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永春這些愚昧的世俗,你們那裡是不是還在沿襲……

愚昧的世俗

傳統的習慣就叫世俗。世俗也有辯證法。好的傳統是一種美德,不良的世俗卻是釀成悲劇的根源。

一點紙角

故事發生在永春山村。住在同一個村子裡的男青年劉才和女青年李綠戀愛了。到了婚齡,一對青年都向各自的父母表明心跡,要父母為他們做主操辦婚事。

於是延續本地的風俗,一整套儀式有序地進行了。先是由男方帶著禮品到女方家,向女方的父母提親(求親),徵得女方家的同意即正式定婚。定婚儀式簡單而莊重,男女雙方在父母面前交換定情物(如戒子等),訂婚手續即告完成。這個“定婚”是民約,意味著:男青年找到了對象,不能再有他愛;女青年花開有主,他人勿再來求。至此,在媒人或介紹人的參與下,講了條件,比如聘金要多少,糖果、餅類(用以分發給親朋及鄰里,讓人知道),女方需要的糖餅費用全由男方支付。此外,還有豬肉多少,添置衣服的錢及女方要存儲的私房錢等一一議定。

永春這些愚昧的世俗,你們那裡是不是還在沿襲……

擇日結婚前,由男方家向女方家“送日頭”。即聘禮應有的盤擔。“送日頭”(即用紅紙寫明結婚的日子)帶有吉祥好運的意思。送給女方的錢要用紅紙包好,這樣送說是財氣重。

那天,劉家“送日頭”隊伍出發了。他們挑著裝有豬肉、糖餅的紅布袋一擔擔進了李家。萬萬沒有想到,當這出戏進入高潮時,發生了波折。李媽看到聘禮,滿心歡喜,可是,當她從盤擔裡取出紅包時愣了一下。她發現紅包上面有一小塊白色(原來這是紅包的紅紙向上翻了一小角,因為紅紙的另一面是白色)。

永春這些愚昧的世俗,你們那裡是不是還在沿襲……

這本來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根本不必把它當成一回事,因為紅包放在盤擔裡,在裝放或挑運的過程中,紙角翻折也是難免的事,你只要打開紅紙拿了錢不就完事了。可是這個多心眼的李媽媽“聰明”過人,她馬上聯想到“白色是不吉利的徵兆”。她想不通,既然是親家,對方為什麼故意這樣做,看來是別有用心了。她沉下臉,拒收禮包,全部退回。一個“退”字,把問題鬧大了。劉家先是把上翻的紙角抹平,惟恐有類似情況,就把所有的紅包的紙用膠水粘牢後,禮隊又出發了。可是任你求情賠不是,李媽媽都不心軟,而且說:“我的女兒不怕嫁不出去!”

禮隊回了家也回了李家的話,劉家也火了:“難道沒有你這‘掃帚星’,我就娶不到媳婦?”

婚事辦不成了。這對青年人已經辦了結婚登記手續。父母的隔閡並沒有阻撓他們來往,愛情的結晶即將孕育出新的生命。眼看生米煮成熟飯,雙方父母在當地老人協會的勸說下,才正式為這對青年舉行婚禮。

新生的孩子3歲了,兩親家的心裡還蒙上一層陰影。

一塊白粿

閩南某地的一個山村。

鄭家要娶媳婦,幾個健壯的男女在趕製大白粿(當地風俗,婚嫁時,男方要送給女方100塊用冬米制作的大白粿)。白粿制好了,就裝上大盤,然後裝進布袋,專人挑到女方家。

永春這些愚昧的世俗,你們那裡是不是還在沿襲……

這次,男方裝盤的人惟恐數不準確,會少一塊白粿,就順手拿起一塊白粿放進盤擔。他心安理得地認為就是多一塊也無所謂,一塊白棵算不了什麼,寧可多一塊,不能少一塊。

豈料,盤擔到了女方家,接手的人也很細心,將白粿一塊一塊數過。數完了,多一塊。以為是數錯了,重新數一遍,沒錯,101塊。

“為什麼多給一塊,是什麼意思?”

他這麼一句,在場的人聽了,就七嘴八舌各抒己見:

“我知道,是想試咱手腳,看咱說什麼。’

“是‘騙相’(當地方言,諷刺的意思)咱貪吃,多一塊白粿也好。”

……

整個房子沸騰了。有人說:“退回去!”

