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文化遺存——明初遺物,遍地都是,有無價值?

物稀為貴。有些東西,儘管年代久遠,本身也承載著很多歷史文化信息,但由於數量太多,無人理會。久而久之,那些世代口頭傳說的文化,就會淹沒得無影無蹤。下面這個明朝的遺物,就面臨這樣的問題。整理一下傳說吧,這是非遺保護——我們應有的責任。


文化遺存——明初遺物,遍地都是,有無價值?


地處豫晉陝黃河金三角的塬上古村——趙原,隨處可見一種直徑6釐米左右,長約20釐米的圓柱形礦渣,農民叫它“老瓦銀”,還叫它“膛塊骨碌”。仔細觀察,它的外層被3毫米的東西包裹,呈黃褐色,裡面則是黑得明光鋥亮的硬石。懂行的人說,這是煉銀後的礦渣,外面包裹的是高嶺土。當地流傳很多明代煉銀傳說。


文化遺存——明初遺物,遍地都是,有無價值?


文化遺存——明初遺物,遍地都是,有無價值?


傳說一,明洪武年間,經過多年征戰,經濟凋零,國庫空虛。皇帝頒佈煉銀令,允許私人煉銀。於是,全國各地有銀礦資源的地方,銀爐林立,濃煙滾滾,一派大幹快上的氣氛。紅火一陣後,又開始整頓,私人小煉銀爐偃旗息鼓,遺棄下的煉銀礦渣骨碌,遍地都是,成了農民的一大禍害。為了種地,先人們就地挖了許多一米左右深的土坑,把這些廢物埋在地下,逐漸恢復了農田。民國時期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隨著人口增加,原來臨溝挖掘的靠崖窯洞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居住需求,所以,便在平地挖建地坑院。這樣,埋在地下的廢棄礦渣就又重見天日了。於是,只有再挖坑掩埋,10公分以上的,被揀出來,壘在牆上,代替磚頭使用,既省錢又美觀。


文化遺存——明初遺物,遍地都是,有無價值?

傳說二。當時,這裡聚集了五千多人,有72座煉銀爐。每天從五里開外的山上,人背馬馱,把銀礦石運到這裡,進行燒煉。煉銀的工藝很原始,用高嶺土泥皮做成圓筒狀,把碾碎的礦石裝在泥桶裡,再放到煉銀爐裡燒,高溫下,銀成了液體析出。據說,每天提煉出來的純銀都有一銅鑼面,大約2公斤。燒過的礦渣便扔在一旁。


文化遺存——明初遺物,遍地都是,有無價值?

傳說三。煉的銀子都被朝廷徵收了,但有八大老缸銀子,不知什麼原因,被掩埋在村中的地下,具體位置在哪裡?誰也不知道。村裡的老人,一代一代延續著這樣的口頭傳說。沒人去尋找,估計也找不著。這八老缸銀子是真是假?不見實物,誰也說不清。


文化遺存——明初遺物,遍地都是,有無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