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一部美食紀錄片在觀眾的熱議聲中落幕。

一部講述生育現狀的紀錄片令無數觀者垂淚。

BBC拍攝的自然奇觀和動物世界,一再刷新我們對地球與生物的認知。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我們看紀錄片,跟看電影時的心情不同。我們相信,紀錄片呈現的是真實的世界。

可是,紀錄片就是如實表現現實嗎?

拍紀錄片跟拍電影到底有什麼不同?

製作人為什麼要拍這部紀錄片?

是為了純粹的藝術表達,還是靠取悅消費者賺錢?還是在推銷他們的價值觀?

帕特里夏•奧夫德海德,一位傳媒學者、熱愛紀錄片的資深影評人,應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通識讀本”的邀請,梳理了她從業40年來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寫了一本“紀錄片小百科”,為紀錄片愛好者、準備拍攝紀錄片的初學者解鎖了有關紀錄片的全科知識。

其實,紀錄片也是一種電影

什麼是紀錄片?

一個簡單而傳統的回答是:它不是電影。至少不是《星球大戰》那樣的電影。但院線紀錄片又是個例外, 比如《華氏9 · 11》(2004),它打破了紀錄片的票房紀錄。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華氏9·11》獲得第57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該片預算6百萬美元,票房高達2.24億美元。

很多紀錄片都很聰明,它們明確地以娛樂觀眾為目的而製作。的確,大多數紀錄片製作人都認為他們自己的任務是講故事,而不是寫新聞。

一個簡單的回答可以是這樣:紀錄片是關於真實生活的電影

這卻正是問題的所在。紀錄片是關於生活的影片,但它們卻不是真實生活。人們甚至不能通過紀錄片看到真實生活。紀錄片是關於真實生活的圖畫,以真實生活為它們的原材料,藝術家和技術人員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加工、作出不計其數的決定:要給哪些人看、要展示什麼樣的故事、展示的目的是什麼。

那麼你也許會這麼說:紀錄片是一種盡力再現真實生活卻不試圖對生活加以操縱的影片。但是,製作電影時不對信息加以操縱是不可能的。選材、編輯、音效都是操縱。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愛德華·R.默羅曾經說過:“如果有人以為每一部電影都必須再現一幅‘平衡’的畫面,那他既不瞭解什麼是平衡,也不瞭解什麼是電影。”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紀錄片史上的重要先驅羅伯特·弗萊厄蒂拍攝《北方的納努克》的現場,1920年。弗萊厄蒂要求因紐特人展現已經不再從事的活動,比如用長矛捕捉海象,讓他們對明明知道的事情表現出不懂的樣子。

自從有了紀錄片,就有了在多大程度上操縱信息這一問題。

隨著時間的流逝,紀錄片不僅僅被製作人,也被觀眾一再重新定義。觀眾無疑塑造著一切紀錄片的意義,因為我們會將自己對於世界的知識和興趣與影片製作人向我們展示的一切相聯繫。觀眾對影片的期待也以先前的觀影經驗為基礎, 我們不希望被玩弄和欺騙。我們希望看到關於真實世界的一切,也希望看到真實的一切。

我們並不要求這一切客觀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也不要求它們是全部的真相。

但是,我們的的確確希望一部紀錄片公正、誠實地再現某人對於現實的經驗。

這就是邁克爾·雷比格老師在他的經典教材裡曾提到過的、製作人與觀眾的契約:“紀錄片這一年輕的藝術形式中沒有規則,只有一系列的決定:決定你的底線在哪裡,決定怎樣遵守你將與觀眾訂立的契約。

紀錄片為何值得一看?

紀錄片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可信賴性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很重要,因為這些特質正是我們看重紀錄片真正的、獨一無二的原因。

如果紀錄片是騙人的,那它們不僅僅是欺騙了觀眾,也欺騙了那些依據從影片中拾得的一知半解行事的民眾。紀錄片作為媒體的一部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也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塑造我們作為公眾演員的形象。

因此,紀錄片的重要性就和作為社會現象的公眾的概念聯繫了起來。哲學家約翰·杜威曾有力地提出:公眾——這個對民主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的群體——絕不僅僅是個體的相加。

傳播學學者詹姆斯·卡賴曾指出:“現實是一種稀缺的資源。”

