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許宗合、劉孟博、張懷義/文

大悲寺又稱“冢兒寺”,位於汝州市區東十五里許,紙坊鎮中山寨村,省級文保單位“中山寨遺址”核心區域。大悲寺所在地為汝河北岸一天然土崗(高出周邊約3米),由於四周地勢低窪,俗稱“西大窪”,加之當地地下水位很高,所以此地為周邊少有的宜居之地。中山寨之名由來不足百年,然而其歷史底蘊深厚,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水井的發現,亦可印證其古老。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大悲”一詞為佛教術語,救人苦難之心,謂之“悲”,佛菩薩悲心廣大,故稱“大悲”,並常與“大慈”連用。《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無量心中已分別。今當更略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大般涅盤經》卷十一:“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 唐·楊炯《盂蘭盆賦》:“上妙之座,取於燈王之國;大悲之飯,出於香積之天。”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卷九載:“大悲寺,在在一里,相傳明季里人為避兵而建,周圍環以土寨,內新置魁星樓一座,俗呼“冢兒寺”,城東十五里”。 另外《直隸汝州全志》卷九麻城部分,對大悲寺亦有提及,“相傳宋時有麻王兄弟者,結黨……朝廷命狄青率師討之,師次大悲寺,去麻城八九里……”。地方史志的記載,雖未提及大悲寺的建造時間,足可證明大悲寺歷史之悠久,至少說明早在宋代大悲寺就已存在。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那麼究竟大悲寺創建於何代,寺中現存清雍正十二年的《重修大悲寺送子觀音閣碑記》或可揭曉,碑文載記:“粵稽大悲寺創修之時,荒渺無傳,詳搜遺蹟,僅有聖國正德殘碑,載記李唐元和……”。通過查證,“元和”為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從公元806年始,至公元820年終,共使用了15年。史書記唐憲宗是一位奮發有為的皇帝,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盛況。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此外唐憲宗也是唐代帝王中崇佛較突出的一位,他一即位,就詔令天下有道高僧奔赴長安,闡揚佛法。第二年,唐憲宗對僧尼管理機構進行改革,此後宦官與高僧一起管理佛教,進一步加強和密切了朝廷與佛門的關係。元和十三年(818年),功德使上奏朝廷,在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內,有佛祖釋迦牟尼指骨一節,定期啟塔則歲豐人安,佛祖福佑。唐憲宗因此下詔於第二年派出專使,前往法門寺迎接佛骨,將佛骨迎入宮內供養三天,然後交京城各寺院輪流供奉。唐憲宗的這一舉動震動了京師,受此影響,全國掀起了一股崇佛狂潮,大悲寺建於此時,也在情理之中。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民國時期社會動亂,大悲寺舊有的寨牆早已破敗不堪,寺中僧人及地方士紳便決定用“以工代購”的方法對舊的寨牆進行修葺,即參與修寨,便可在寨內得到相應的宅基地。時有焦姓(清末從焦村鎮焦村遷來)及高姓(解放後遷居長阜街)等居民參與,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前後完工,工迄之日,議定寨名,地方士紳受各地“國父崇拜”的影響,定寨名為“中山寨”沿用至今。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大悲寺歷史規模不詳,至民國時期仍具有一定規模,寺址位於寨內西北角,佔地面積約五畝,為全寨的四分之一。寨外為僧人田產,由於地勢低窪容易積水,周邊挖有排水渠,至今當地仍稱之為“和尚溝”。據村中老人回憶,大悲寺為國民黨十三軍所焚燬,寺內原有大殿三間、觀音閣三間、鐘樓一座、水井一眼、石碾一盤,其它情況現已無人知曉。大悲寺被毀後,寺中僧人散去,部分移居風穴寺,解放後,寺中大鐘被運往縣城,此後下落不明。

汝州訪古        中山寨大悲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