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莆田記憶|涵江沁後版的“東方二十五坎”

梧塘鎮沁後村,有二個小學。一個是曾經的沁後小學,一個是南陽小學。

莆田記憶|涵江沁後版的“東方二十五坎”


1

南陽小學創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它的創立與一個華僑有關。這個華僑就是在沁後村享有美譽的鄧老梁三四。

關於老梁三四的出生和死亡的日期,由於保存的一些資料遺失,現在己經不可考了。他的生平事蹟,也只是口傳遺留的零星片斷。老梁三四的子孫後代,親切地懷念他,稱他“伯祥公”。

鄧老梁三四,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少年時代日子過得十分寒心。老梁三四每天的光景,就是糞籃豬屎夾,在村裡撿豬屎過日子。老梁三四還常常受族人和鄉親的岐視,使他在年幼時就有一種強烈的出人頭地的念想,曾經在鄉間十分剛烈的發聲:“將來如有成就,我一定要起大厝。”

有一次,老梁三四遭人誣陷,說他偷走人家的一條仿綢的褲。族人準備把他捆綁,進行“天子吊”。老梁三四聽聞風聲,趕快逃跑,落腳在福清一家理髮店。老梁三四向主人家表示,只要有飯吃,可以在他家做學徒,幹雜活。主人很同情他的境遇,就收留他在店裡。老梁三四果然手腳勤快,頭腦靈活,幹活周到,深得主人的信任和喜愛。

這家主人去南洋謀生,攜老梁三四一同出洋,來到印度尼西亞。老梁三四時來運轉,交上了好運。在主人的幫助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拼,老梁三四積累了鉅額財富。

鄧老梁三四發跡後的第一個宏願,就是回家起大厝,實現他的諾言。他買了地,蓋了一座七間的大厝。大厝的廳額枋板上刻“溫良恭儉讓”五個字,字幅約0.4米。

16年後,老梁三四再次回鄉。據老梁三四的後代鄧國富介紹,他曾經聽他的曾祖母說,老梁三四把銀元(王番)從印尼打包水運到三江口,又從三江口僱民船運至梧塘西莊的溪口坡,再叫人肩挑回家。銀元是用大的鹹草袋裝,不知是出於什麼考慮。地上攤著圓竹匾,銀元倒在竹匾裡,清點後放在盛糧食的檀裡。

老梁三四的印尼老婆去世時,用印尼的一種珍貴的木材做成棺材。這種木頭,家人無法說出名字,但有一個特點是很重,放在水裡會沉下去。棺材用四塊這種厚木板做成。棺材由印尼水運至三江口,又由三江口用民船運到梧塘西莊的溪口坡。家裡派出32人去溪坡扛回來。當時用的兩根槓子,也是這種木頭做的。32人分兩批輪流扛,一撥16人。

1971年12月,外渡引水渠開挖,墓地移動。骸骨取出後另行埋葬,那四棺材板也搬下山,放在龍虎樓外面。其中二塊被人盜走,另外二塊至今還在那裡。

這一次,老梁三四蓋了下間尾,即護厝,又建了宏偉瑰麗的龍虎樓。門坦內橫額刻著“智仁、聖義、中和。”

整座大厝佔地551平方米,外界簡稱它為龍虎樓。目前涵江區文管辦擬把它報批文物保護單位。

老梁三四是沁後村第一個出走南洋的人。隨後不斷有跟隨老梁三四走南洋。走南洋的華僑中,互相介紹,互相牽邀,掀起了一個出國潮,形成了為數不菲的華僑群體。

華僑人數漸多,事務繁雜,需要一個議事的地方。

不久,老梁三四又帶頭倡議建會館兼祠堂。這個倡議很快得到華僑的響應,於是集了一筆的資金,老梁三四本人也捐了不少錢。

老梁三四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慷慨豪爽,樂善好施。萩蘆溪大橋修建時,老梁三四捐了錢;本陂橋和沁尾橋的修建,老梁三四也捐了錢。老梁三四還從溪口坡鋪了一條石板路到沁後村。鄉里窮苦的人家,生活困難,老梁三四也慷慨解囊,扶危濟困。有人下南洋,路費缺乏,老梁三四也樂於助人。

大約在1925年左右,會館開工。華僑鄧慶梅先生的外祖父鄧壽十八等人主持施工,不久竣工。後部作祠堂,前部作會館。

經過測量,整座樓房寬31米,長16米,樓高約9米。樓房按莆田傳統的五間廂建築,“綠豆青”“石步”砌“企菱”基礎,打土牆,土木結構。樓上沒有傳統意義的後房。

莆田記憶|涵江沁後版的“東方二十五坎”