現實不是我們周圍的一切,而是我們所知道、理解和彼此分享的周圍的一切。

媒體能夠作用於最昂貴的不動產,即我們大腦中的現實。紀錄片是塑造現實的重要傳播手段,因為它宣揚自己的真實性。紀錄片總是植根於現實生活,並且宣稱它所向我們展示的事情值得一看。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紀錄片奠基人之一約翰 · 格里爾森(右)曾於1942年斷言:“紀錄片從本質上就不是電影”而是“一個教育公眾的新方法”,他創造了英語中documentary這個詞語。

的確,娛樂消費者是電影製造業的重要方面,即便對於紀錄片來說也是如此。大多數的紀錄片製作人都會售賣自己的作品,要麼賣給觀眾,要麼賣給中介方,比如廣播公司或經銷機構。他們受到自身商業模式的限制。

隨著紀錄片變得空前流行,越來越多的紀錄片是為取悅觀眾而製作,並不對固有思維提出挑戰。它們以煽情、性和暴力等最靈驗的手段吸引和娛樂觀眾。

院線上映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如《帝企鵝日記》(2005)是娛樂消費者的經典例子;它運用了以上三種手段來吸引和刺激觀眾,雖然這些現象是出現在動物身上。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呂克·雅凱的《帝企鵝日記》(2005)在全球熱映,影片運用了愛情故事主題,策略性地迴避了關於企鵝的一些基本事實,比如它們的交配只持續一季。

不過,在短短的歷史中,紀錄片常常由那些位於主流媒體邊緣的人制作。他們和公共廣播等公共媒體機構、熱衷於獲獎的商業廣播公司、非營利性機構、私人基金或公共教育基金合作。很多紀錄片踩在主流媒體的邊緣,採取一種稍稍不同的解讀現實的方式,努力想要真實地展現關於權力的話題——也與權力對話。它們常將自己視作公眾演員,不僅僅對著觀眾說話,也對著公眾群體中的其他成員說話——他們需要知情才能行動起來。

套路再深,也比不過製作人的真心

為了讓觀眾相信影片內容的真實性和重要性,紀錄片的形式選擇非常之多。和“通常的紀錄片”相關的形式元素, 在20世紀末的電視紀錄片中已經成為標準定製的選擇,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可以增加的元素。

這些手段包括聲音(環境聲音、背景音樂、特殊音效、對話、旁白)、畫面(實景拍攝及通過照片、錄像或實物呈現的歷史畫面)、音頻和視頻特效(包括動畫),以及節奏(通過畫面的長度、剪輯次數、劇本或故事敘述的結構來控制)。

紀錄片製作人選擇他們想要的方式來構建一個故事——選擇呈獻給觀眾的是什麼人物、集中展現誰的故事、怎樣講述故事。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濟加·韋爾托夫(原名丹尼斯·考夫曼),積極倡導紀錄片中的藝術和科學,雖然在蘇聯時期在他自己祖國電影史上的痕跡被抹去,但他仍繼續為世界各地的先鋒派藝術家和紀錄片人提供著不竭的靈感。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他的代表作《持攝像機的人》是一部城市交響曲紀錄片,採用了“生活中的一天”的形式,採取了電影套層結構。被譽為電影藝術史上最震撼也最富有爭議的影片之一。

對於紀錄片製作人來說,在選擇影片形式時,倫理道德問題和美學問題一樣重要。

美國曆史紀錄片製作人喬恩·埃爾斯和理論家比爾·尼科爾斯等人都曾呼籲職業紀錄片製作人自己要清晰地表達道德標準。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喬恩· 埃爾斯製作了一部關於第一顆原子彈製造者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紀錄片(中譯《複核之後》)——這位科學家覺得自己深負罪責,因而痛苦不已。埃爾斯讓全體工作人員讀了《哈姆雷特》。

一個一直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是,多大程度上模擬現實是可以接受的。“搬演”是35毫米時代紀錄片的主要製作方式之一。由於當時機器笨重,如果不用燈光和表演,拍攝紀錄片幾乎是不可能的。到了20世紀60年代,真實電影的捍衛者們用上了輕巧的便攜攝影設備,他們嘲笑“搬演”這一方式,詆譭其為虛假製作。

搬演手法在20世紀90年代又重新出現。有時候是因為電視欄目提供給影片的預算不足,而電視觀眾又習慣了高成本的片子,製片人就得努力製造吸引人的故事。因此,在歷史頻道就會經常出現一些鏡頭,比如讓幾雙穿草鞋的腳代表羅馬的千軍萬馬,或者用幾枚錢幣、一個花瓶來表現古代國王的財寶。

製作人對紀錄片的形式做出的各種選擇,都是為了讓觀眾相信:製作人是一個嚴謹、真誠、理性的人。

製作人與觀眾之間的相互坦誠才是最本質的。

如果製作人更加明確自己採取某種形式技巧的目的,並且在尊重所表現的現實的基礎上,追求更精湛的表現形式,他們就能增進與觀眾之間的互信。

更多

觀影TIPS

1.歷史上有哪些天才改變了紀錄片的發展方向?

