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耶魯學子親述美國名校的錄取經驗

來源:美國格為教育(ID:Grokwise)

耶鲁学子亲述美国名校的录取经验
耶鲁学子亲述美国名校的录取经验

為什麼要申請美國名校?

耶鲁学子亲述美国名校的录取经验

與很多中國學生不一樣,我在十年級以前並沒有仔細想過要上哪一個大學。記得那時我們家也並不特別注重"名牌",父母的意見甚至是,如果爭取不到資助,就上美國新澤西州學費便宜、教學質量也不錯的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說到底,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成不成材,主要是看自己是否努力。但後來這種想法一定改變。

許多過來人對我們說,儘管在課堂內,名牌大學的教育質量不一定比一般的"非名牌"大學好多少,但

在課堂外,名校學生和教授的素質卻能比一般大學高出一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前華人校長田長霖博士曾說,未來的大學必須非常關心學生的生活 ,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往往比課堂上學到的多。這番話也指出不能光看課堂上如何。

大學本科四年是人生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你交下什麼朋友、建立什麼社會關係、認識什麼教授、被哪種人影響、被哪種學習環境薰陶、遇到什麼樣的機會,這都與你去哪所大學至關重要。這此,尤其是"機會",也許就是名牌大學能給你提供的最重要的資源。同樣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在糾結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國際學校的緣由也在於此!

另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社會各界——基金會的項目審核小組成員——那些可能決定你的未來命運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對名牌大學有一種固定的印象。

"名牌大學"被社會各界推崇,這已是既成事實。它們的一舉一動會比”非名牌大學”產生的社會影響要廣泛,它們在人的心目中確實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成為”優秀”與”傑出”的代名詞。不管你是否贊同這種印象,它們的確是許多人做出選擇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從這一點看來,那些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們急切地想要子女們進"名牌大學",也是不無道理更無可非議的。

我的申請之路

耶鲁学子亲述美国名校的录取经验

規劃要早:對目標與行動心中有數

升入十一年級,我開始為申請大學作準備時,就更多地注意美國的名校了。其實,我這時開始還算晚了一些。所有的高中升學顧問都會告訴你,為上大學作準備應該從一進高中就開始,越早開始越好。

最好是在上高中前就有大概的目標,高中上什麼課程,參加什麼課外活動,競選什麼學生社團的職位,暑假幹什麼,等等,都要圍繞這一目標來安排。因為在報考大學時,審核人員不光要看你在高中的成績、榮譽和課外活動記錄,也要看你在高中是否有計劃、有目標地受教育,你的課程是否承上啟下,課外活動參加得是否有連貫性、邏輯性。最主要的,也就是看你在這四年中是否有進步。

常常有學生九、十年級時還一團漿糊,沒有把心思放在學業和功課上,等到十一年級突然開竅,意識到進大學對於一生的重要性,可到這時也晚了。頭兩年的成績擺在那裡,教師和同學對自己也有成員,到這時才想改變局面已很難了。我有個朋友的情況就是這樣,非常可惜:儘管他十一、十二年級的成績不錯,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被他最想去的康乃爾大學錄取。

不同於亞洲國家的大學系統,美國的大學均獨立招生。美國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們,在幾千個報名的學生中決定錄取誰的時候,要衡量許多不同的因素——在高中的學習成績(GPA)、全國統考成績(標化成績)、一技之長、領導才能、義工記錄以及你在填申請表格時所寫的幾篇作文、教師寫的推存信,等等。

越是好的大學,越強調它們在錄取學生時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而是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個人來評判。

幸運的是,我在高中頭兩年的成績還不錯,門門都是A ,年級排名在前十名之內,與老師的關係也很不錯。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進高中就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刊物編輯工作。我業餘酷愛寫詩,在高中第二年當上了校刊的詩歌編輯,看來也很有可能在第四年當上主編,並多次在校內校外發表自己的作品。

我對自己進行客觀的估計後,覺得照當時的成績和全美預考(PSAT)分數,即使進不了"三強"——普林斯頓、耶魯和哈佛,進錄取率較高、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的康乃爾大學或西北大學還是可以的吧?

