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去處‖上海人最熟悉的這片“滬西山水”60歲啦

去處‖上海人最熟悉的這片“滬西山水”60歲啦

多久沒去長風公園了?銀鋤湖、鐵臂山、勇敢者道路、雷鋒像、海洋世界……對於老上海人來說,兒時的春遊秋遊、課外實踐,長大後的社交戀愛、攜家出行,都會有一份對這片滬西山水園林的歡樂記憶。而這座公園這個月迎來了開園60週年的日子!

從低窪灘地到人造山水園林

在上海的各大公園中,長風公園或許只能算“中生代”,不及黃浦公園、復興公園等有著更久的建園史。當新中國成立時,如今的長風地區只有大片農田,以及一些工廠,是不折不扣的郊區。

公園的這片區域,原名宋家灘,又稱老河灘,是吳淞江古河道西老河河灣地帶,曾經低窪易澇,不宜耕種。1956年初,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徵用這塊灘地闢建公園。同年10月,徵地工作開始,範圍為華東師範大學以西、大渡河路東的西老河地區全部,涉及3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11個生產隊,公園初定名為“滬西公園”。

根據《普陀區志》的記載,第一期工程開工是在1957年4月,主要項目是改造地形,建橋築路,並種植樹木5.6萬株。1958年7月1日,公園南側部分試開放,並更名為“碧蘿湖公園”,同時拉開了第二期工程,普陀區發動上千幹部、工人、學生、家庭婦女參加建園義務勞動,有時甚至挑燈夜戰,先後共27萬人次參加,最終工程提前兩年完成。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1959年2月1日刊登在《解放日報》一角的更名通告,這是“長風公園”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這份報紙上

1959年10月1日國慶節,公園正式開放,由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書記魏文伯題名,取《宋書·宗愨傳》中“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意,改名長風公園;又取毛澤東《送瘟神》詩中“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將園中人工湖命名為“銀鋤湖”,大土山命名為“鐵臂山”。

220畝的銀鋤湖,佔公園四成面積,擁有如此廣闊湖面的公園,至今在上海全市也並不多。湖中可容上百隻小船同時鼓槳,至今每年端午前夕,普陀區還會在此舉辦機關城市龍舟賽。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公園景觀規劃模擬自然,因低挖湖、就高疊山,施工挖出的約30萬立方米泥土,堆成了高26米的鐵臂山和高11米的黑松山,還把95%的低窪地填高1米,從而解決了這一帶長期存在的積水問題,改善了種植條件。山體坐北朝南,可眺望寬闊的湖面。水面採取以聚為主、以分為輔的佈局,巧妙保留了原有的一條西老河,且河道恰好環繞整個鐵臂山園內還有青楓島、松竹梅區、百花洲等景觀,湖邊有飛虹橋、綠蔭橋、枕流橋、青楓橋、釣魚橋、凌波橋。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1979年-

1991年,公園周邊逐步建成住宅區,即以長風公園命名為長風新村。1988年,林家港街道正式更名為長風新村街道,並一直至今。

公園也曾經兼顧漁農生產

公園的規劃除了應用中國園林藝術風格,同時貫徹了當時實用、經濟、美觀的建設方針,設立群眾文娛活動場所,適當種植快長木材樹、果樹、荷藕、菱、芡,養殖水禽、魚蝦之類,既可豐富園景又有利生產。根據1959年《解放日報》的記載,當時公園職工們向湖裡放下了220萬尾魚苗,到1960年春節前後,就已經向市場供應了三萬多斤鮮魚。據放養一年多後的估算,魚苗成活率達95%,估計已有近百萬斤魚。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而長風公園當時舉辦的群眾活動,也多少折射出時代背景。1964年的“八一”建軍節,數萬群眾在這裡觀看了國防體育表演。《解放日報》是這樣描述這次民兵“武裝泅渡”的:“乓!”一顆綠色信號彈劃破藍天,穿入在寬廣的銀鋤湖上空。這時,分佈在鐵臂山腳、小石橋下等處滿載男女民兵的三隻舢舨,飛也似的向湖中心的“敵佔”小島劃去。在迫近小島時,三隻船上的民兵奮力躍入水中,掮著槍泅水強行登陸。剛一上岸,“敵人”就開火了。一瞬時,槍聲、手榴彈爆炸聲響徹雲霄,民兵們匍匐前進奮勇衝擊。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終於全殲“頑敵”,把五星紅旗高高插在島上。