2.不同類別的紀錄片各有什麼特點?

3.什麼叫“藍籌”紀錄片?

4.我們有什麼理由批評那些大製作的自然紀錄片?

5.在商業模式和道德之間,製作人有哪些選擇?

6.如果你想拍紀錄片,應該怎麼準備?

牛津通識讀本·《紀錄片》

Documentary Fil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美國] 帕特里夏·奧夫德海德

定價:32.00

ISBN: 9787544769105

出版:譯林出版社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本書講述了紀錄片的特性、歷史、發展,以及圍繞紀錄片的重大爭議。同類書從未能寫得如此有趣,如此簡明。作者廣泛而明晰地探討了紀錄片的諸多功能,以及關於紀錄片的諸多悖論和爭議,對此我只有歎服的份兒。

——邁克爾•拉畢格,《導演創作完全手冊》作者

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書,當然前提是他對紀錄片感興趣。還記得我們人生中擁有的第一本字典嗎?剛拿在手裡時,我們隨意地翻開它的任意一頁,有了那些關於母語初步的認知。而對於對紀錄片感興趣的你來說,這本書或許也開啟了你對紀錄片的嚮往和追隨。它探究了紀錄片的概念,讓我們更明晰世界紀錄片發展經歷的種種過程,以及看到很多優秀的紀錄片製作者因為承諾投身於紀錄片,為紀錄片的發展做出的貢獻,瞭解到他們的初心。而諸多對紀錄片概念模糊而心生困惑的朋友,或許可以在字裡行間的闡述中得以釋然。

——《紀錄片:序言》,甘露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作者:帕特里夏·奧夫德海德(Patricia Aufderheide)

美利堅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及社交媒體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兼主任。2006年,因其學術成果獲得由國際紀錄片協會頒發的傑出事業成就獎。曾擔任聖丹斯電影節評委和獨立電視服務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最近出版的作品有《每日星球》和《傳播策略與公共利益》。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中國紀錄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碩士,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CSC)會員,中國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理事,緣起英雄紀錄電影工作室藝術總監、導演。歷時四年完成亞洲第一部反映中國芭蕾舞演員生存狀態的系列紀錄片《我們在跳舞》。數年來持續關注電影行業的變化,受張藝謀、徐克、劉偉強、吳宇森等眾多導演之邀,拍攝多部深具行業影響力的電影紀錄片,開創了中國電影紀錄片的先河,被業界公認為中國電影紀錄片第一人。

在《影像時代》等權威攝影雜誌上開設近十四年的紀錄片專欄,擔任多個極具影響力的紀錄片節特邀評委並受邀放映講座。甘露和緣起英雄紀錄電影工作室歷時十五年,獨家拍攝了多部不同題材的系列紀錄片,關於電影、民生和藝術,即將全面推出。

牛津通識讀本往期內容回顧

十年耕耘,播種常識 | 牛津通識讀本(譯林版全系列書目)

中國文學太博大精深?你需要一份極簡指南 | 牛津通識讀本《中國文學》

拿破崙讀他,希特勒讀他,你能不讀他?

變態心理學家的入門書 | 牛津通識讀本《生活中的心理學》

考古不是盜墓,那麼考古究竟是什麼?

你可以不讀科幻作品,但不可以不讀《科幻作品》

被遺忘的邊疆與看不見的城市 | 米華健談絲綢之路

關於愛國,你我可能都有一點點誤解

難民該往何處去?| 評判之前你可能需要這些常識

人生的歧途,真的是從大學選錯專業開始的嗎?

一帶一路,一群朋友,還有一本書

李白愛喝的,究竟是什麼酒

還有什麼比當NASA科學家更炫酷的事?

複雜的美國總統大選,一本書能看透嗎?

看不懂引力波?來補習一段天文學簡史吧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所有紀錄片都是擺拍?| 防騙指南在這裡

內容選自牛津通識讀本《紀錄片》

圖片選自維基百科、作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