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武漢搶佔商業航天風口 千億元項目簽約

11月19日至20日,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專場活動舉行。武漢市新洲區政府與入園企業簽約50個招商引資項目,總金額1056.6億元。簽約項目主要為商業航天類項目,以及部分智能製造、新材料、現代服務業項目等。

據預測,當前全球航天經濟總量超過3300億美元,過去5年,衛星產業每年為美國貢獻近千億美元收入。截至去年底,我國已有超過100家民營企業涉足商業航天。到2020年,我國航天產業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元。

“商業航天將是未來航天發展的主流模式。美國SpaceX公司主導發射的獵鷹號可回收式運載火箭,就是商業航天取得領先優勢的例證。”華高萊斯顧問機構負責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忠表示,武漢發展商業航天有著完善的工業、科教、科研、人才體系,可以進一步發揮城市魅力,對產業資源加以系統整合。

作為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於2016年8月份獲國家發改委批覆。武漢市新洲區委書記趙利洪表示,“航天基地集聚商業航天產業資源,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發展,主打航天運載火箭和發射服務等四大主導產業;探索航天發展新模式、激發技術資源新活力,推動航天產業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和航天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據瞭解,在簽約入駐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產業項目中,“行雲工程”產業園、武漢工程大學納米新材料等項目都頗具看點。其中,“行雲工程”承建和運營我國首個天基物聯網項目,計劃2023年完成發射80顆低軌通信衛星組成天基物聯網信息服務系統,為地面通信信號覆蓋不到的空間、海洋、沙漠、森林、無人區等提供通信服務,在海洋船舶通信、集裝箱運管、工程機械監管、地災監測預警等領域提供真正“全球通”通信保障服務。

此前,航天行雲公司已入駐航天產業港建設衛星測運控中心。此次簽約項目將建設衛星研發、生產、測試、運營基地。加上此前已落地的“虹雲工程”,航天科工集團已在基地落地兩大衛星星座項目。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聯席總裁趙鴻靖介紹,目前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一期)綜合廠房已建設完成,計劃於12月份投入使用;衛星產業園正全速建設,計劃明年投入使用。“行雲工程”簽約後,“兩朵雲”工程將一定程度上補齊武漢在航天衛星領域的短板。(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鄭明橋 柳 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