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概況

春秋戰國藝術概況

春秋戰國時代是由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的時代,是先進的封建生產關係戰勝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係的時代,在學術上是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空前活躍的時代。各種藝術蓬勃發展,有聲有色。春秋戰國持續了幾百年,各諸侯國獨立發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圍,李學勤先生概括為幾個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併戰爭中相互融合。秦統一後,共同形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在春秋戰國之交,歐洲的希臘文化也正進入發展的盛期,中西兩大文化體系遙遙相對。兩相比較,希臘以技藝高超的雕刻聞名於世,為後世留下無數的藝術珍品,在世界美術史上放射著永不磨滅的光輝;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則以多功能的青銅器聞名於世,青銅器是集雕刻、繪畫、書法、工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品,融實用、審美於一身,既是溝通人權與神權的信物,又是區別等級名分的標記。

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概況

繪畫

文獻記載是頗為豐富的,特別是壁畫。從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天問》反映的內容,可以窺見當時壁畫所曾有過的巨大規模,可惜均未流傳至今。我們只能從青銅器畫面、漆器畫面和僅存的兩幅帛畫來了解當時的繪畫。透過龐大複雜的青銅畫面:採桑、狩獵、習射、宴樂、水陸攻戰等,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已具有相當高的構圖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經初步掌握均衡對稱、對比等藝術法則。雖因條件限制,畫面中的人物形象無面部表情,但儀態生動,比例適當,間接表達出人物的心態,正如荀子所說的 形具而神生.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描繪有圖案,色彩單純明快,其上的人物形象也以動態取勝,五官表情刻畫較簡單,繪畫尚處在幼年時代,而幼年天真活潑、富有生命力的特點均被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有的漆棺紋飾用 油漆 繪成,可視為最早的 油畫.流傳至今的四幅戰國帛畫,特別是《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代表了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如構圖,均衡中有變化,形象比例動態、線條力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御龍圖》,線條勁挺有力,富有彈性,佩劍男子形象的刻畫,線條的表現力等,都更顯得成熟。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已露端倪。分佈廣泛、多彩多姿的巖畫,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繪畫內容。

雕刻

遠不如同時期希臘雕刻的水平,大型的具有獨立意義的雕刻作品尚未發現,當時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隨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製成動物形、人形的青銅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藝美術品。從類型的複雜性和材質手法的豐富性來說,又是希臘雕刻所不及的。已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銅、玉石、泥、木等材質製作的,形象有動物、人物、神怪、禽鳥、龍鳳等,手法有圓雕、浮雕、彩繪、鑲嵌。對人物的刻畫,不僅能區分出尊卑貴賤等級差別,男女老少性別年齡特徵,個別的還能刻畫出性格特徵。中國傳統雕刻所具有的裝飾性、繪畫性、象徵性等特點,此時已具雛形,這一傳統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書法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青銅銘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其風格或蒼勁古樸,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為後世所珍重。盟書、簡冊,無論是丹書或朱書,其字體又別具風韻。如侯馬盟書,刀鋒筆痕明顯,轉折頓挫有力,線條粗細略有變化,入筆出筆形成蠶頭,有人稱之為 蝌蚪書 ,形成一種特殊的美感。璽印文字為後來的印章篆刻藝術提供了最早的典範。

音樂與舞蹈

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其社會作用是相當大的。對上層來說,音樂舞蹈首先是用於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禮,對百姓來說主要是娛樂休息。起初,宮廷樂舞與民間樂舞是嚴格分家的。到戰國時代,宮廷樂舞吸收了不少民間樂舞成分,產生了 鄭聲、楚舞、楚音、宋音、衛音、齊音等等,這些帶有濃厚民間樂舞色彩的宮廷樂舞,是歷史前進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曾引起一些守舊人士的恐慌和反對,但樂舞的變革同歷史進步一樣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從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看,戰國時代宮廷樂舞活動的規模是很大的,從曾侯乙墓出土數十件成套的編鐘、編磬來看,不僅規模大,而且樂器功能也相當先進,解決了音樂史上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當時除用於祭祀的樂舞外,用於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發達,如蜡祭、儺儀,從宮廷到民間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為代表。在音樂理論方面,先秦諸子各自堅持自己的音樂觀。道家、墨家、法家對樂舞持否定態度,但反對的出發點和否定的程度又存在差別:儒家肯定樂舞,而孔、孟、荀在肯定的同時又有各自的側重點。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闡述了自己的理由,都從某一方面給人以啟示,都值得後人研究。

