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這個學校的數學系堪稱史上最強,教授住牛圈卻攻克十多個世界難題

文 | 郭曄旻

“掛布分屋共容膝,豈止兩家共坎坷。

布東考古布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

——華羅庚

這個學校的數學系堪稱史上最強,教授住牛圈卻攻克十多個世界難題

昆華農校,1938—1939 年,西南聯大理學院即安置在此。

上面這首小詩,是當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在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擔任教授時所寫的。當時,從英國回國的華羅庚居無定所,住在昆明北郊陳家營的聞一多先生便熱情邀請華羅庚一家與他們同住。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廂房,中間只用簾子將聞家八口和華家六口隔開,開始了對兩家人來說都是畢生難忘的隔簾而居的生活。後來因為實在擁擠不堪,華羅庚只好在西郊普吉附近找了個牛圈,用最便宜的價把牛圈上頭用來堆草的樓棚租了下來。牛住下頭,他們一家人住上面。

這個學校的數學系堪稱史上最強,教授住牛圈卻攻克十多個世界難題

華羅庚一家在昆明西倉坡聯大教職員宿舍前合影

這其實並不是華羅庚一人的遭遇,同為西南聯大數學系教授的陳省身日後也回憶,“剛到昆明的時候,去了一群人,沒有地方住啊。因為原來學校不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借了中學的房子,那個中學很慷慨,撥出一些房子讓西南聯大的人暫時住……我們三個住一個房間。每人一個床,一個書桌,一個書架,一個椅子,房子擺得相當擠了……物質上很苦……”

堂堂教授,居所竟如此窘迫,也難怪當時坊間流傳“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的戲謔之語。要知道,當時的西南聯大數學系,幾乎是堪稱我國“史上最強”的數學系!這個數學系,與隸屬的西南聯大理學院一樣,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的數學系合組而成。一開始就有北大的江澤涵、申又棖、程毓淮、趙淞,南開的劉晉年、蔣碩民,清華的趙訪熊、陳省身、楊武之這9位教授。以後還陸續有華羅庚、曾遠榮、姜立夫、張希陸、許寶騄等教授來系任教。之所以稱其為“史上最強”,是指這十多位教授全都留過學,除華羅庚外,他們在國外都獲得碩士以上學位,而獲博士學位者居多,這批教授中、最年長者剛過50歲,有6位剛步入而立之年,正處於年富力強、精力旺盛的人生最佳時期。

可嘆這些當時中國數學界的精英,不惟生活條件艱苦至極,連教學、科研條件也實在令人唏噓。擔任過西南聯大數學系主任的楊武之(楊振寧的父親)形容一開始的局面是“匆匆上課,設備全無”。雖然安定下來以後可以外購圖書,可惜“限於財力,九年之間連英美各方贈送者在內,不過兩百本耳,其中且多不適用者”,以致“抗戰期間海外出版之算籍及消息概難得到矣!”

這個學校的數學系堪稱史上最強,教授住牛圈卻攻克十多個世界難題

西南聯大時代的楊振寧(後排右一)

正因如此,西南聯大數學系取得的成就才更讓人敬佩。聯大數學系最著名的是“數學三傑”——華羅庚、陳省身、許寶騄教授。華羅庚以其驚人的毅力,每天晚上拖著殘腿,跋涉十幾裡地回家,伏案於牛圈的樓棚,潛心於他的數學專著和論文。老牛在柱子上擦癢癢,常常搞得整個樓棚地動山搖,蚊子成群地在牛圈飛舞,蝨子跳蚤也來吮吸大師的血液。在這樣的條件下,華羅庚每晚工作到深夜,心無旁騖地演算著數學題。從1938年到1945年這短短7年間,華羅庚為世界數學史開創了一門新學科——矩陣幾何學,攻克了十多個世界數學史上的難題,寫出了《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兩本專著及十幾篇論文。其中的《堆壘素數論》獲得教育部第一屆國家學術獎勵金,該獎勵的評語稱,華羅庚的研究成果與世界著名數學家相比“較諸氏為優”,“而於堆壘素數論尤有甚大貢獻”。

陳省身和許寶騄兩位亦師出名門,而且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早在1926-1930年,陳省身還在南開大學數學系讀本科期間,就經常去聽姜立夫教授講授的高等微積分,從中領略到數學王國的旖旎風光,於是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西南聯大從事數學教學工作期間,對數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出10餘篇論文,其中有3篇論文在美國著名雜誌《數學紀事》上發表。後來他的學生吳文俊在回憶恩師時說:“他使幾何學繼歐拉、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展現了全新格局,不僅影響了當代幾何學甚至整個數學的前進方向,而且為後來者開闢了繼續前進的道路。”許寶騄在英國倫敦大學讀博士學位時,在概率統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成為我國在該方向上達到世界水平的第一個學者。他於1940年從英國回到西南聯大後,就給高年級學生開“數理統計”課,這是在我國最早開出的應用數學課程。由此可見,西南聯大的數學教育與研究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連楊武之後來也頗為欣慰地表示,“人多才眾,故總成績尚有蔚然可觀者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