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30年後再現,《黃河》鋼琴協奏曲“共振”香港文化中心

11月29日、30日晚,名為“永恆的羽翼”的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連演兩場。演出由香港中樂團80多位藝術家集體擔綱,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閻惠昌擔任指揮,鋼琴家陳薩等應邀來港合奏。

1989年11月香港文化中心正式落成,香港中樂團作了開幕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樂會上演出的六首曲目完全復刻30前香港文化中心開幕演出,不論演出曲目,還是演出順序都“完全一樣”。

此次音樂會取名為“永恆的羽翼”,旨在寄寓藝術創作未來能繼續翱翔。“香港文化中心作為本地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及主要的藝術表演場地之一,一直致力展現本地豐富的藝術特色。樂團寄望香港文化中心在未來能繼續為一眾表演團體及藝術家提供演出空間,讓他們的才華得以展示在世界各地觀眾面前,也讓香港成為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藝術殿堂。”閻惠昌說。

30年后再现,《黄河》钢琴协奏曲“共振”香港文化中心

11月29日演出現場,藝術家謝幕

“《黃河》鋼琴協奏曲是最經典的中國作品”

作為此次音樂會的重點曲目,《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奏響,則將全場演出推向高潮。“30年前是殷承宗先生演奏的,當時改編的版本和此次稍有區別,但作品是完全一樣的。此次著名鋼琴演奏家陳薩,她的演奏技術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此次排練階段,我們都看到她是多麼地投入認真。陳薩的演奏風格熱情洋溢,音色通透、透亮。我和很多鋼琴名家都合作過《黃河》鋼琴協奏曲,一般而言男性演奏家力度大一些,這一次陳薩的力度同樣驚人。在澎湃的音樂聲中,我能感受到腳下指揮台的共振。”閻惠昌告訴澎湃新聞。

30年后再现,《黄河》钢琴协奏曲“共振”香港文化中心

陳薩

今年恰逢《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母體”《黃河大合唱》誕生80週年(1939 年 4 月 13 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世界首演)。“從剛開始接觸鋼琴演奏的時候就知道,《黃河》鋼琴協奏曲是最經典的中國作品,它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更是不用多說。就個人和這個曲子之間的關係而言,可以說是演奏了很多遍之後,我仍然對它保持著極大的熱情。”陳薩告訴澎湃新聞,在她看來這首協奏曲本就脫胎於《黃河大合唱》,“從誕生年月看,它應該借鑑了一些俄國鋼琴技法,而在第三樂章《黃河憤》中,你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出對古箏這一民族樂器的模擬,非常輕快地帶出民族風格的主題。”

30年后再现,《黄河》钢琴协奏曲“共振”香港文化中心

演出結束後,閻惠昌和陳薩握手致意

完全復刻30年前的演出曲目

作為香港中樂團樂隊學院常務副院長,閻學敏介紹說香港文化中心開幕後,中樂團有80%的演出都在這裡舉行,“我們之間就像朋友、家人一樣,非常親切,常來常往,大家都很習慣這個演出環境。”他回憶說,香港中樂團成立於1977年,“早先的演出一般是在香港大會堂,第一場地非常緊張,第二那也不是正式專門的音樂廳。香港文化中心落成後,分為音樂廳和大劇院兩部分。站在平地上看,大劇院和音樂廳相互呼應,像帆船的帆一樣高高聳立;如果站在對面高樓上看,就像展開的雁翅,非常優美。”

作為開場曲的《節日序曲》,作曲家陳永華30年前便明確表示,“盼望香港社會及其文化活動能不斷向前邁進,發揮強大生命力及積極性,引出新希望朝向未來.”音樂開始時金鼓齊鳴,意謂新紀元的開始,接著的合奏充滿生氣及希望,以題示現代化的動感,全曲亦于振奮中結束。而安排壓軸演出的《第二交響樂》,當年直接由香港中樂團委約關乃忠特別為香港文化中心開幕,結合音樂廳內的大型管風琴創作的大型樂曲。這兩首音樂作品都曾於30年前的“香港文化中心開幕獻禮——國際演藝菁華”音樂會中世界首演。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管風琴由奧地利萊格公司人手製造,擁有4排鍵盤、93個音栓和8000支音管,是東南亞最大型的機械式操作管風琴,配合一起演奏可謂效果相得益彰。閻惠昌介紹說,《第二交響樂》以鮮明民族風格的旋律與西方的嚴格曲式寫成。“西方奏鳴曲式以兩主題一剛一柔、一陰一陽呈現,恰似中國太極的陰陽兩儀,相互依存、合二為一。”

30年后再现,《黄河》钢琴协奏曲“共振”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中樂團樂隊學院常務副院長閻學敏在演出司鼓

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則本就是具有強大能量的吹打樂,從表現漁家的歡快情景,到迎接美麗晨曦的意境,都具有滿滿的生命力,而這首傳統的潮州嗩吶大鑼鼓曲誕生的歲月更是悠久,已不易確認是何年月。此次作為這首嶺南名曲的演出司鼓,有著“炎黃第一鼓”美譽的閻學敏30年前便曾在香港文化中心的開幕演出上擔綱此職,“1989年演出,臺上樂師一共有82位,當年的場刊我還留著。今天的演出,不算上我還有11位樂師經歷過當年(的演出)。現在團員年輕人佔多數,從一個樂團發展角度看,新陳代謝都是如此。”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