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人類其實還非常無知,連對自己文明的關鍵部位也完全茫然。”這話說得非常中肯。如果不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廣漢三星堆的那場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如果不是這次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所引起的一場考古學革命;如果不是這場革命所帶來的科學春風化解華夏曆史天空的千年謎霧……人們至今還不知道在漢代就曾被譽為“千里沃野”的天府之國,後來又被李白縱情歌吟“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的川西平原的北部黑油油的土地下還堙埋著一個“神秘王國”。

它是我國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然而,直至今天,知道“三星堆”的人很多,而真正懂得“三星堆文明”及其價值的卻很少。這輝煌的遠古文明從何而來?誰是它真正的主人?它後來又去了什麼地方?因此,用科學的方法全面地探討古蜀那“神秘王國”掩藏的秘密,就顯得非常有意義。我的初衷不一定要去尋找固定的結果,只是“拋磚”以引起人們對這一燦爛無比的中華文明的再次注目和理應尊重。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塵封在典籍和傳說中的神秘王國

“古蜀文明”是學術界公認的最為神秘的文明現象之一。在沒有科學的考古發掘之前,人們對古蜀王國的認識僅僅是霧裡看花,因而才有專家驚譽“霧都王國”的稱謂。

著名作家、學者馮學敏先生幾年前來彭州,送我一本名叫《野性女王》的長篇小說,我曾認真拜讀過。馮先生根據學術界的一些觀點和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豐富的想像,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復原了一個遠古文明社會。故事梗概是:3600多年前,四川盆地有一個森林王國,那是一個母系社會末期的輝煌時代。

統治這個王國的女王梁鷹和後來繼承人,她的女兒梁利,在鴨子河邊過著以漁牧農業為主的民主、自由、殷富的生活。梁鷹的妹妹梁鷂在巴國叛變,謀害了女王梁鷹。梁利就被推選為新女王,發兵剿滅了她的姨媽梁鷂。後來,梁利愛上了一個異鄉人杜宇。杜宇主張伐林開荒,與梁利政見不和,杜宇便利用愛情之名行陰謀之實,將鍾情於他的梁利藥死,發動了“宮廷政變”,奪取了王位。自此,父系社會登場,一個森林王國——魚鳧王朝就走向覆亡。像這樣的書籍和描寫我看了很多,人們的理解和闡釋都大相徑庭。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對蜀國記載相對詳細權威的是巴蜀奇書《華陽國志》。本書“蜀志”的第一句就是:“蜀之為國,肇於人皇”。楊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指杜宇)、開明。是時……,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看來,古人對“蜀”這個神秘的王國也是知之甚少。但就是這些記載也夠學者們研究一輩子。

直到今天,仍是考據古蜀國的權威典籍呢。“人皇”即指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這句記載說明早在伏羲氏時代,就已經有蜀族祖先“蜀山氏”存在了。神話傳說,在開天闢地的遠古時期,黃河流域居住的氏族部落羌人就南下與居住在長江流域的土著結合,經過許多年後形成了強大的炎帝部落,並與黃帝部落稱雄九州。炎帝以羌姜為姓,蜀山氏是其中的一支部族。

“蜀”就是指當時“竹樹”(俗稱青槓樹)葉上生長的沒有經過人工馴化的野蠶。後來,這個民族將野蠶馴化後吐出的絲繭用於織錦,因而這支部族就被稱為“蜀山氏”。“蜀山”也就是指能生長和飼養桑蠶的山。它包括今天的岷山和龍門山脈的西南部,更大範圍也包括從岷江到嘉陵江流域的深丘、淺丘及坡地。可見,當時的蜀山氏是一個人口眾多、實力強大的大部族。

