,逐一專題學習領會,圍繞“發揮‘定海神針’作用”,組織8次重大現實問題調研,牢牢把握部隊建設正確方向。

澳門駐軍首先是政治駐軍,部隊建設首位是政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駐澳門部隊牢牢把握政治駐軍的核心要求,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不懈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武裝,確保黨的聲音始終是軍營最強音,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在這個特殊的駐軍環境,只有築牢思想根基,才能抵禦‘東西南北風’。”宣傳保衛處處長溫志中說。

採訪的第一天,正課時間裡整個營區很安靜,沒有聽到官兵的口號聲,沒有看到訓練的身影。次日,在年初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單位”的某裝步連,記者找到了答案。

“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實踐行穩致遠。”記者在下士劉榮鎂的學習教育筆記本上看到這句話。原來,前一天連隊組織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第十六章關於實現祖國統一的內容,授課人是指導員張智星。

“邊聽邊記,筆跡有些潦草。”劉榮鎂不好意思地解釋,“每週我們都有一天半的政治教育時間,這是我昨天的筆記。”

“這一本寫得好一些。”這位大學生士兵打開另一本學習筆記,紅色封面燙印著黨徽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字樣。

字跡,的確更端正整齊。每篇的開頭,是習主席講話的一句摘抄,後面則是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理解,一般一頁到一頁半的篇幅。

“不負重託、不辱使命,為祖國和人民再立新功。”在摘抄習主席視察駐澳門部隊的這句講話下面,劉榮鎂寫道:“2014年12月20日,習主席對駐軍為澳門繁榮穩定作出的貢獻給予肯定並提出殷切希望,我們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聯繫到自己,作為基層連隊的一名班長,就是要落實好上級指示,把班裡戰士的思想引導好,盡全力提高他們的軍事素質。”

仔細翻看,劉榮鎂從今年6月開始使用的這本筆記,已經用去大半。

“在澳門履行防務,如何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堅決聽黨話、跟黨走,永葆人民軍隊政治本色,是我們面臨的首要課題。”張智星說,連隊黨支部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開展微故事、微感言、微論壇等官兵喜聞樂見的活動,把政治理論拉近、把黨史軍史講活、把港澳局勢講清,不斷夯實官兵思想政治根基,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鑑別力。

“駐澳無小事,事事連政治。”這是採訪時,官兵常說的一句話。

這是一條看不見卻最牢固的防線。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駐澳門部隊官兵因工作關係與澳門民眾、境外媒體、外國人士接觸交往13萬餘次,都能嚴守駐軍特殊政治要求,沒有發生任何政治性問題,沒有發生任何有損國格軍威的事;官兵遇散發反動傳單、拉攏利誘200餘次,始終保持堅定政治立場,被譽為“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

驻澳门部队官兵:20年,我们与澳门同胞在一起

駐澳門部隊某裝步連官兵在營區開展“微教育”活動。解放軍報記者 劉萬平攝

在自信的視野裡前行

從前,退伍時才能到澳門市區“轉一轉,看一看”;如今,入伍前就曾到澳門市區“逛吃”過。

這是真實的駐澳故事,更是鮮活的中國故事。

部隊管理處處長李翔,自駐澳門部隊組建便在這支部隊服役,他回憶道:“當年駐澳門的戰士服役兩年,只在退伍時有一次統一的外出機會,澳門對大家來說充滿了神秘感。很多戰士說,那一刻很想出去看一看,卻又不願去看,因為去了就意味著告別。”

“美食眾多,城市繁華。”這是上等兵李輝揚入伍前到澳門旅遊時的印象。對他而言,澳門沒有太多神秘感,體會更深的,是如今作為駐澳軍人的神聖感,“從前看到澳門的繁華只是繁華,而今看到的繁華,是對我們駐澳軍人的最高褒獎”。

少了神秘感的,不只李輝揚。自2018年起,駐澳門部隊的管理模式發生變化,外出形式不斷豐富,家屬來隊陪同外出、休假前購物外出等,官兵有了更多外出機會。

“這不僅反映出部隊管理方式上的進步,還體現出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 李翔說。

某保障隊四級軍士長鍾飛,今年1月被評為“全軍紅旗車駕駛員標兵”。

珠海橫琴自貿區崛起於荒灘,港珠澳大橋“浮出水面”,澳門不斷“成長”,填海的土地上轉眼矗立起一片高樓……對這名入伍15年的老兵而言,透過車窗,是他看世界的一種視角。

