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數百家影視企業聯合“宣戰”,天價片酬、偷逃稅還能浪多久?

數百家影視企業聯合“宣戰”,天價片酬、偷逃稅還能浪多久?

第2079期文化產業評論

8月11日,優愛騰三大視頻網站聯合六大影視製作公司,共同發表了《關於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表示單個演員單集片酬不超100萬,總片酬不超5000萬,均含稅,共同抵制偷逃稅、“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並協同建立黑名單機制。如今,影視行業已經進入重整期,由上而下,一股強大的整治之風正向影視行業刮來。相信“燥熱”之後,影視行業的亂象將會一一得到治理,迴歸應有的冷靜。

作者 | 晨星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這兩個多月裡,影視行業過得一點都不平靜。一部《手機2》攪動了整個娛樂圈,崔永元曝光了“陰陽合同”黑幕、影視股集體大跌、國家稅務局介入調查偷稅漏稅事件、中宣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治理天價片酬、偷逃稅等問題、影視行業上下游齊齊發表聲明或倡議抑制高片酬……

影視行業整頓風已颳起!

8月11日,愛奇藝、優酷、騰訊三家視頻網站,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大影視製作公司,共同發表了《關於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表示:

即日起將嚴格執行有關部門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的最高片酬限額制度;

對不合理的演員片酬進行控制,三家視頻網站和六大影視製作公司採購或製作的所有影視劇,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其總片酬(含稅)最高不得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共同抵制偷逃稅、“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並協同建立黑名單機制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同一天,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9家會長單位海潤影視、大唐輝煌、華誼兄弟、愛奇藝、完美影視、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酷雲互動、磨鐵集團、金英馬影視,代表協會聯合發表《關於加強行業自律 遏制行業不正之風的倡議》。

“演員的單集片酬與總片酬上限將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後核定”和更強調了“演員片酬的個人所得稅應由個人承擔,製作公司無義務承擔”外,其他內容與三家視頻網站和六大影視製作公司的聯合聲明相去無幾。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8月12日,以華誼兄弟為會長單位,彙集了博納影視、橫店影視、樂視花兒影視、唐德影視、新麗傳媒、印紀傳媒、正午陽光等近400家影視企業的橫店影視產業協會也發表了《關於“加強行業自律、規範行業秩序、促進影視精品創作”的倡議》。

倡議內容與前者大致相似,但更強調了要回歸創作本源,畢竟創作是影視發展的根本,而健康規範的行業環境是創作穩定的保障。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同一天,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表《團結一致,自律自強,維護影視行業健康發展》聲明,認為目前國內影視行業的總體發展基本良性,不能以偏概全對全行業汙名化,指出比“天價片酬”“偷稅漏稅”更重要的問題是“市場公平”,對於影視業內的薪酬和製作經費等問題應交由市場調節、政府監督,強調在法律的基礎之上,政策指導、市場調節、行業自律並行,方可保障影視業正常發展。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對於電影導演協會的這份聲明,評論兩極分化嚴重,有人認為這是目前最有價值的公音,大力支持;也有人認為這明顯就是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支持的聲音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反對的聲音

不可否認,近年來影視行業在欣欣向榮的同時也亂象層出,抄襲、替身、偷票房、天價片酬、摳像拍戲、劇集註水屢禁不止。近期崔永元曝出的“陰陽合同”再度引發大眾關注,政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密集發聲要重拳整治影視行業。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此外,還有媒體報道稱,自8月1日起,影視行業將執行新稅制,稅率會從原本最低6.7%左右,直接飆升到42%,而且要求按照新稅制一次性補繳6個月的稅款。不管這一傳聞所涉及的稅率是否真實,但

影視行業將進入重整期、重稅期是無疑的。從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等政府部門,到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橫店影視產業協會、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等民間協會,再到愛優騰等視頻平臺、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等製作公司,由上而下,一股強大的風力在向影視行業刮來。

天價片酬、偷逃稅,還能走多久?

  •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

首先是應該如何定義“天價片酬”?明星出演影視劇或者綜藝節目,動輒千萬、數千萬、甚至億級的天價片酬已經讓大眾見怪不怪了,但對於天價片酬的界定,真的應該只看絕對值嗎?