GPA越來越重要,不可小視

GPA和班級排名儘管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各個學校還是一致同意,最重要還是高中時的成績。

大學招生人員要考察的申請者在高中時的成績,主要從三個層面審核:在學校成績單上的成績(用ABCDF字母來表示,連同加減號,可以分出十來個等級)、平均成績(Grade Point Average,簡稱GPA)和年級排名。

這些數據對於學校的意義都不一樣:字母成績表明在某門課程的水平,成績平均分數是高中四年總成績的總體表現,而班級排名是與其它班上的同學相比你在班級中的位置。選修課程難度級別不一。

除了這些數據以外,大學還要看你所選課程的難度。

每個學生所選課程的難度是不一樣的,"含金量"也就有高下之分。像我們高中,課程分為有三種— "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榮譽班"(honor class,有的地方叫gifted class),各班進度不一樣,類似國內的慢班、快班。從"普通班"上到"加速班",或是從”加速班”上到”榮譽班”不僅需要在原來班上成績優秀和班上老師推存,還需要獲得系主任的同意,不那麼省事。

另外,已經在”榮譽班”的學生們也別以為就可以高枕無憂高了——每學年結束都要審核一次,把在班上成績落到末尾、學得吃力的學生們降到下一級去。自然,大學招生人員會對那些有資格上較難課程,在榮譽班和加速班的學生們給予青睞。

除了榮譽班之外,我們高中還開設”AP課程”。”AP”是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的簡稱,是某些有條件的高中所開設的相當於大學程度的課,每年五月份以後,上完AP課程的學生們可以參加美國全國性的AP科目考試。

如果在此項考試中得了五分或者四分,不但可拿大學的學分(美國大部分四年制的大學承認AP學分),也顯出學生本人有能力成功完成大學的某些課程。這在申請大學時顯然是一大優勢。(如何快速、高效的準備多門AP考試?)

我的高中GPA系統是四點一制,也就是說,A+是4.1,A是4.0,而A-是3.9,B+ 是3.1,以此類推。如果GPA在4.0左右,就相當不錯了。

我在高中四年的積累GPA一直保持在4.0上下。有個在夏校認識、後來與我一起考進耶魯的男生,GPA經過種種加分之後,竟是五點六五,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現在許多大學要求高中的升學顧問在學生報考大學的申請表人,把學分變換成四點零制,以便比較。

標化考試成績依舊要重視

由於高中並無統一教材和教綱,所學課程不同,大學難以掌握,於是通過標化考試來考核學生就有必要。這些標化考試:TOEFL、PSAT、SAT,SATII,ACT等等,與中國的高考,從時間安排、科目設置、難度、學生挑選自由度,都有很大不同。

隨著申請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於標化考試的成績門檻越來越多,申請TOP30大學託福基本需要110+的成績,SAT1475或者ACT31以上。

大數據表明:

70%以上的學生在高一決定出國讀大學,

80%以上的學生在高一下學期託福成績達到90+;

40%的學生在高二六月份的時候達到早申要求的標化分數;

90%的學生高二參加夏校和個性化規劃活動;

90%學生在申請時有明確的專業方向。

課外活動:發揮一技之長

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度十分發愁,因為我自覺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專長。

我身邊的許多同學從小練習樂器,現在鋼琴、提琴、或是大提琴琴藝精湛,獨奏獲獎捷報頻傳。他們中間有許多在數學和科學方面也有極天分,我爸爸有一段時間,隔幾天就給我拿回一張中文報刊上的報道,告訴我誰做的研究又獨佔鰲頭或者進入決賽,或者是誰榮膺青年學者獎等等。 而我,從小沒有學琴,在數學、科學方面雖然也門門得A ,也參加了學校的什麼數學隊化學隊外出比賽,但從未得過重要獎項。在學校社會活動的職位也並不多,什麼學生會呀、辯論組呀、校報年鑑呀我全沒參加,也沒有參加任何體育隊,與別的同學相形見絀。

不過,我也有我的特長。我從小酷愛寫作,一進高中就參加了文藝雜誌的編輯,在校報,校刊上屢屢發表散文,詩歌。我從十一年級開始,把我的詩歌習作向各種全國性的學生刊物投稿也積極地參加各種比賽。在十一年級上半年,我得到一筆獎學金,考進了藝術學校詩歌班,連續上了兩年詩歌寫作課,對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

另外,在十一年級,我覺得我們高中現有的校刊有很多缺陷,和朋友商量之後,決定自己成立一個雜誌,與學校的雜誌分庭抗禮。這自然鬧出了一些人事糾紛和矛盾,但好在經過一番解釋調和之後,事情並沒有越鬧越僵,新雜誌,老雜誌也都逐漸在學校裡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原來的校刊主要仍登學生們的文藝作品,而新辦的刊物《剪影》,則登一些文學批評、雜文和語氣調侃幽默的時事議論。我在新老雜誌都任了職,在新雜誌暫任主編,負責徵稿、組織編輯、聯繫廣告,每期雜誌出版前後總是忙得不可開交。