“當年第一次進澳門,班長帶著我通關,我對澳門的繁華印象深刻。”這些年,頻繁往返珠海與澳門運送物資,鍾飛感觸最深的,是兩地間的繁榮愈發“無差別”。

“我的家屬在深圳工作,‘珠三角’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和‘一國兩制’的好,就在我的視線裡,就在我的生活中。”鍾飛說。

這20年,是“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在澳門煥發強大生命力的20年,是澳門融入民族復興歷史進程實現飛躍發展的20年,也是駐澳門部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忠實履行使命的20年。

不斷增強的自信,改變的不僅是部隊的教育管理方式,還有官兵走出營門的心態。

2017年8月,澳門遭遇53年來最強颱風“天鴿”的襲擊,駐澳門部隊投入救災行動期間,大學生女兵管劉寒意外成了“網紅”。

在受災最重的十月初五街,一直沒來得及吃飯的管劉寒,休息間隙坐在地上匆匆啃了幾口蘋果,沾滿汙泥的作戰靴、迷彩服,與青春靚麗的面容形成鮮明對比——定格這一瞬間的照片,經網絡媒體發佈,迅速傳開。

得知消息,入伍不久的管劉寒有些緊張,是教導員的開導,讓她安下心來:“不是你火了,是咱們駐澳門部隊火了,是駐澳門部隊與澳門同胞的情誼火了。”

“自然和從容,也是一種自信。”駐澳門部隊政治工作部領導說,如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我們的底氣更足。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看得見也摸得著。我們有這份自信,去打開營門、走出營門,凝聚更多的民族認同感,尋求更大的愛國公約數。

因為相通,所以相融;因為相融,所以相信。

自2016年起,駐澳門部隊以“愛國愛澳、同心共圓中國夢”為主題,與澳門同胞廣泛深入開展“中國故事”系列文化聯誼活動,通過打造歌舞節目《澳門組歌》、音畫舞蹈史詩《吉祥澳門》等文化精品,講述中國故事、澳門故事、駐軍故事,揭示國家好、民族好、澳門明天更美好的質樸道理。“中國故事”文化聯誼活動首演以來,累計演出173場,覆蓋澳門6所大學、58所中小學、200多個社團。

2017年2月24日,“中國故事”文化聯誼活動走進澳門大學,容納600餘人的禮堂爆滿,不少觀眾只能擠在走廊裡。

曾抱著“勿為外人所侮”的心情寫作《盛世危言》的鄭觀應,後半生一直居住在澳門。而他“問天問地問滄海,何日雄起不折腰”的吶喊,則是中國人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記憶。

“海風輕輕,夜色深深,梅花窗前,可是一簾醒夢?是誰在燈前,拍案而起,警世危言?誰把頭顱當燈籠,點燃思想的雷電?”那天,駐澳門部隊官兵自創的歌曲《鄭家大屋暢想》,喚起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

澳門學者林發欽說,駐澳門部隊的系列文化產品,體現了澳門與祖國血脈相連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能創作出這麼好的作品,說明駐澳門部隊不僅在忠誠地守衛澳門,而且在用心地理解澳門、真正地情繫澳門。

“你覺得是內地好還是澳門好?”

“祖國好澳門才更好。這些年,內地和澳門都在高速發展,內地人民和澳門同胞都很幸福!”

這是某保障隊中士張雙巖接受澳門媒體採訪時的回答。

士兵的自信,體現著一支部隊的自信,一個國家的自信,一個時代的自信。

驻澳门部队官兵:20年,我们与澳门同胞在一起

駐澳門部隊某特戰連官兵進行訓練。本報記者 宋明亮攝

“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

“各車輛注意,準備通關。”

2019年8月29日清晨,駐澳門部隊組織第20次建制單位輪換。

裝甲車內,上等兵周俊透過潛望鏡往外看,澳門海關人員整齊地站成一列,微笑致意。鐵甲轟鳴著駛上蓮花大橋,遠方海平面,太陽正升起。一路前行,車隊進入街區,早起的澳門市民,沿途揮手歡迎。