它的主要特色在外部,這種外部包裝在西天尾、梧塘、萩蘆一帶算是少有的,獨特的。

樓房一層正面,設有走廊,寬3米。走廊的外邊緣是5個裝飾性的紅磚拱門。拱門寬2.4米,高3米。拱圈上磚角露出,磚角上又拱上一道磚。走廊內緣是5個小紅磚拱門,走廊兩端各設1個拱門。

樓房二層正面,也設有走廊,寬3米。走廊外邊緣是5個裝飾性的紅磚拱孔,寬2.4米,高2.6米,拱孔上配有綠色欄杆。走廊兩端也各有一個拱門,寬2.1米,高2.6米。走廊的內緣是4個普通的木門,大廳的門是拉扇門。當中的拱孔上方,樹養一塊石碑,上刻“鄧氏宗祠”,是2014年整修時裝上去的。

樓房四面,全部是紅磚包裹,給人一種紅樓的感覺。左右的牆上,設有窗戶。一層的左右兩邊是灰色的石窗,窗上嵌一道裝飾性的弧圈。樓上兩邊的窗戶,是木結構,窗的上方做成三角形。

厚重敦實的紅磚外牆,整齊美觀的西式拱門,悠長通航的走廊。它是沁後版的“東方二十五坎”。

1925年左右,會館改設小學,學制4年,是初小。學校的名稱,不斷變化,限於資料,不一一公佈於眾。但南陽小學的校名稱則用了較長的時間。

2

沁後村的另一個華僑鄧慶梅,也是一個熱心公益,熱心教育的人。上世紀80年代,鄧慶梅為南陽小學傾注了不少心血。鄧慶梅捐資依次建了二層樓教育8間;鄧慶梅獨資建一座兩層樓四間教室,還有其他配套工程。

1996年9月,南陽小學和過山的沁後小學搬到新址,兩個小學同時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分別成了退休的文物。

莆田記憶|涵江沁後版的“東方二十五坎”


南陽小學,以它誕生之日起,培養了不少學生,從南陽小學走出的高職稱高學歷的人物有:福建省立醫院主任醫師、內科主任、心電生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鄧玉蓮。鄧玉蓮曾多次獲得國內、省衛生科技獎,在國外發表論文60篇,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有南京市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所長鄧龍華。有江蘇省南通造船廠廠長、高級工程師、惠州市惠陽大亞灣開發總公司董事、總經理鄧瑞湖。有海軍大校鄧捷坤;有武警上校鄧捷平。有畫家鄧伯元;有書畫家鄧希強;有留學英國的博士鄧奇希。

南陽小學賦閒了。

鄧氏,在沁後村是個大姓,總人口約2000人。鄧姓族中,出了不少英才。許多有識之士,自覺地意識到修族譜和宗祠的必要。

2013年10月,經過許多人的贊同,沁後村鄧氏族譜編委會成立。鄧瑞湖任主編,有二十八個老同志擔任委員。

鄧瑞湖,1937年9月出生,大邊海運學院畢業,1970年任廠技術科副科長,1977年,鄧瑞湖評為工業學大慶上海代表,1981年代表交通部,以副組長身份參加歐洲十國為期半年的考察。

1985年任江蘇省南通造船廠廠長,是一個正處級的高級工程師。1992年聘為惠州市惠陽大亞灣開發總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鄧瑞湖為我國造船事業作出許多貢獻。

退休在家的鄧瑞湖,豪爽任俠,在眾多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決心要修整宗祠,決心要修編《鄧氏族譜》。鄧瑞湖不顧年邁己高,自費和編委們上永春,去坪盤,多方尋根溝通,又10多次自費去南洋瞭解情況。

編委會全體成員,同心協力,不計報酬,做了許多求索、蒐集、徵詢、校勘工作。遠在南京的鄧氏宗親,中秋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原所長鄧龍華,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與此同時,南陽小學舊址,經過大修,於2014年10月舉行鄧氏宗祠重修揭牌儀式。

在鄉親們的支持下,在編委們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了一番艱苦的運作,《鄧氏族譜》第1版於2015年10月完成,並舉行發放儀式。

2016年,一個氣勢恢宏的大門屹立在鄧氏宗祠的前方。灰色的石柱上,鐫刻著書畫家鄧希強的手跡:“東漢家聲大,南陽世澤長。”

沁後村又利用空閒的教室,佈置了圖書室、健身室、音樂室、棋牌室。

莆田記憶|涵江沁後版的“東方二十五坎”


農曆2016年12月25日,鄧氏宗祠舉行晉祖慶典儀式。男女老少,喜氣洋洋,歡聚一堂,為鄧氏共同的夢想幹杯。

沁後版的“東方二十五坎”,承載著僑胞、鄉親們厚重綿遠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