我所在的高中規模很大,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琳琅滿目,可是,也造成急功近利的風氣,有些同學以為課外活動參加得越多就對進大學越有利,學生組織的領導職位也是掛得越多越好,常常一個學生同時兼任好幾個俱樂部、組織的頭銜,結果時間不夠用,哪個也做不好,甚至僅有空名無力實幹。

其實,各大學的招生工作人員反覆強調,在高中時的課外活動不在多,而在精,要與你的真正愛好和專長相吻合,並且要以各方面的輔助材料——你的作文,輔導教師寫的推薦信,得過的榮譽獎狀——來證明你對這項活動的態度的確認真。

一味認為多就是好,而在哪個課外活動都沒有建樹成就,這在申請大學時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壞事,因為這反映該學生浮躁、盲目、計劃性差、缺乏誠意,只知道一窩蜂隨大流而喪失自已個性。領導職位也是同理,讀到你是某個組織的”主席”卻沒有實在的業績,閱讀你的申請表的大學工作人員會懷疑你是否真有能力,真有耐心領導好一個組織。

義工:全面鍛鍊品德和社會責任心

課外活動除了指在學校參加的學生俱樂部、協會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校外做義工(志願服務)。

美國大學十分欣賞不但學業好,而且富有社會責任心的學生。

社會責任心就是從學生所做的社會服務體現出來的。在我的高中,流傳一種說法,說是要想上好大學,“必須做滿三百個小時的義工”。

這種說法據查並無根據,大學裡根本沒有任何錄取學生必須做多少義工的規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做義工對於學生成長、對決定錄取與否絕對是有益無害。如果你本來成績就不錯,又在社區裡活動積極,這就顯出你不但在學業方面傑出,而且也樂意在業餘時間熱心幫助他人。

許多大學對學生的社區服務活動相當重視。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就十分明確地表示,他們要培養的不能只是關在象牙塔裡走不出來的書呆子,而是”面向現實的社會棟樑”。

做義工最常見的地方是在醫院裡。由於我在高中人人都想上好大學,做義工成了一種風尚,人人都去搞得當地醫院的義工人滿為患,候補表上都排了至少上百個人。許多學生(包括剛開始時的我)都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去找義工機會,並非真的想服務社區,因此自然喜歡那些輕鬆的、不用接觸病人的工作,像在辦公室裡打打字,接接電話,與朋友聊聊天,也就算做了”義工”。

其實,義工並不一定非要到醫院才做。我的很多同學也在我們的社區圖書館做義工,幫助整理圖書,寫卡片、上架等等。我本人也在我所居住的地方的公共圖書館裡,做了約五十個小時義工。

凡是在社區裡無償地做的對社區有益的事,都可以算是義工。在耶魯,我知道有的同學在高中時免費教小學生們畫畫、拉琴,有的為窮人蓋房子、有的如我的朋友卓世華在社區舉辦了一個相當受歡迎的”哲學講座”,請來名人講課,這些都是十分別出心裁的義工,大學都相當欣賞。建議華人家長和學生們不妨打開思路。

暑期活動:找到自己真正特長所在

我相信,我被耶魯錄取,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在十一年級過後的那個夏天參加了一個夏校。

上十一年級那年冬天,我收到一個小冊子和一封信,小冊子裡有對夏令營的詳細介紹——夏令營六個星期,有四處不同的地點可以任學生挑選,其中兩個在康乃爾大學,一個在巴爾的摩的聖約翰大學(St. John University),另一個在俄亥俄州的肯寧學院(Kenyon College),每處參加人數十八名,從每年七八百申請人中挑選出來。申請手續複雜,要寫三篇作文,題目自選,但要對社會或是哲學問題進行比較深刻的分析和闡述。

我讀了介紹,瞭解到夏令營的內容每年都有變換,而當年對我最有吸引力的是在肯寧學院的項目,名稱叫"現代主義的難題",由兩個肯寧學院的教授來帶領學生們閱讀對近代現代文化起到重大影響的文學家和思想家。

我寄去申請表以及所要求的作文之後約一個多月,接到一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打來電話,說我的作文被初審通過,與我約個時間去面談。面談是在普林斯頓大學古典文學系一間辦公室進行的,審核我的是那位普林斯頓的教授和一位專程從紐約福特基金會趕來的女士,面談的內容就是讓我對我寫的作文進行更深入的闡述。他們提的問題有的極為犀利,一看就知道對我的作文相當熟悉。

後來,與我夏令營其它同學談到各人面談的經歷,大家都打趣地說那時緊張得話都快說不出來,居然還能硬著頭皮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我從那間辦公室出來,人還算鎮靜,但手和腿都直髮抖。