老兵常說:“當兵派駐澳,一生都榮耀。”那一路,“心裡暖暖的,有種說不出的感動”;那一路,在澳門迴歸祖國那年出生的周俊,懂了老兵,懂了使命。

思緒萬千的年輕士兵或許沒有注意到,在車隊經過的街口,澳門著名攝影師陳顯耀,像往年部隊輪換時一樣,正不停摁下快門。

“澳門繁榮穩定的‘定海神針’。”陳顯耀為自己的攝影作品配文。

“定海神針”,是領袖的囑託,是人民的期待。

一個“定”字,靠什麼?靠實力、靠能力。“一國兩制”下履行防務,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

一批批士兵去了又來。20年,駐澳門部隊始終聚焦使命任務,從容面對“能力大考”。

去年8月的一個傍晚,一名背單肩包的男子無視哨兵大聲警告,加速擅闖凼仔營區大門。

執勤哨兵馮銘升箭步衝出,在該男子進入營門1米處果斷出擊,一個抱摔將其死死摁住。兩分鐘內,營連指揮員和應急分隊到達現場。

平靜的日子裡,一個小小的特情,成為諸多媒體報道的素材。多方讚譽中,“軍事過硬、訓練有素”的評價,官兵最為看重,一直看重。

20年前,部隊部署在臨時營區龍成大廈。樓梯練體能、室內練據槍、走廊練隊列……在駐澳門部隊軍史館,這些鏡頭,令人難忘。

“主動訓練,安心駐防,高昂的士氣充盈封閉的空間。”20年間6次駐澳,李翔難忘苦中有樂的過往,“清晨,趕在澳門市民還沒起床時到海邊跑操,成為戰友們一天的嚮往。”

澳門,是個“用腳就能丈量完的地方”,但官兵相信,“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

2004年投入使用的新口岸營區,處在鋼筋水泥森林之中。“繞新口岸大廈圍牆一圈,是279米;大廈1到9層,共272級樓梯臺階。院牆幾乎挨著大樓,大家只能貼著牆根跑,最窄處沒法‘超車’,5公里‘越野’要轉18圈,常常跑暈……”上士趙長安笑著回憶。爬樓梯也要拼速度,“飛毛腿”覃獻標創造的58秒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今非昔比。隨著凼仔營區的落成和擴建,珠海洪灣綜合訓練場和凼仔射擊館、指揮訓練室、裝甲兵模擬訓練室等投入使用,部隊訓練設施和條件大幅改善,繼而,官兵把目光投向更廣的天地——

2015年,駐澳門部隊首次組織澳內外分隊戰備拉練,舉辦5批次小兵種專業集訓,特戰連參加原軍區特戰分隊年終考核奪總分第一。

2016年,首次組織裝甲分隊赴大帽山駐訓,派員赴武警“獵鷹”“雪豹”突擊隊等單位參觀見學。

2017年,依令出動協助澳門特區政府救助颱風“天鴿”災害,應急啟動快、完成準備快、機動展開快,指揮鏈、行動鏈、協同鏈、保障鏈運轉順暢。

2018年,首次走出國門參加“和平友誼”中馬泰聯合軍事演習,2次參加特區民防中心防颱風演習,開啟跨出國門錘鍊部隊、軍地聯訓聯演聯防的新篇章。

2019年,首次與老撾人民軍組織邊境反恐聯合演習,檢驗提升部隊聯合籌劃、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保障等能力。

從居方寸之地不忘練兵備戰,到跨出營門、口岸和國門錘鍊過硬本領,駐澳門部隊戰鬥力水平顯著提高。

20年來,駐澳門部隊14次組織濠江系列演習,“應對有備、動則必成、一錘定音”的軍事能力更加過硬。

20年來,駐澳門部隊先後有21個單位90餘次受上級表彰,3個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某連被中央軍委授予“履行澳門防務模範連”榮譽稱號,駐軍被中央軍委通令嘉獎。

“著眼現實安全威脅,按照力量模塊化、運用體系化要求,確保平時有效示能造勢、關鍵時刻一錘定音,我們必須以各項建設的全面過硬、防務能力的全面提升,迎接澳門迴歸祖國20週年。”駐澳門部隊領導說。

讓國旗在澳門同胞心中飄揚

“習爺爺,告訴您一個小秘密,我們以前不太瞭解什麼叫祖國母親,通過學習《品德與公民》、和廣東姊妹學校的同學交流,我們漸漸懂了。特別是兩年前,可怕的‘天鴿’颱風把我們這裡搞得又髒又亂,在您的親自關心下,駐澳門部隊的解放軍叔叔出動了。在他們的幫助下,澳門迅速恢復了整潔和秩序。看到解放軍叔叔們疲勞不堪的樣子,周圍很多人都感動得哭了,我們也因此真正懂得了祖國母親的含義。祖國就像媽媽一樣,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她會張開溫暖的懷抱關愛呵護我們,祖國母親就是我們的堅強依靠。”