建築

主要是列國的都城,如東周王城洛邑、齊國臨淄、燕下都、趙國邯鄲故城、秦咸陽城、楚郢都、鄭韓城等等。這時期的建築也同其它藝術門類一樣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諸侯國為著本身的生存和擴張,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營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為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國都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營建時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點。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宮城都由城牆和濠溝包圍著,全城由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組成,宮城的王宮處在全城中軸線最顯要的位置,郭城內均有市(商業區),宮城與郭城隔開,左右對稱佈局,主要建築按中軸線左右分佈,等等。從建築成就來說,當時發明了多功能的磚瓦,為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斗栱的發明與使用,奠定了中國古典建築特有的美感形式,臺榭建築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建築類型,此外,對建築的嚴格的等級限制,也為歷代建築所遵循。

青銅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的工藝美術,最富活力,品種豐富,成就最大。青銅工藝處於巔峰向衰落的過渡期,可謂燦爛輝煌。與西周及商代相比,產生了許多新特點。形制由原來的莊重威嚴向輕巧實用方向發展,產生了許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銅器增多,製作亦日漸精巧。青銅器銘文,除個別的例外,大多變短,像西周那種通過鑄長銘文來顯示赫赫家史或宣揚禮制的青銅器基本上不見了。青銅紋飾向兩個極端發展,一是帶有威嚴神秘氣氛的獸面紋變為簡練的幾何紋;一是描繪現實生活的場景。裝飾手法,紋飾刻鏤更淺細,前期之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新工藝(失蠟法、鑲嵌、刻紋)的提高和推廣,使青銅器走向華巧工緻的新時期。失蠟法是鑄造青銅器的高超技術,其優點可以使青銅器紋飾更為多樣而精緻,它的運用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青銅器的鑄造水平。鑲嵌(或錯金銀)技術運用於青銅圖案裝飾,可使青銅器的造型多變、紋飾繁縟、絢爛多彩。因為鑲嵌用的飾物金、銀、鉛、玉、綠松石等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與青銅器表面顏色形成對比,因此鑲嵌紋飾醒目、突出。刻紋銅器的紋飾,製作起來更方便,紋飾題材比以前更寬廣了。總的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審美功能被強調、突出,實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禮制成分幾乎沒有了。這是青銅工藝從奴隸制禮樂制度下掙脫出來的重要標誌,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以華巧為美的新觀念。

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概況

玉石工藝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春秋戰國時代的玉器種類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飾、勒、瑗、環、玦、圭、璋、柄形器、戈、帶鉤、鏡架、匕等,多數為禮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玉作為顯示貴族身分的裝飾物,與佩飾者朝夕相伴,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象徵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說。玉器的演變,商代多立體玉雕,西周尚留餘痕,春秋始玉器則日漸平面化,品種漸少,但製作更為精緻。已經發掘的春秋戰國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數量大,製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達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製作之精,令今人歎為觀止,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節龍玉佩;洛陽金村韓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飾(詳後),從選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概況

漆器工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商周時代漆器工藝很發達。春秋戰國時代漆器的使用範圍更廣了,技術也大有提高,並出現了地方風格。戰國漆器在中國漆器史上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分佈範圍廣,品種大增,製作水平空前提高,在許多方面有新的改進。首先胎骨比較多樣,木胎之外還有夾紵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為豐富,有紅、黑、白、紫、褐、綠、藍、黃、金、銀等,以黑、紅為主調;圖案紋飾繁褥而有規律。此外,髹漆與雕刻、繪畫相結合,甚至與鑲嵌相結合,也是春秋戰國漆器的一大特徵。

織繡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在織繡工藝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國地區的實物遺存最多,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座小型墓葬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衣物35件。出土紡織品有絲、麻兩大類。絲織品包括絹、綈、紗、羅、綺、錦、絛、組八大類,製作之精也是前所未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