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18年來新臺州人增加200多萬 看臺州人口變遷史

2018-09-19 10:36 | 台州晚報

有經濟學家指出,人口流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共生現象。

以2010年為界,台州人口從淨流出到淨流入,2016年外來人口將近300萬,達到高峰,最近兩年,開始有所下降。

18年来新台州人增加200多万 看台州人口变迁史

不管外來人口湧入,還是人口城鎮化,台州人口的流動,總伴隨台州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口遷移和變化,也伴隨著台州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這些新臺州人在臺州這片熱土上創業淘金,為台州的城市建設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時他們又反哺自己的家鄉,促進了區域、城鄉間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婚育觀念等交流,也促進生產知識技術的進步。

人口流動,人口結構的變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台州全面奔小康路上的福音!

紮根台州的“海歸”和“國千”

來自上海的朱天民,除了被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頭銜還有不少: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台州首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18年来新台州人增加200多万 看台州人口变迁史

“我不但為海正這平臺竭誠服務,還樂意為台州人才培養牽線搭橋。”朱天民很忙,見到他時,他剛參加完“台州2018醫藥化工國際高峰論壇”,還帶來了好消息——在他的引薦下,美國普渡大學與台州學院達成醫藥博士後培養合作項目。

“我是上海人,結了台州緣,我天生註定紮根這片熱土。”談到台州人口的變化,人才的流動,朱天民臉上洋溢著自信和自豪,也不失幽默風趣。“我在臺州快10年了,希望紮根台州的‘海歸’和‘國千’越來越多。”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拉開序幕,18歲的朱天民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90年,朱天民遠涉重洋赴美國攻讀博士。之後,進入美國惠氏公司從事新藥研發,工作成績卓絕斐然。

18年来新台州人增加200多万 看台州人口变迁史

“一個越洋電話,從此改變了我人生軌跡。”2009年年底的一天,海正總裁白驊來電與他“閒聊”兩個小時後,朱天民決定放棄美國如日中天的事業,毅然加盟海正。

在訪談的個把小時中,朱天民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新藥研製的故事,以及其中的艱辛和付出。他介紹,在國外,研製一款新藥,得花費10年左右時間和十幾億美金,並且成功率僅10%左右。

而他帶領的海正研發團隊,一款有關心血管病的新藥,從2011年開始申報,截止到本月初,已經通過了三期臨床試驗,預計明年能成功面市。“一個大型藥企的生命力,不僅在於你能生產多少仿製藥,關鍵在於能研製出創新藥,這就是海正的理念,也是吸引我與台州,與海正長相廝守的動力。”

談到未來,朱天民更是躊躇滿志。他認為,人口、人才流動的魅力,不但給某個企業帶來一項新技術和一個新項目,“多米諾”效應,會搞活一座城,輝煌一座城。

18年来新台州人增加200多万 看台州人口变迁史

據瞭解,海正的研發團隊從起初的數十人,發展到目前的1200人,其中10人為“國千”,20人是“省千”。“過去,為了解決一個技術難題,得等到週末,請外地的工程師過來指導一下。現在,許多大型的現代企業,博士生就已經扎堆了。”

為了印證海正的人口流動效應,特別是高素質人才對企業轉型升級的“原動力”,訪談結束後,朱天民特意帶記者到海正人事部查找原始資料。

有兩組數據值得對比:

截止到今年8月,海正椒江廠區的職工近4000人,外來人員2100多,本地的為1700多。其中博士60人,碩士283人,本科1098人,大專813人。而2008年的時候,在相當的職工總數中,僅有博士4人,碩士9人,本科35人,大專27人。

“他們背井離鄉,圖的是什麼,就是能找到創業、創新的家園。”朱天民最後說,包括台州市“人才三十條”在內,各地紛紛出臺的人才新政,條條有乾貨,款款含深情,他願意繼續為台州的人才引進牽線搭橋,親自“站臺”,相信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外來高端人才,來臺州實現他們的創業夢想。

18年来新台州人增加200多万 看台州人口变迁史

編年史

1978年

台州戶籍總戶數105.7萬戶,戶籍總人口數452.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6.73萬人,非農業人口僅為25.98萬人。

1990年

台州戶籍總戶數149.29萬戶,戶籍總人口數515.4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8.42萬人,非農業人口47.07萬人。

2000年

全國開展第五次人口普查,台州戶籍總戶數179.56萬戶,戶籍總人口數546.62萬人,外來人口83.05萬人,比重為20.7%。

2010年

全國開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台州戶籍總戶數192.68萬戶,戶籍總人口數583.14萬人,外來人口105.30萬人,比重31.6%,表明台州的人口流動方向從淨流出開始轉為淨流入。

2016年

台州戶籍總戶數191.57萬戶,戶籍總人口數600.17萬人,外來人口將近300萬人。

記者手記

小時候,我所在的小山村,一旦來了個外鄉人,就像是一條新聞,因為大都是婚嫁過來的。漸漸地,就不那麼稀奇了,甚至是老外的面孔。

改革開放四十年,台州人口結構、人口流動的變化非常大。

2000年,自我開始從事媒體行業,幾乎天天與新臺州人打交道,採寫了很多篇有關他們的新聞報道,包括他們的辛勞和奉獻,他們的困難和訴求,以及他們的欠缺和不足。

有業內人士告訴我,一座城市的外來人員可分為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流動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來臺州的,我們統統稱之為“新臺州人”。

在此,應感謝像朱天民這樣的技術型新臺州人。因為有了你們,無論是從“台州製造”到“台州智造”,還是從股份制民營企業到上市現代企業,台州經濟發展總以實力說話。

也謝謝分佈在廣大商業領域的新臺州人。你們除了帶來商業信息的“及時雨”,將類似智能馬桶這樣的台州製造輸向全國和世界,台州的小康社會和GDP指標離不開你們的積累,台州這座濱海城市的知名度跟隨你們的物流和電商走向世界。

更要感謝大量的外來務工者。諸如建築行業的泥水工,台州一座座高樓大廈,一個個美麗小區,怎離得開你們的肩膀和汗水?再如每天早晨,清掃在每一個角落的“美容師”,台州城市的美好怎離得開你們?

(原標題:《18年來,新臺州人增加了200多萬,婚姻嫁娶佔3.1%》,編輯楊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