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思辨|人與機器存在“極端不對稱競爭”,怎麼破?

公眾號“伯凡時間”曾推薦過一本書,名叫《人機平臺》。這本書裡介紹了一個概念,叫做“極端不對稱競爭”。

思辨|人與機器存在“極端不對稱競爭”,怎麼破?

書裡說,當今世界出現了三種“新機器”,或者說是三種智能,分別是機器(智能)、平臺(智能)、大眾(智能)。和這三種“機器”相對應的,是傳統人腦、產品和公司。書裡認為,人腦和機器、產品和平臺、公司和大眾之間的競爭,是一種極端不對稱的競爭。

書裡舉了個例子。美國有一個研發抗癌藥的頂級研究團隊做了一個有趣的對比實驗。這個研究團隊一直在尋找一種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的酶。研究人員把這個任務交給IBM的機器人沃森,讓它“閱讀”了7萬篇科學論文,並提出方案。有意思的是,這7萬篇論文都是發表在2003年以前,2003-2013年發表的論文故意不讓沃森“讀”。為的就是讓沃森回到2003年,和全球的頂尖科學家進行一場科研競賽。結果是,沃森提出了7個被證明有效的方案,而全世界這個領域所有頂尖的科學家在10年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只有10個。這是一場沃森和所有頂尖科學家的競爭,換句話說,如果讓沃森和人單挑,人獲勝的幾率幾乎為零。

平臺與產品,機構與大眾,也呈現出這種極端不對稱的競爭。比如,Facebook是一個不自產任何內容的媒體平臺,但它提供的媒體內容、實現的媒體收入,已經超過了美國所有自產內容的傳統媒體的總和。

總之,這本書認為,人和機器的夥伴關係,正在鬆動甚至瓦解。但是如果我們有自知之明,在這種極端不對稱的競爭中發現機器、平臺和大眾的軟肋,找到平衡點,就有可能重建我們和機器之間的關係,和機器和諧相處。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未來,人與機器的關係絕非簡單的操作與運轉的關係。隨著智能化元素的加入,人機關係亟待重構。機器的角色將從工具升級為協作者。機器將從原來的只有機械性的工具轉變成擁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智能夥伴。這從客觀上要求人同樣需要進行全面升級,從思維模式到行事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智能時代的生存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