《華陽國志·蜀志》又載:“蜀之為幫……上聖則大禹生其鄉,媾姻則黃帝婚其族。”這就說明“五帝”時期,這裡與中原的關係十分密切。黃帝的正妃教化人們栽桑養蠶的嫘祖就是蜀族中的一位偉大女性。一脈傳承,後來,顓頊、鯀、禹和蜀地蜀族也有緊密的關係。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由於遠古時期交通條件所限,現今位於阿壩州的茂汶盆地曾是蜀人自黃河流域從青藏高原大陸架“南下”的故土。這裡從疊溪以下存有河谷和臺地可供耕種、放牧和種桑。有一位蜀王就帶領族人栽桑馴蠶,使野蠶變成家蠶。家蠶和野蠶最大的不同就是家蠶叢居可以抽絲織錦、野蠶獨處不能抽絲織錦。於是,蜀國第一代先王以養蠶織錦為業的“蠶叢氏”就應時而生。這個裂變過程大體在我國曆史上夏代建立前後的百餘年間。但茂汶盆地很小,再發展桑蠶業,已經沒有川西平原邊緣那樣優越的地理條件了。

多數專家認為,蠶叢氏時代的蜀人,對祖先曾經經營過的被美傳為“都廣之野”(見《山海經·海內經》)的川西平原十分嚮往。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遷徙是氏族發展的最好出路。於是,多數蜀族攜家帶口,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越與岷山相連的龍門山脈主幹玉壘山脈(今彭州市境內)進入湔江河谷,再蔓延到四川盆地的西北邊緣,開始在湔江流域建立新的“蜀國”。

蜀國曆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代,除開明氏外,就有四代蜀王帶領蜀族在湔江河谷,繁衍生息,演繹著古蜀文明的燦爛歷史。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鋤頭挖出的“王國”震驚世界

無論怎麼說,在“三星堆”發掘之前,人們對古蜀王國的研究和認識只能停留在書本的簡略記載和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在今天看來,改變這一局面很簡單,但人們卻用了兩三千年的時間。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古代文明遺址的發現過程,往往都是在一次不經意的勞動之中,三星堆遺址的發現也是這樣。1929年早春,川西平原北部的廣漢市三星堆下了一場及時的春雨,雨過天晴,鋪天蓋地的油菜正抽苔拔節。有一個叫燕青寶的農民在自家院後的竹林旁,順著水溝選了一處地勢稍低的田角,他要挖一個當地稱為“龍窩”或“龍鬥”的土坑,以便架車車水灌溉自己的菜田。一鋤下去,奇蹟出現了。他那用力的一鋤,竟碰在了什麼金屬物品上。再細細地撥開泥土,竟發現了一個土窖,窖裡有很多他從來也沒有見過的玉石器。燕青寶一下驚呆了。回過神來,粗通文墨的他立刻意識到,他可能是發現了一些古人埋下的古董之類的東西。他匆忙用土掩埋藏好,靜候趕集的父親歸來。

在這最初的意外發現中,燕氏共獲得玉璋、玉璧、玉珠、玉釧、玉架、玉刀、玉斧、玉琮、玉璦等不同類型器物400餘件。其父燕道誠雖不懂金石學,畢竟見多識廣,知道是批可能有價值的古董文物。只是多為雜玉和石器,值不了多少錢,也就隨便的將其留了下來,供茶餘飯後賞玩。若有親朋好友索要,也慷慨相贈一兩件。他們卻不瞭解這些器物的歷史價值。很久以後,他們才知道,燕青寶的這一鋤卻一不小心就挖出了古蜀王國的千年秘密。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自從這次發現後,“三星堆”這個地名就或多或少,斷斷續續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特別是考古學界的注意。無獨有偶,首先是引起了英國傳教士董宜篤的注意。董宜篤早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神學,對漢語和中國歷史頗感興趣。他原是以基督教安縣中心教區傳教士的名譽來蜀,回國後於1929年重返中國,被任命為英國聖公會川西教區秘書,後又兼川西聖公會教堂副主教,被派往四川廣漢管理教務。