算我又一次走運,居然被這個夏令營錄取了。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夏令營是我高中在思想上的轉折點。

六個星期裡,我就與另外十七個同學在名著中打滾。每天九點到十二點上課,下午自由活動,每天閱讀三到五個小時,有時一天讀一本學術專著。

直到現在,我在耶魯待一年之後,回想起那段時光,還覺得那時的日子好像都是鍍了金邊的。初次接解這麼多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聰明的人,他們關心的事每一樣都讓我著迷,每天讀的書,討論的問題,其深度都是我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每一次在飯桌上的談話,每一次深更半夜挑燈苦讀--加繆、波德萊爾、尼采、艾略特、維吉尼亞·沃爾夫、卡夫卡……每天我都面對著一扇扇打開了的窗戶和門。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打定主意要上耶魯大學。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是因為夏令營中有一位男生跳過了十二年級,提前被耶魯大學錄取,暑假過後就去耶魯報到。夏令營的同學們於是發誓,為了能在大學時還在一起,大家都要去耶魯,爭取一年之後在耶魯會面。而必然的因素,就我因為夏令營的緣故深深地喜愛上了這種人數少、學生之間關係親密的小研究課,而耶魯最著名的新生項目"指導學習"就是以這個形式授課,連內容都差不多。

六個星期後,與夏令營的朋友們揮淚告別,回到家裡,感到世界已經不一樣了:我原來的生活多麼狹窄,我原來的見識多麼可憐。

順便說一句,在我夏令營的十八名同學中,最後有六人去了耶魯,有兩人食言,去了哈佛,兩人去了斯沃斯摩爾學院,兩人去了布朗大學,一人去了哥倫比亞大學,一個人去了芝加哥大學,兩個人去了斯坦福大學,剩下兩人與我們失去了聯繫。幾乎人人都進了名校,這到底是因為夏令營聲譽高使各大學對它的學生特別青睞呢,還是因為它的學生素質本來說高?沒有人說得清楚。

找到適合你的學校: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到了十一年級下半年,考完了SAT, 就有很多大學的各種各樣印刷精美、圖文並茂的畫冊飛進高中應屆畢業生的信箱裡。從我十一年那的的二月份開始,直到我高中快畢業了為止,整整一年多,我家的信箱裡幾乎每天都有一兩封大學寫來的信或是寄來的大畫冊。

面對這麼多的選擇,我簡直有些不知所措。我的第一選擇當然是耶魯,但申請耶魯並無把握,如果進不去,怎麼辦?此外不定期得留點"安全學校"做後路、作底線。我到底該選那幾所呢?於是我找來參考書,詳細閱讀關於各個學校的各種數據情況。

比過來比過去,斯沃斯摩爾學院和芝加哥大學最讓我滿意,這兩所學院分別成了我的第二和第三選擇。另外,我對西北大學享有盛名的新聞學院一向很感興趣,所以申請了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有非常優秀的寫作項目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尼·莫里森,所以我申請了普林斯大學;康乃爾大學因為是特路萊德協會的總會據點,該協會又來通知許諾一筆新的獎學金,只要我被康乃爾大學錄取就給我,因此我也申請了康乃爾大學;秀麗精緻的布林茅爾學院我夏天時曾去拜訪,印象不錯,因此也申請了布林茅爾學院;而我們新澤西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是萬一哪裡都不要我,留下的別無選擇的最後選擇;而與其他兩萬多個學生一樣,我也不能免俗地決定申請哈佛大學試試運氣。

給以上這些學校的申請材料,我都作了認真準備,申請報名費支票都已開好,但後來因為我被耶魯提前錄取而絕大部分都沒有寄出。

申請提前錄取還是正常錄取?

對耶魯大學我自然更為關注,不僅與父母一起參觀了校園,我還在那裡住了一夜,旁聽了幾堂課,確認這裡就是我最想上的學校,然後”義無反顧”報考了耶魯的”提前錄取”。

美國很多大學都為學生提供”提前錄取”計劃。”提前錄取”分為兩種,一種叫”提前決定”(early decision),另一種叫”提前行動”(early action)

”提前決定”就是說學生一旦被學校提前錄取後,就必須上那個學校。學校提供”提前決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該校被錄取新生的”實到率”,即被該校錄取的學生中最終決定到這所大學註冊的比例。