顯然不是,熟悉統計學的朋友們都很清楚,相對值比絕對值更重要。要界定“天價片酬”需要參考明星片酬佔總體制作經費的比重,一般來說,全體演員片酬佔比的合理區間是40%以下,編劇和導演各佔10%,餘下的40%用於攝錄、美服化道、電腦特效等環節的成本。

去年9月,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發佈的《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就提及了:“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這次九家公司的聯合聲明、兩大協會的倡議所核定的片酬比例依據正是源於此,根據這一比例,則主演的片酬比例最高不超過總成本的28%。

我們可以算算,央視此前點名批評過的《如懿傳》投資成本3億,當時稱周迅和霍建華兩位主演的片酬分別是9500萬和6000萬,若依此計算,主演片酬佔比已達51.6%,後來據新麗傳媒的招股書顯示,該片中周迅和霍建華的片酬分別為5350萬和5071.7萬,雖無1.55億卻也高達1.04億元,佔了投資成本的34.7%。

数百家影视企业联合“宣战”,天价片酬、偷逃税还能浪多久?

另一影視紅人趙薇出演《虎媽貓爸》的片酬是4279萬,而這部劇的總成本是9329萬,也就是說,趙薇一人拿走了45.9%的費用。製作費用都是有限的,一線演員拿走了近一半的片酬,剩下的經費對於製作團隊來說真的是捉襟見肘了,只能通過壓縮其他環節的成本,比如降低其他人員的薪酬、降低場景、美服化道、音樂創作等環節的質量,此外由於影視作品一天的拍攝成本能達到幾十萬元,製作團隊還有可能為減少成本而壓縮拍攝時間、趕進度。

試問,這樣拍攝出來影視劇質量用什麼來加以保證?想想我們近些年來看到的經典影視劇越來越少,反倒是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流量明星配上五毛錢特效在影視劇裡打打殺殺,靠著主演帶來的流量追求利益,而不是靠著影視劇自身的質量來獲得觀眾的喜歡。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很多低成本網劇卻收穫了大批觀眾的喜愛,這些網劇大多數都沒有所謂的流量明星,沒有他們佔據大部分的製作經費,導演可以把錢花在刀刃上,把焦點聚在演員表現力、後期製作上,力求給觀眾呈現一部好的作品。當越來越多的低成本、高質量作品獲得成功,天價片酬也就逐漸失去了生長的沃土。

  • 從市場的角度看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真正演技好的演員拿到高片酬,同時也應該產出同等的價值,這才是良性的市場發展。作為高片酬的演員,成龍也曾公開回應表示,高片酬是雙方你情我願的事情:“一些一線演員他的片酬拿得高,而且他有票房保證的話,那我也會去請他。明星市場價值是有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但現在流量明星與媒體、播出平臺、經紀公司等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明星演員片酬當中存在大量泡沫,有的片酬並不是市場真的願意給這麼高,而是偽市場在背後操作,諸如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聲明中提及的:“一段時間以來在某些平臺和製作機構之間存在的收視率、點擊率造假;電影票房造假;製作發行壟斷;宣發惡意競爭,乃至金融資本將影視作品工具化等現象”,導致整個市場呈現出畸形發展的態勢。

這次全行業從上到下的行動,正是對這種不正常的市場發展進行整治,希望可以聯合起來將灰色地帶和暗箱操作的泡沫擠掉。

此外,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這次“陰陽合同”事件之所以比以往的娛樂圈事件更刺痛公眾的神經,最主要的就是“偷逃稅”。想想一個普通勞動者,每個月勤勤懇懇工作所賺取的幾千元都得依法納稅,而明星演員收入以千萬級計算,卻在想著法子偷逃稅,這一違法行為難免會引起公眾的憤慨。

在美國有一句諺語,將“交稅”和“死亡”綁在了一起:“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與交稅是永恆的。”和我國的分類制稅收不同,美國是綜合制個人所得稅。我國的個稅會按照薪資、勞務報酬等分類,不同類別使用不同的稅率標準;美國的綜合制個稅,則是將納稅人的所有收入,不管是拍廣告、寫稿子,還是買賣股票、房產等,都統一納入,然後按照標準計算個人所得稅。美國明星要向政府交納35%以上的個稅,但好萊塢明星根本不敢偷稅漏稅,否則,等待他們的是牢獄之災,事業也將徹底結束。

隨著我國各級稅務機關對影視行業加強稅收徵管,規範稅收秩序,影視行業的稅收環境將有望得到極大地改善。另外,需要客觀地說一句,國內影視行業的收入分配也是非常不均勻的,除去頭部明星演員之外,對於其他大部分演員、影視產業上下游企業而言,酬勞都不高。

在整治過程中,切忌“一刀切”,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度調整顯得尤為關鍵。

結語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隨後,在今年初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組建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電影則歸為中宣部管理,加掛國家電影局牌子。可見,在踐行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下,影視產業作為主要的文化載體之一,其重要性愈發凸顯。

如今,資本熱潮退卻、監管力度加大,影視行業的亂象將會一一得到應有的治理,相信整個行業在“燥熱”之後的冷靜,會推動影視產業更上一層樓,助推我國從文化大國轉變為文化強國。

// 主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