偏愛中國文化的他在傳教之餘,在會講一口流利四川話的太太的陪伴下經常到處打聽當地風土舊事。他終於得到了首批器物中的大部,並確認了其不可估量的考古價值。在他的建議和倡導下,1934年3月,華西大學博物館美籍考古學家葛維漢親自率領,在三星堆遺址開始了第一次正式的科學發掘。然而,在當時的特殊社會背景下,三星堆的這些驚人發現也只是引起了少數學者的關注。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內大批學者雲集四川。這些玉器、青銅器很快就讓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1年初,學術界正式提出了“巴蜀文化”的研究命題。大學者衛聚賢廣收資料,寫成一篇《巴蜀文化》的考釋文章,發表在權威的《說文月刊》上。歷史學家顧頡剛用那篇著名的《古代巴蜀與中原的關係說及其批判》,從“疑古”的觀點出發,徹底否定了幾千年來人們信奉不二的“巴蜀出於黃帝說”的觀點,提出“巴蜀文化獨立發展說”理論。這實際上已首次提出了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問題和巴蜀文化區的問題。這就為認定“巴蜀文化”是我國長江上游重要文明奠定了基礎。

論爭此起彼伏,驚人的發現層出不窮。1959年和1980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彭州市蒙陽鎮竹瓦街村發現窖藏銅器、容器和兵器及部分工具,年代在殷周之際。其中青銅器的發現,在文化研究上具有重要考古意義;1965年清理發掘的成都百花潭10號墓,又出土了較多青銅器,其中有公元前4世紀的一件水陸攻戰銅壺,全國罕見;1958年底、1986年至1987年先後兩次對成都十二橋遺址的發掘,表明在古代,成都是除三星堆之外的又一個蜀文化中心,這一點在近年轟動世界的金沙遺址發掘中得到了確證。

這些發掘都有個明顯的特點,具有同期中原文化的影響。它們在三星堆文化之後。與此同時,另一層意義上的發掘也在科學有序地進行。在川西平原相繼發現了新津寶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雙河村和紫竹村、郫縣古城村、溫江魚鳧村及大邑鹽店村和高山村等八座早期遺址。經不同程度的勘探和發掘,考古學家們證實它們應在“三星堆文明”之前。那麼,這中間很長一段蜀國曆史演繹的節目在哪裡進行的呢?這個問題,直到八十年代初,三星堆的大規模考古發現之前,一直困惑著考古學界很長一段時間。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三星堆人”剛出世就來湔江河谷認親

新中國建立以來,在四川盆地進行的考古發現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三星堆文化的全面發現和揭示。這之中,真正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始於1980年,通過以後的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是探明瞭三星堆遺址的分佈範圍:東起回龍村,西至大堰村,南迄米花村,北抵鴨子河,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次,發現了相當於中原夏商時期的房屋遺址40餘座、陶窯1座、灰坑100多個、小型墓葬4座;再次,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玉石器、青銅器、金器、象牙、海貝等稀世珍品上千件。

此外,發現與確認了三星堆城牆遺址,並確認其為曾經消失堙埋很長一段時間的“蜀王故都”。那麼,誰又是神秘的三星堆文明的真正主人呢?現在史學界已有確切答案:杜宇王朝。那麼杜宇王朝又從什麼地方來?“三星堆文明”的源頭又在哪裡呢?在今天,三星堆發掘已暫時打總結的情況下,我們完全有條件和必要去探討目前眾說紛紜,甚至往往被學術界有意迴避的“‘三星堆文明’的源頭在哪裡?”這個問題。

其實,歷史早已有記載,《華陽國志·蜀志》:“魚鳧田於湔山,杜宇教民務農”,就非常清楚的說明,湔江河谷就是古代蜀國的立業定都之地。自從蠶叢王帶領族人通過險峻的“松茂古道”,從茂汶盆地來到湔江河谷,經柏灌、魚鳧到杜宇王朝,都先後在今彭州市的龍門山鎮(蠶叢氏、柏灌氏)、白鹿鎮(柏灌氏)、小漁洞鎮(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磁峰鎮(杜宇王朝)、新興鎮(杜宇王朝)建都立業。近年來,通過廣泛的考證,已基本被學術界認可。