申請美國大學,每人報考的大學很多,可能同時被幾所大學錄取,既然發身乏術,最後只能確定去一所,別的錄取了你的學校你就去不成。學校錄取人數與最後實際為註冊的人數之比這一”實到率”越高,就證明該校吸引力越大。哈佛的”實到率”在美國最高,是百分之七十五,而一般的學校都是百分之三四十。

學生如果選擇”提前決定”計劃,就比一般學生早遞申請表,校在十二月中旬就應該通知申請人是否被錄取。這比”一般錄取”一月份交報名表,四月中旬才得到消息早了好幾個月。

申請”提前決定”如果被錄取,學生就必須去這所大學,被其它大學錄取了也不得前往。沒錄取的情況有兩種:一是被”拒絕入學”(denied),也就是說,肯定不錄取你;更為常見的是”延遲”也就是說,大學雖然暫時不錄取你,但還會在三四月份時把你的申請表與”一般錄取”的學生們放在一起,再權衡比較一遍--你還有一次機會。選擇”提前決定”計劃的學生一定要慎重考慮,因為一旦被錄取以後就不能反悔了。”

“提前行動”在步驟程序上與”提前決定”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被學校錄取,你不必非得上那個學校,而是可以繼續報考其它的學校,在次年五月份接到其它學校通知後,再做比較和決定。

有人說”提前錄取”計劃下的學生被錄取機會比”一般錄取”的學生要大。的確,許多學校”提前錄取”的錄取率很高,像斯沃斯摩爾學院,總錄取率為百分之三十,但提前錄取率則超過百分之五十。這是因為學校對申請該校”提前錄取”、把該校作為第一選擇的學生進行政策傾斜。

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負責人幾年前說過,他們會對真心喜歡他們學校的學生更為優待。不過,招生負責人也指出,由於申請”提前錄取”的學生平均水平比”一般錄取”的學生水平要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競爭更為激烈。所以,並不能認為”提前錄取”就會比”正常錄取”佔什麼便宜。

值得提醒的是,選擇”提前錄取”計劃的學生只能報考一所學校。如果提前報考多於一所學校,被發現的話,屬於欺騙行為,學生所有的申請表都會作廢,學校不予審理,有的甚至會訴諸法律,後果十分嚴重。大學之間時常互通信息,比較各自的申請人,千萬不要耍小聰明。

結語:錄取通知書!

把申請耶魯”提前決定”的申請材料寄走之後,我也沒閒著。因為我得做好不被耶魯錄取,再申請別的學校的準備。

十一月份整月,在上課之餘,都在忙我其它大學的申請表,把各種材料都準備好,繼續潤色我的作文,等等,竟沒怎麼顧得上焦慮擔心。因為每個大學的申請表都不太一樣,都需要費時間和心思去一個一個地仔細地填寫。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報名表上就有一連串的小問題,費了我幾乎兩個晚上的時間。

十二月一開始,申請提前錄取的同學陸續收到學校寄來的通知書。大部份是被”延遲”,有幾個爆了冷門——比如班上一個平時不愛說話、不喜歡出風頭的華裔男生被哥倫比亞大學提前錄取了,另外,我的一對雙胞胎好朋友也同時被加州理工學院錄取了。

我於是也天天提心吊擔地檢查信箱,生怕出現”小信封”而盼望”大信封”裡裝的則會是錄取後厚厚的入學材料。可是,眼看十二月中旬過去了,一起申請耶魯的朋友們都收到了迴音,耶魯卻還沒有給我雙言片語。我等得真是焦急萬分。而我們的留學顧問也催促我儘快寄出申請其它大學的材料——-她是一片好心,怕我這頭沒趕上,那頭又誤了。

終於,我打定主意給耶魯大學打個電話問一問。一家人都提心吊膽地守在電話機旁堅著耳朵聽著。我撥了號碼,向電話那邊的女士說了我的情況,聽著她劈里啪啦地查電腦,然後輕快地說:”祝賀你,你被錄取啦!”我傻里傻氣地回了句:”是嗎?我進了?”自己還沒來得及高興,我媽倒已在一邊歡呼起來。

我申請大學的過程,就這樣宣告結束了。而不亞於這個好消息的是,過了幾天又接到耶魯的另一份喜訊:批准對我給予資助,各種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儉學款項加起來,接近全年學雜費的百分之八十。這個喜訊來得正是時候,不然,儘管我媽媽說了貸款也要讀,但四年加起來那畢竟是個挺大的數字!

最後,

願你可以選擇,有得選擇,也勇敢做出選擇。

作者gargg,原載於未名空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為篇幅,略有刪減。

耶鲁学子亲述美国名校的录取经验

長按二維碼關注魯稚的陽臺(ID:luzhi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