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農村往事|牽公豬 相信很多人沒見過

王向陽

農村往事|牽公豬 相信很多人沒見過

牽公豬

小時候,有個同學的爹孃牽公豬,男的叫公豬爺爺,女的叫公豬奶奶。每次說起,大家總不忘給他貼上一張羞辱的標籤——牽公豬的兒子。

當時,農家多以養小豬為副業。母豬到了發情期,主人就去叫牽公豬的。牽公豬的手持竹鞭,即刻趕著公豬“吭哧吭哧”上路。遇上三岔路口,牽公豬的用竹枝輕輕拍打豬頭的一側,公豬便知要朝哪個方向走。

趕到主人家後,公豬的前肢搭上母豬的後背,開始交配。有時候兩頭豬把握不好,需要牽公豬的從旁協助。那種體型龐大的公豬容易把母豬壓趴,公豬戶特意做了一個木架子,讓公豬扒在上面;有的人家用土辦法,把兩根木棍交叉成“×”形,托住公豬的腹部;有的人家在母豬底下墊一點稻草,不要壓壞。當時,我們這些調皮搗蛋的小孩只有一點朦朦朧朧的性意識,好奇地圍在一旁觀看,嘻嘻哈哈,笑個不停,還不時做幾個鬼臉,吐一吐舌頭。

同學金建國的外婆就是一個公豬奶奶。有一天傍晚,鄰村一個養母豬的人家上門來叫公豬,因為外婆抽不開身,就讓小舅舅趕著公豬過去,他跟在後面。那一天,公豬扒在母豬的背上,有些忘情,久久不肯下來。完事以後,主人拿出豬食,慰勞公豬,吃完才走。等小舅舅趕著公豬回家以後,外婆趕緊喂些酒渣與雞蛋,給它補身子。

山裡有個公豬爺爺是盲人,人稱“年瞎子”。每次出門,他一隻手搭在小女兒的肩膀上,另一隻手拿著一根竹棒,牽著一根繩,繩的另一頭綁在公豬的肚皮上,嘴裡喊著“丘丘丘”,趕著公豬上門。

牽公豬的都有豐富經驗,太早太遲交配都不行。一般老母豬發情兩天、新母豬發情三天以後,不肯進食,在母豬的背上用力按一下,不會逃走,就可交配了。有一次,有一戶人家叫“年瞎子”牽公豬來交配。“年瞎子”的老婆一看母豬,要等到第二天午後。大熱天白走了十幾里路,“年瞎子”發火了,罵罵咧咧:“人倒不要緊,罪過公豬曬得皮都發燙,走了這趟,該吃多少精飼料。”想想也是,公豬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交配以後,母豬成功受孕,主人家付兩塊錢,約合農民三個工的價值。不過,餵養公豬的成本也不小,每天要給它餵雞蛋。在當時一窮二白的農村,人們連飯都吃不飽,而公豬居然能吃雞蛋。也有交配失敗的,需要重新來過,主人家多少付一點錢,作為利市。

牽公豬這一行與抬轎、理髮一樣,名聲不太好聽。山裡有個婦女叫毛囡,老公死得早,獨自拖兒帶女,生活艱難,只好去牽公豬。有一次,她趁牽公豬之便,帶了點菜給在中學裡讀書的小兒子。小兒子接過娘帶來的菜,很不高興,也不理睬,因為同學們知道他媽媽是個公豬奶奶。毛囡想想自己一個人把幾個孩子拉扯大,牽公豬是迫不得已,連兒子都不體諒,格外傷心,“嗚嗚嗚”一路哭著回家。

也有牽公豬的覺得自己靠勞動吃飯,你情我願,不偷不搶,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還編了一首順口溜:“劉備東吳去成親,趙雲保駕慢步行。得了銀錢和美人,歡歡喜喜回家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