這是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小學生寫給習主席信中的一段話。

童真的話語,充分體現了小朋友們的美好心靈,也深深感動了駐澳門部隊官兵。

時光回溯到兩年前,澳門遭颱風“天鴿”正面襲擊。暴雨傾盆、海水倒灌、樹木傾倒,不少民宅商鋪被淹,街道一片狼藉。

人民軍隊首次在港澳地區展開災後救援行動。

駐澳門部隊聞令而動。10分鐘完成緊急集合和戰前動員,15分鐘救災部隊出動,30分鐘官兵投入行動。

三晝夜鏖戰。如山的垃圾,手抬肩扛,汙水浸透迷彩;逐街逐巷,噴灑消毒藥水,40餘名女兵巾幗不讓鬚眉;搶修幹道,恢復交通,身體被刀鋸割傷、樹枝刮破,無一人退出“火線”……

《澳門日報》在社論中寫道:解放軍向澳門伸出援手,充分展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政府和廣大居民的關心和支持,也體現了駐軍廣大官兵的愛澳情懷……這城市有愛,你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新華澳報》評論稱:“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有了在“一國兩制”語境下的新實踐。

有民眾驚訝,解放軍真有心,聽說颱風要來,連刀鋸、消毒藥水都提前備好了……

愛我人民愛我軍。送走“天鴿”,澳門各界代表專程為駐澳門部隊送來17本寫滿感謝與祝福的“萬人簽名冊”。由“澳門人澳門情”文化藝術協會會長朱美桃女士發起的這場簽名活動,約有15萬澳門市民參加。據統計,澳門特區居民總人口為67.6萬人——這或許是澳門參與率最高的一次簽名活動。

“澳門脫離祖國懷抱400多年,民族認同感、國家歸屬感從何而來?駐澳門部隊不僅應充分彰顯和宣示國家主權,還應主動作為,為凝聚愛國愛澳力量作出貢獻。”法律處處長兼新聞發言人彭偉說。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

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駐澳門部隊如期舉行軍營開放活動。大操場上,4名戰士,亦歌亦舞,“快閃”掀起熱浪。活動現場,千餘人揮舞著手中的國旗,沉浸在歌聲裡。

為了這場為期3天的軍營開放活動,部隊本來準備了2000面國旗,卻發現第一天就不夠用了,只好連夜訂做1500面,第二天又追加1000面。

迴歸後,澳門特區制定了《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法律規定,讓國旗、國徽和國歌的權威更深入人心。

駐澳門部隊自2016年開始與澳門特區政府組織國旗手培訓活動,先後協助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組建國旗護衛隊、儀仗隊,為60多所大中小學培訓國旗手。

國旗飄揚,國歌高唱。

某保障隊上士張巖回憶:“今年軍營開放升國旗環節,大家齊唱國歌,歌聲比往年更響亮、更齊整。誰要問‘一國兩制’在澳門是否深入人心、深得人心?這歌聲,就是最好的回答。”

“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軍隊”

20年前,駐澳門部隊首次開放,當時一位60多歲的老人,曾對時任某裝步連副指導員李琦講述:“我小時候,曾想到駐澳門的軍營看一看,剛到大門口,就被那裡的兵趕了出來。剛才看了你們的軍事表演我真高興,到宿舍時戰士們待我講禮貌、尊重人。在澳門這塊國土上,今天終於有我們自己的軍隊了。”說著,兩行熱淚,從老人的臉上流下。

“曾經的屈辱和傷痛,化作濤聲隨風而去。”已經歷過16次軍營開放活動,如今走進“自己的軍隊”,澳門市民感受更多的是回家般的親切,“嘉年華”似的歡樂。哪怕開放時間由最初的1天延長到3天,已成慣例、年年舉行的軍營開放活動依舊一票難求,領票的人群常蜿蜒百米。

為儀仗兵的帥氣、特種兵的演示、駕駛員的絕活驚呼;摸一摸稜角分明的被子,坐一坐氣勢威武的戰車,嘗一嘗“軍營大廚”的手藝,無論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抱在懷裡的孩子,還是衣著時尚的青年,臉上都洋溢著欣悅和自豪。