苦了這個送自棵的人,沿著羊腸小道,又將沉重的白粿往回挑。

男方家在指責那個裝白粿的人。有的說他笨,連100都不會數;有的說他大意不數好。

拿掉一塊白棵,再送到女方家,本來女方不收。後來,經過男方家賠不是和村幹部的調理,才算平息這場風波。

一句話

這天早上,林莊姑娘和她的母親打扮得整整齊齊,坐了5公里路的中巴車,來到鎮中街道,在介紹人的帶領下,進了一家理髮店。

這家理髮店是街道改造後才建成的五層樓房,裝修得很好。店主人張師傅和他的兒子小張師傅都是手腳勤快,手藝精巧的理髮師,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張師傅見三個人進店,喜出望外,把生意交給兒子,自己熱情地接待客人。他帶客人直上五層樓,一層一層看,介紹人在旁邊幫著腔,深怕林家母女沒看清楚。

張師傅到飯館叫了幾樣可口的菜,小張師傅也來了,他們邊吃邊談,吃得津津有味就像是一家人似的。

看得出,林家母女對張師傅的家庭沒有什麼意見,看到小張師傅那樣帥,母女倆都喜歡。

有客人進店,小張失陪了。

張師傅見林莊姑娘的母親,不時用手巾擦汗,他想這大熱天一定很難受。可能是出於職業的本能和熱情,惟恐招待不周,馬上起身,打了一面盆冷水,放上一條新毛巾。他把水端到林母面前,誠意地對她說:“這天太熱了,去擦一下身吧!”說著,把水端進洗手間。

誰知這一句話使得林家母的臉,一下子鳥雲密佈,馬上和女兒交頭接耳起來。

等到張師傅從洗手間出來,林家母女卻已打道回府了。

過了兒天,介紹人來了,一進門就對張師傅說:“你怎麼把人家得罪了?”說得張師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你還矇在鼓裡,那天你為什麼叫人家洗下身呀!”介紹人見張師傅沒反應,這才點破。

“我見她熱得難受,才叫她擦一下身,比較涼快。”張師傅想起來以後,解釋說。

“壞就壞在這裡。”介紹人說:“你知道她怎麼說嗎?她說,成什麼男子漢,頭一天就嫌我髒,拿水叫我洗下身,要是以後女兒嫁過去,三天兩頭嫌這嫌那,日子怎麼過?”

張師傅哭笑不得,當然,兒子的婚事吹了。

一碗點心

永春某地。長期以來流傳著一種禮俗,誰家操辦紅白大事,當事人家對前來賀喜或弔喪的人,要先敬吃點心。點心分等級,凡是親戚或者至親的朋友,要以大禮相待,點心要用香菇蛋(即用瘦肉、香菇和雞蛋煮的點心)相待;其餘一般客人通通吃點心粥(即用糯米、花生等為佐料煮的稀飯)。

永春這些愚昧的世俗,你們那裡是不是還在沿襲……

有一姓方的人家死了個人,死者是中年婦女。當地有句俗語:“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來”就是說,男人死了,下葬就得了,女人死了,一定要等孃家人來了才能入棺下葬。方家死的是女人,趕快報知她孃家知道。這一天,孃家來的是死者的弟媳,因為沒有經常來往,接待的人多不相識,因此,在請吃點心時失了大禮,本來應該請吃香菇蛋,卻請她吃了點心粥。她好像受到莫大的委屈和羞辱,怒氣衝衝地丟下一句話:“沒把話說清楚,人不能下葬!”就回去了。

這下可亂套了。大熱天,人死了不能久放,況且人來人往,多呆一天就得多花好多錢。方家人急了,請有聲望的人前去說情,孃家人全站出“評理”。這方多多道歉,再三賠禮都沒用。折騰了一天,天晚了,方家人只好回來。

第二天早上,方家出動了更多的人,(包括死者的兒子)到死者孃家哀求,“孝男”親自下跪求情,才允許出葬。

一碗點心算什麼,何必為這碗點心鬧得人人筋疲力盡。為了避免類似的惡果,近年來,有人作了改革,點心不分等級,一律用花生湯或其他點心。

以上例子枚不勝舉。有的人為了面子,為了一點小事或一句話,就小題大做,把事態擴大,顯得自己高人一等。這是聰明人的象徵呢?還是愚昧人的表現?

但願世俗的悲哀不要重演。

小夥伴們

你們那裡是不是還有這種習俗呢?

消息來源丨永春網

作者丨陳谷先

原載《泉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