這一帶所流傳的許多傳說,更能加深這個問題的可信度。由於當時岷江流域的灌口封堵,內澤一片汪洋。茂汶到現今都江堰城區一帶的地理條件遠不如茂汶盆地,再加上川西平原邊緣的彭、濮、梁等土著勢力的強大,蜀族“南下”的主要路線應是從今汶川的雁門翻過海拔高達4000多米的玉壘山,從今彭州市的龍門山鎮一帶進入湔江河谷的。

那時,“天彭門”尚未浚通,“彭門闕”關口內實際上也是個大湖泊,蠶叢氏最先帶領蜀族進入湔江河谷,是來到了龍門山鎮及白鹿鎮的高山與湖泊之間的臺地,他們在此“望湖興嘆”,以後慢慢地才在小漁洞鎮的蜀王山上定居下來,固定發展。《成都記》:“魚鳧獵湔山,得道乘虎而去,杜宇遂繼魚鳧。秦惠王滅蜀,封公子通為蜀候。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築都城。後置蜀郡,以李冰為守。冰穿兩江(指岷江和湔江),為人開田。百姓享其利,蜀人始通中國。”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據史料考證,隨蠶叢氏遷入湔江流域的蜀族人中有很大一支在殷商早期曾從湔江,沿岷江進入金沙江流域。那時四川宜賓和雲南昭通還沒有被後來因地震而斷裂的金沙江隔斷。他們順江而行進入了昭通。昭通是一個大山叢中的小平原,地質和茂汶盆地及湔江河谷極為相似,這支南下的蜀族人就在此找到了生存的感覺。他們在那裡僰人和彝人的包圍之中,艱難地發展並站穩了腳跟,逐漸強盛起來。

但昭通這個地方平原面積不大,有礙蜀族人進一步發展,而且僰、彝勢力又相當強盛,對其構成了威脅。而留在原來湔江河谷的蜀族又深受平原邊緣的彭、濮、梁等方國的欺凌,勢單力薄。因此,客居昭通的那支蜀族在首領的帶領下,決定北上,重返故土,再鑄祖先魚鳧氏曾經在湔山創業的輝煌。他們浩浩蕩蕩,溯岷江又回到了魚鳧故里“湔山”,即今彭州市磁峰鎮花橋村的皇城山,再創家業,建立了杜宇王朝。

在湔江流域的崇山峻嶺中,生活著一種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的鳥。初夏時常晝夜不停地在山間樹中飛鳴。蜀人是崇鳥的民族,於是這支重遷回來的蜀族,就把這種鳥神化後作為自己部族崇拜的圖騰,以表示他們從遙遠的地方返回故里的決心。他們的首領自然就稱“杜宇王”(現流經彭州市磁峰和桂花兩鎮的土溪河,當地百姓都還稱其為“杜宇河”)。不久,又將其“皇城”搬遷到蜀族聚居相對集中的“瞿上”(今彭州市新興鎮陽平山)。

在此,他們非常懷念自己的祖先蠶叢氏,感戴其豐功偉績,深知其創業的艱辛。於是就把對面外形很像桑蠶眼睛的四峰並聳的山峰視為祖先蠶叢王,並取名蠶叢山(位於彭州市新興鎮獅山村)。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根據其外形創造了“蜀”字。“蜀”即野蠶之形意。這樣,蜀族人開始有了圖語式的“文字”。杜宇在此“教民務農”。日益強大的杜宇王朝把五穀栽種技術傳給周圍各族,深受各方國愛戴擁護,杜宇王也最終被推舉為各族盟主。這時,狹窄的湔江河谷再也不適應其進一步發展了,建立新的都城成為必要。於是,他們沿著湔江走出狹窄的“天彭門”(即“彭門闕”關口),再經湔江徑流馬牧河、野鴨河,自然地來到了廣闊無垠的川西平原。最後,定都在現廣漢市的三星堆一帶。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湔江河谷是三星堆文化的縮影

