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家庭教育課堂:寫給家長,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家庭教育課堂:寫給家長,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了什麼而努力學習

為了高考成績的輝煌,為了敲開理想大學的大門,多少學子在“分數”這個詞的指引下,挑燈夜戰,辛勤耕耘。當下多少學生、家長和老師傾盡心力奔跑在前往高考的時間之路上。教室後面“離高考還有*天”的提醒標語壓得學生們喘不過氣,有的甚至在模擬考後為沒有獲得理想成績而嚎啕大哭,面對這樣焦慮、緊張和不安的孩子們,作為家長的我們如何幫助孩子來調整好心態,讓孩子恢復自信與鬥志?首先,我們需要弄清一個問題: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家庭教育課堂:寫給家長,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努力不辜負最美的年華

愛因斯坦曾說:所謂教育,是忘卻了在校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可見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讓學生獲得多高的分數,而是在提升其綜合能力的同時取得好的成績。我們不能以學習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的綜合能力,也不能以學業的成敗來評估孩子未來的成就。現如今的高考錄取中,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十分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所以“分數”不是孩子學習的目的。為了調整好孩子面臨高考的心態,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向孩子明確以下幾個觀點:

家庭教育課堂:寫給家長,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能力比知識重要

一、學歷不是社會的“通行證”。

哈佛校訓中提到:“不要把你的學歷作為“通行證”。學歷並不能代表能力,它只是你曾經學習過的證明。學習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記憶、存儲,或是學會運用某種特定技巧,而是在於學到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資訊光速流轉的當今社會,當莘莘學子踏出“象牙塔”初涉社會時,好的學歷固然可以給你好的“logo”,但它卻不能給你真正的成功或成就。沒有好的學歷,也不預示著你就不會獲得成功或成就。學歷只是學生學習成績的見證,並無法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其實踏入社會後,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性格對其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學習成績所發揮的作用。

家庭教育課堂:寫給家長,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學歷不代表成功

二、高考取勝不等於終身受用,大學畢業不等於學習終結。

高考取勝只能說明你獲得了到更高平臺學習的機會,進入大學後一切都歸零,新的學習任務會接踵而至。大學的學習強度不比高中的低,有的專業甚至更需要學生在較強綜合能力的支持下才能完成相應學業。可能很多學生認為那大學畢業後,學習結束了吧!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一個人的綜合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持續堅持學習的能力,這才是成就我們人生的關鍵。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一旦學習停滯了,適應就呆在了原地,其實適應新時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只有做到終身學習的人,才有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不斷獲得高能力、高素質 ,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家庭教育課堂:寫給家長,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終身學習成就你精彩人生

三、學生真正要學習的是“如何學習”。

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就要重視“學習如何學習”。在社會鉅變的洪流中,無論你多優秀,凡是依賴於舊有的知識和以往的方式解決新問題,終將無法逃脫被淘汰的命運。那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學習,只有具備如何學習的能力,才能在驟增的資訊中有所取捨,在全時間全環境中因時、因地地學習創新和超越,從而更高效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只有如此,你的效率才是最高,而效率就是競爭力。俗話說:不學習的人不如好學習的人,好學習的人不如會學習的人。所以高中生想要擺脫焦操不安的狀態,想想:“如何學習”、“如何更高效的學習”,也許這不僅可以讓你高考脫引而出,還能讓你學會終身學習的能力。

家庭教育課堂:寫給家長,孩子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何學習的能力才能讓你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