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痛惜!

全國勞動模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安溪竹藤編)技藝傳承人

陳清河同志

於昨日(3月3日)去世

享年80歲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訃 告

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安溪竹藤編)技藝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安溪家居(藤鐵)工藝文化產業創始人,政協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屆安溪縣委員會副主席陳清河同志於公元二0二0年農曆二月初十日卯時仙逝,擇於農歷二月十三日巳時出殯,特此訃告。

安溪縣家居工藝商會

陳清河勞模工作室 泣

二0二0年二月初十日


以下是海峽都市報2016年6月的一篇報道

當時已76歲的陳清河,功力依然不減

把粗大的毛竹拉成竹絲也是手到擒來


泉州竹編“刀客”陳清河:刀拉竹絲 細可穿針


他像一個刀客,精通五種刀法,手起刀落,竹片竹絲片刻成形。


陳清河說,他像一個刀客,最拿手的有五把刀:篾刀(拼音:miè dāo)、薄刀、劍門刀、過圓刀、三角刀。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陳清河在檢查剛剛裝飾好的“菠蘿花”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五把刀:最上薄刀,從左到右:三角刀、劍門刀(兩片)、篾刀、圓刀


篾刀開邊,滋滋滋的聲音非常滑順,遇到竹節,稍微用勁,啪的一聲就過了;薄刀修邊,輕輕一削,刀刃吃進竹片,嘩啦嘩啦一陣響,三次過後,竹片基本上薄至1毫米;劍門刀拉絲,兩個刀片成夾角,刀刃的距離就是竹絲的大小;過圓刀修幅度,按照不同的需要,把竹絲卡進刀口,輕輕拉過,側面就出現橢圓的表面;三角刀輕輕一挑,出現毫釐縫隙,做裝飾的竹片就可以插進去。


刀和竹,已經融進了他的身體和大腦,“手動刀動,大腦想著會做成什麼樣的,東西就從手裡出來了,一氣呵成!”


16歲那年,命運似乎跟陳清河開了一個大玩笑:好不容易考上了廈門工藝美術學校,夢想成為大畫家,卻成了“竹編”專業唯一的學生,每天劈竹子。


“當時就只有我一個學生,校長隔一段時間就來做一次思想工作:專業已經開了,不能一個人都沒有,要有歷史責任感;再不濟,回家還可以分配工作,也不一定幹這行!”陳清河沒有其他選擇,只能留下來專心學習。


機會很快出現了,1962年,出訪東歐30件國禮的任務,下到了這個小夥的身上。“當時由我牽頭,選了11個技術比較好的學生,關在車間裡面,兩個星期就全做好了。”他如今還留著一個《雲錦瓶》作為見證,而每每說起依然恍如昨日的事情,還帶著幾分激動,“很高興,一點壓力都沒有!市裡專門撥了米、面、油、肉等,吃得很飽,每天都能幹滿18小時!”


第一次從商品上升到藝術品的體驗,在陳清河心中留下再也抹不去的印記,“竹編和藤編,都是民間流傳的技術。上升到藝術的高度,是對藝術的追求帶來的,材料沒變,但手藝變得非常精細化”。


1984年,安溪縣曾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福建省安星藤器企業有限公司,邀請他任總經理、總設計師直到1996年。最高峰時,有5萬工人,分散在安溪各地,他身邊的300多人,都是技術工人,負責設計、傳藝、驗收。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薄刀拉絲,是製作竹編工藝品最重要的部分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最細的竹絲,可以穿過針眼


憑著這門手藝,在1989年,他就成為安溪縣第一個全國勞模,並在2014年將“安溪竹藤編”送上國家級非遺目錄,由此衍生出的家居工藝文化產業,產值近百億元。

在商品化大潮之下,安溪家居工藝品一度陷入低谷,2012年,已經退休在廈門定居的陳清河又應邀回了安溪,坐鎮勞模創新工作室。


陳清河勞模創新工作室設在安溪華僑職校,集合了竹、藤、鐵等家居工藝品的高端成果,工作室平時有3個人幫忙,都是他的學生,50歲左右了,但是遇到關鍵環節,還得自己操刀上陣。他依然是那個“手藝控”,整天沉醉在毛竹和藤條的世界裡。


如今,陳清河五把刀的功力依然不減,把粗大的毛竹拉成竹絲也是手到擒來。“非遺首先是技藝,必須動手,才能精雕細琢。就拿拉竹絲這樣的精細活來說,那是60多年功力,也是因為機器無法替代,要把竹子削得這麼細、這麼薄,只能用手工。試過用機器,全斷了,沒法用,主要是毛竹都有竹節,機器沒有辦法隨時調整”。


竹編的第一關是選毛竹,“材料不行,肯定朽木不可雕”。“最好是3年左右的毛竹,太嫩的不行,韌勁和硬度不夠。”抄起篾刀,陳清河刷刷刷連續三次,竹片就已經很薄,軟塌塌的,再過一次薄刀,“你看,就像一張紙,受不起稍微大一點的力”。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陳清河作品,竹螃蟹栩栩如生


痛悼!福建這位大師走了

部分竹編半成品


就著窗口的光,陳清河瞄了一眼,把一根竹絲放入劍門刀刀刃中間,左手輕輕摁住,右手慢慢拉出,大約10秒過後,一根細得肉眼離得遠了看不清的竹絲出現在他手裡。“這樣的竹絲,可以穿針眼的。”找來一根縫衣針,輕輕一戳,輕鬆過針眼,兩側還留有縫隙。


堅硬的毛竹,經過五把刀的輪番上陣,到最後要麼變成薄弱紙片,要麼細如髮絲,已經化為繞指柔。


跟竹子打了一輩子交道,陳清河感覺“像年輕人遇到初戀”,不過一旦牽手,“又像左手摸右手”,猶如身體的一部分。


老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