到了1965年夏天,廣大群眾為了響應毛主席的“到江河湖海去游泳”號召,開始積極參加游泳活動。但上海的各大游泳池,此時已不能滿足群眾需求,一些有天然河流或人工湖的公園便開始設立游泳場所。其中,長風公園銀鋤湖的東南角柳堤附近的水面改建為長風游泳場,設立過三個游泳區域。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響應“備戰、備荒、為人民”,強調“園林結合生產”,公園曾闢建了核桃、銀杏、柑桔、蘋果、梨、柿、油橄欖、棗等果樹林,邊角的零星土地則種植經濟作物,比如,鐵扁擔、垂盆草、女貞籽、千日紅等中草藥,以及烏桕籽、花生等油料。

遊樂設施花樣翻新快

“改革開放”後,公園開展的群眾文體活動更加豐富。1979年8月《解放日報》報道了那年夏季長風公園開放“夜公園”的場景。大草坪上,來舉行夏令營的二十多名工廠青年,點起兩盞小油燈,圍成一個圓圈,唱歌、做遊戲。“秀麗的銀鋤湖顯得嫵媚動人。粼粼湖面上,盪漾著一百多葉扁舟,猶如百家漁火,涉足湖邊別有風味。”

垂釣是長風公園的一項特色活動。從建園伊始,銀鋤湖中一直魚類豐富,至今仍隨處可見垂釣者。1984年6月,上海市釣魚協會成立,曾經為長風公園命名題詞的魏文伯擔任了名譽主席。協會成立之日,正是在長風公園舉行了市首屆釣魚比賽,此後又在這裡舉辦過全國釣魚邀請賽、國際釣魚邀請賽等。

公園內主要有東海女民兵、雷鋒、地下少先隊三組雕塑。屹立於玉蘭樹叢中的東海女民兵石雕像落成於1973年。雷鋒半身銅像落成於1984年,高1.3米、重1噸,從此成為每年“三五”學雷鋒日服務活動的固定據點。1990年“六一”兒童節前夕揭幕的“地下少先隊”群雕矗立在大草坪旁,由勞動童子團、“小先生運動”、孩子劇團、地下少先隊四幀銅質高浮雕組成,展現了四個歷史時期的少先隊員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動派、解放上海所進行的鬥爭歷程。許多年來,這組群雕一直是小學生們舉行入隊儀式的地點。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而曾經對於孩子來說,長風公園除了可以爬山划船,更激動人心的則是一條長200米的“勇敢者道路”,包括鐵索懸梯、高坡滑板、沙壕地洞等冒險項目,刺激好玩。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這條“勇敢者道路”承載了許多孩子的童年時光。但現在,這裡已被其他更新穎的遊藝設施所取代。

上世紀90年代,公園的設施、活動越來越豐富。1995年,在公園東部曾闢建以游泳池為中心的花花龍大型水上游樂場,高聳的水滑梯吸引眾多青年男女前來遊玩,但可惜在1998年即告關閉。同時,各類花展、燈會在這裡興起。尤其是1997年,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暨首屆中國花卉交易會,參觀人數達到110萬人次。1998年舉辦的第一屆上海國際花卉節上,六大展區、四十個園林景點內的幾十萬株鬱金香使長風公園變了模樣。1997年,公園內也建成了牡丹苑、月季苑,至今每年4、5月的中下旬,還會舉辦相應的花展。

1999年,由外資投資建設的大洋海底世界在銀鋤湖畔開放,也是我國首家有主題概念的海洋水族館。水族館主體建築位於湖底13米處,行走在水底玻璃甬道,看著鯊魚、海龜等海洋生物在頭頂游來游去,讓上海市民大開眼界。現在這裡已更名為長風海洋世界,由英國默林娛樂集團經營管理,依然是長風公園的一大親子游玩亮點,有與鰩共舞、觸摸星地帶、世界熱帶雨林奇觀、海馬王國、繽紛珊瑚帶、深海秘境、鯊魚甬道等7個特色展區,有300餘種,15000餘尾魚類。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在長風海洋世界,遊客可以近距離“與鰩共舞”

六十年來,一座公園從平地升起,又順應時代而一次次選擇更新、改變,成就了其今時今日的聞名。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如今的長風公園,設施不斷完善更新,鐵臂山、銀鋤湖、長風海洋世界,還有A9奇幻AR樂園、小清新貓咖等一系列新增的遊玩景點,這裡早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親子游玩的好去處~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奉上長風公園的遊玩指南!

一起來看看吧

銀鋤湖划船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公園內賞花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長風海洋世界邂逅“深海奇緣”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A9奇幻AR樂園與萌寵親密接觸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喵星球貓咖享受愜意下午茶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充滿童趣的遊樂場

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去处‖上海人最熟悉的这片“沪西山水”60岁啦

有時間的話

到這個“老字號”公園玩耍吧!

特別

由於條件所限,可能出現未署名的原創圖片或文字,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權利人聯繫授權及稿酬事宜。熱忱歡迎權利人與編輯部聯繫署名授權、稿酬等事項。聯繫郵箱:654870764@qq.com微信號:shanghailvyouj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