“漫漫人生路,遇見你真好。”一隻彩色的千紙鶴上,10個字,分別是10個人的筆跡。這是參加中學生軍事夏令營的學生們,結業時送給教官李劍超的禮物。

隊列、內務、射擊、拉練,汗流浹背的堅持,射中靶心的喜悅,生火野炊的笨拙,團隊榮譽的珍惜……每次閉營式,學生們總難捨難分,常淚流滿面。20年來,駐澳門部隊聯合特區政府先後舉辦15次中學生軍事夏令營和3次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數千名青年學生走進軍營,在心中種下綠色的種子。

20年來,駐澳門部隊不間斷參加特區公益活動,義務植樹18次、無償獻血80餘萬毫升、慰老愛幼40餘次,被澳門市民親切地稱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民意調查顯示,澳門市民對駐澳門部隊的滿意率持續保持在99%以上。

在寸土寸金的澳門,特區政府在前期無償劃撥土地用於建設新口岸和凼仔兩處永久性營區基礎上,又於2012年增劃土地用於營區擴建。特區還相繼制定有關軍事設施保護等方面的3部涉軍法律、7部行政法規,為駐軍履行防務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在駐澳門部隊凼仔營區,坐落著一棟特殊的建築——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家境外軍事展覽館。擔任解說員的上等兵龍芸千介紹,軍事展覽館分兩個展區,分別呈現人民軍隊的歷史和駐澳門部隊履行防務的生動實踐。開館短短5年,已接待澳門各界人士12萬人次參觀。

軍事展覽館內,一幅由澳門藝術家劉富業創作的水墨畫《軍民魚水情 共圓中國夢》,描繪了人民子弟兵和澳門同胞,把“我”和“你”融成“我們”的真情——“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軍隊”。

蓮花品格守護“蓮花寶地”

永遠是一塵不染的窗玻璃,從凼仔營區士兵宿舍向外望去,百餘米外,就是亞洲乃至世界有名的兩大賭場。

“操場對著賭場、崗樓對著酒樓,是駐澳門部隊特殊環境的真實寫照。”某特戰連指導員鄧楚馳說,在澳門駐軍,多元思潮的影響無處不在,考驗也無處不在。

蓮花品格守護“蓮花寶地”。進駐20年來,駐澳門部隊把依法從嚴治軍當作鐵律、把嚴明作風紀律當作紅線,官兵人人知法律法規、知文明禮儀、知澳門風俗、知行為準則,始終做到特區不特殊、境外無例外。

2017年,某連副連長舒勝文和士官羅林同時休假,計劃一起搭乘早班車出澳,臨上車卻發現車上僅有一個空座。羅林提議擠一擠,舒勝文說,澳門法律規定不能超載,你先出澳趕車,我自己再想辦法。

駕駛員鍾飛談到,進澳後,家人和親戚朋友認為他開軍車往返珠海澳門,帶東西比較方便,“代購”電話不斷,他一一拒絕。因為他知道,哪怕在規定範圍內給這家開了口子,就會有下一家找來,長此以往,難保不違反海關法規。親友對此不理解,弟弟還曾因為他不肯幫忙帶奶粉,很長一段時間不理他。

20年來,駐澳門部隊10.8萬臺(次)車輛和37萬人(次)進出澳門,官兵嚴守交通、海關等法律法規,無一臺車違章、無一人攜帶違禁物品。

2017年7月,澳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進入民意推選階段,一名外來人員進入軍營時攜帶印有反動文宣的購物袋,營門值班員駱濤及時發現並立即收繳報告。

2017年8月的一天,戰士王玉峰的微信上突然多了一個要求添加好友的信息,留言十分可疑。他立即報告,連隊也就此組織專題教育。截至目前,駐澳門部隊開放智能手機使用已久,沒有發生網上亂交往、失洩密、涉黃涉賭等問題。

走進駐澳門部隊新口岸大廈,大廳內的一面牆上鐫刻著駐軍法全文。上面的一字一句不僅刻在牆上,更深深烙印在官兵的心裡,融入點滴的行動。

“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自己的隊伍走向你。愛有多深、情有多真,從此為你遮擋風和雨。”

20載風雨鑄忠誠,20載軍旗耀濠江。新時代,駐澳門部隊將以更高的標準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為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