無可置疑,三星堆發掘中的很多難解之謎,認真研究,都會在其上游的湔江流域找到解決的答案。在我把這些問題交給學術界的專家研究之前,還是想和讀者如實探討一些相關問題。在拋出結論之前,我們應該先來分析具體事實。我們先把目光校正,站在位於成都市中心城區以北40公里的廣漢市三星堆這個地方,再向西北沿著汩汩而流的馬牧河和悠悠東逝的鴨子河溯流遠望,你的目光將投向河流上游,來到被歷史譽為“天地會昌之國,英靈秀出之鄉”的彭州市,聚焦美麗的湔江河谷。我曾沿著造就“三星堆文明”的兩條古老河流——湔江和鴨子河經過數次實地考察,並查閱了很多古代地理資料,完全可以斷定,這亙古未變的兩條河流就是三星堆文明的“母親河”。它們自古以來無數次變流,卻從未改變對三星堆文化的潤育。

三星堆考古發掘中,最精彩的無疑是青銅器的發現。發現的青銅器種類很多,這些重達一噸的青銅器包括生產工具、青銅禮器、青銅兵器。青銅器製作和使用是一個地區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我國的中原地區文明都是如此。

經過對三星堆青銅器合金成分的科學分析,人們發現古蜀國的青銅器有銅錫、銅鉛、銅錫鉛、銅鉛錫等四種。禮器含錫低含鉛高,實用器含鉛低甚至不含鉛,這些都與中原殷虛出土的青銅器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質。種種跡象說明,三星堆的青銅器是獨立於中原之外的,是一種獨立的青銅文化。這一點,從三星堆青銅器的外觀造型來分析就更為清楚。

2007年10月,由著名地質學家韓同林、林景星、周自隆和巴蜀歷史學家劉少匆等人組成的科考隊專門來到彭州對原白水河銅礦原址進行考察研究後,得出驚人結論:三星堆燦爛的青銅文化,其銅源就在彭州市的湔江流域。彭州銅礦是自然銅,含銅量在50%以上,可用青槓樹餘燼(即木質鋼碳)直接冶煉,並且通過定性分析其含量與三星堆青銅完全吻合。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專家們進一步歷盡艱辛來到幾代蜀王“南下”搬遷時走過的橫亙於松茂古道的玉壘山考察,認為三星堆發掘的大量玉器的來源就在“盛產美石”的玉壘山脈。在三星堆考古發掘中,玉石器是繼陶器之外出土的最多的文物,超過2000件。經鑑定這些“石玉不分”的遠古信物的特質和玉壘山脈的玉石質地一樣。屬石質含量很重的“軟玉”即“蛇紋玉”。這在蜀族先民走過的玉壘山脈完全可以開採到。

可以想像,當年,愛美和崇拜“蜀神”的蜀王驅使著無數手藝精湛的工匠,翻山越嶺來到他們祖先曾經印滿足跡的玉壘山脈開石採玉的情景。他們以石相擊,或用火攻。有些聰明的工匠,還用不知從哪兒撿到的堅硬隕石碎塊,錘打成斧鑿,他們把一塊塊巨大的“石玉不分”的美玉坯料採下,再通過人工搬下山,利用湔江以竹筏順水將其運到三星堆,再精製成各種玉器。

我想,由於交通條件所限,沿途河谷一定會失落無數的玉石碎塊吧。小塊的也許都隨湔江而付之東流,而巨大的也許沉眠於江底不為人知。前不久,彭州市丹景山鎮玩石愛好者羅家慶,就曾在湔江河谷撿拾到一塊重達200餘公斤的蛇紋玉石料,上面還有沒被沖刷磨損過的明顯粗糙痕跡。這是否可以斷定,它就是當年“三星堆人”因竹筏翻沉遺失的在玉壘山脈採下的用於製作各種玉器的石料呢。

有人還作過這樣詳細的對比研究,三星堆除了青銅器、玉器外,其陶器、絲織、漆器等都可以在湔江流域找到其原初的縮影。彭州歷史上就以製陶燒瓷著稱,現在磁峰鎮當年杜宇王朝定都的皇城山下就曾發現有宋代著名的“金城窯址”;在“彩陶之鄉”的桂花鎮,至今還保留著遠古的傳統制陶技藝;“彭門闕”關口以上的湔江流域歷史上稱為“西山”,這廣闊流域的山上長滿了野蠶喜歡嚼食的“竹樹”(俗稱“青槓樹”)類的葉子。現今彭州市的通濟鎮,在過去的地方俗名就叫“青槓林”。這些都是當時蠶叢氏教民馴蠶發展桑農的遺風。據說,近年人們還發現了一種和桑樹相類的“野桑”,這些都是當年蠶叢氏教民養蠶,抽絲織錦得天獨厚的條件。

可以想像,當年蜀王身上穿戴的精美的絲錦是多麼的令周圍方國和氏族羨慕。難怪在當年三星堆因洪水災難而再次走向衰落時,年老的杜宇王還要眷戀湔江河谷,落葉歸根,重返湔山故里。他來到瞿上,化為杜鵑(又名“子規”),聲聲啼血於他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山野。至今人們還在用悲壯的語言來美化這個感人的故事。

在今玉壘山脈海拔較高的山峰如九峰山上,每到農曆四五月,滿山遍野的野生杜鵑如火如荼地盛開。據說,這些花上染滿的都是杜宇王的涓涓啼血。最近,我在湔江河谷考察古蜀文化時,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當地山民使用的很多農具都或多或少地殘留有古蜀文化的印痕。如有一種鋤地的鎬頭,形狀就像鳥頭。有一種當地山民砍柴使用的彎刀,稱為“杜宇刀”,外形極像杜鵑鳥,和三星堆發現的青銅樹上的“神鳥”形狀極其相似。

這是否就是當年崇拜神鳥的杜宇王教民務農時發明的帶有自己氏族圖騰意義的生產工具呢?抑或是後人為紀念杜宇王的恩澤而特別製作的呢?由此,我們再擴大點來說,三星堆文明的所有發現,都可以在湔江河谷找到源頭。這正如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教授在很多年前所預言的:“可以斷定,如果沒有對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構成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完整圖景……中國文明研究中的不少問題,恐怕必須在巴蜀文化中求得解決。”同樣,今天“三星堆文明”研究中的很多謎底恐怕也只能在這如詩如畫的湔江河谷才能找到。

我們最後要說明的是,這方圓面積不大的湔江河谷承載著四代蜀王的偉業,他們以湔江河谷為據點,向川西平原和四川盆地拓展,演繹更替。這在中國文明史上恐怕獨此僅有。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數年前來成都演講,對三星堆文明驚歎不已:三星堆,一個很難說清來龍去脈的古文明遺址,埋藏著無數美麗而怪異的高難度金屬鑄品,如果不是去了挖掘現場,幾乎會懷疑它的真實性。事實勝於雄辯,這“很難說清來龍去脈”的問題,到此已不言而喻。

無可爭辯,震驚世界的“三星堆文明”的源頭就在彭州市境內的湔江流域,而在它衰落以後很多年,位於成都的“金沙王國”相繼崛起。著名詩人、學者流沙河先生就曾題詞贊曰,“古蜀源流,美麗湔江”。“古蜀源流”不就是我們彭州市引以為自豪並夢寐以求的不可複製的重要人文歷史符號嗎?它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彌足珍貴的又一奇蹟。呵,神奇美麗的湔江河谷,你就是傳說中“太陽神鳥”起飛的地方,你就是人們嚮往推崇的“詩意地棲居”之所在,你文明的光芒將永恆地閃耀在人類歷史的燦爛宇空。


“三星堆文明”從哪裡發源?其發展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古蜀國紀年表

公元前4000年—前2300年〓蜀族嫘祖與黃帝族聯姻,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

約前22世紀—前21世紀〓蜀族因大洪水,離開川西平原,又北上茂汶盆地建立蠶叢國,再回遷彭州湔江流域

約前21世紀—前17世紀〓夏王朝時,蠶叢氏在湔江流域得到很大發展

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蜀族在川西平原西北部的湔江上游建立柏灌、魚鳧王朝

約前11世紀〓魚鳧國亡

約前8世紀〓杜宇王朝在湔江流域興起,並擴遷至三星堆

約前6世紀中期〓蜀國開明時代,共傳十二世,定都金沙

公元前316年〓秦伐蜀,蜀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