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曾經說過,社交恐懼症的發病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童年時的創傷和家庭教育。

相比之下,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塑造,以及心理的影響又超過童年創傷。因為,一個好的,有愛的家庭能及時發現你的創傷,並幫助你走出傷痛,甚至將壞事變成好事,令你內心由此變得堅強。

而壞的家庭環境,不但不會助你撫平傷口,還會在上面撒上一層鹽(不論有心還是無意)。於是,在這些孩子人格形成的初期,殘酷的現實,就將他們感受信任和愛的能力摧毀。他們自責,認為是自己的原因而不配得到愛。這樣的人,最容易在青春期產生心理問題。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01

如果沒有愛,有錢也難保心理健康。

有個男孩子,我從小看著他長大的,父親是開大公司的老闆,母親在公司幫忙。

在這個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是有能力,強大,說一不二。他愛他唯一的兒子,但是現實中他很忙,很少能夠陪伴到他,偶爾相處的時光,似乎為了彌補教育上的缺位,他總是抓緊時間做嚴父。哪怕最關心的話語,也是用突著一雙怒目,板著一張臉孔說出來的。

男孩很怕他。這是當然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更多的從大人的情緒和麵部表情上感受,自己是否被愛。

而與這位父親相反,男孩的母親更像個事無鉅細的保姆,她在意他細枝末節的一切,甚至在他十歲的時候,還在飯桌上喂男孩吃飯......等等。

知道那位嚴父如何看待這種事?有次一起吃飯時,他上小學的兒子打算開一罐可樂,但似乎有些難打開,這位父親突然就瞪大眼睛怒喝孩子的媽媽:“你坐在一邊傻的?兒子打不開你沒看見?”

孩子的母親立即像個被皇帝喝斥的宮女一樣,急巴巴地給這個公司未來的繼承人開了可樂罐,還殷勤地問他要不要倒在玻璃杯裡。

我當場愕然,他們卻一副就該如此的樣子。

幾年以後,已經是初中生的男孩坐到我身旁,悄悄對我說:“我很孤獨,我恨我的媽媽,如果她不是我的媽媽,我根本不想理她。”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我震驚,看著他臉上帶著寂寥的微笑——這是他習慣性的表情,心想一個人除了苦悶到極點,是絕不會把這種話說給旁人聽的。我感覺他之所以會和我說,也許是因為我曾經當著他的面,提議他的父母不要管得太緊,男孩子要適當釋放天性之類的。當然他們完全對我的話嗤之以鼻,後來我也不敢多管閒事了,但男孩可能覺得我懂他吧。

又過了段時間,然後就聽說男孩出現了社交障礙,不敢上學,怎麼勸都不行,只好在家休學一年。

我很同情這個男孩子,他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很富足的,但他的心卻貧瘠得可怕。更可悲的是,他的父母以為自己做了很多,結果竟然沒有令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愛”,還讓他出現了心理上的問題。

難道說,這些問題出現之前完全沒有預兆麼?他們沒有頻頻發出求救的信號麼?還是我們其實並沒有表現出來的那麼愛他們,最愛的是自己呢?



02

易恐體質,因為缺少愛帶給我們力量。

每個人從幼年的懵懂無知長到成年,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多多少少的挫折。

而孩子從哪裡感受到父母的愛,進而信任他們,並建立起內心的安全感?物質上的滿足當然是必需的,但是我認為,更多的,是在我們每一次經歷挫折時,父母給我們的正確指引,恰當的心理疏導,並給予愛的理解和撫慰。這些,才是構築起我們強大內心的情感基石。

然而,很多人的童年都是自己磕磕絆絆過來的,那些傷痛陰影沒處化解,長年累月積在心中,到青春期的時候,量變化為質變,比別人更容易得神精症方面的心理疾病。

因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感受到愛,或者是正確的愛。我們的心,像是隻終日被風吹雨淋、惶惶不安的小獸,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害怕,緊張,焦慮。

童年時,比之知識的教養,更應該是愛的養育,把愛作為養分恰如其份地填滿孩子稚嫩的心。

缺少愛的孩子是敏感的,脆弱的,神經質的,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支撐他們能夠勇敢強大的力量,這樣的人格,是心理疾病最青睞的。而原本已經很痛苦了,卻還要患上心理上的問題,真是想想都讓人覺得悲哀。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寫道:“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些父母把孩子當自己的附屬品,隨打隨罵,這就不用多說了,大多情況是造就一個個千瘡百孔的靈魂;有的自以為很愛,卻愛得不得其法。

如我前文所講的親戚家的男孩,他的父母看上去很愛他,可為什麼男孩還會痛苦,會恐懼,最後害怕上學?因為父母給予的根本不是無私的愛,而是有條件的交換。給他再多的物質意義何在?在我看來,只是為了令子女依賴他們,聽他們的話,別找麻煩而塞給他的安慰奶頭。

真正的愛是帶著他吃人間的苦,同時撫平他所受的傷,讓他的傷口結痂成一塊鎧甲,鼓勵他面對風雨,而自己永遠站成他背後隨時可以依賴的山,卻不剝奪他探索世界的權利。

這才是愛,能在孩子未來的人生,源源不斷地提供面對一切的勇氣和力量。而這樣的人,將無所畏懼!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03

社恐者為什麼大多是玻璃心?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這樣形容社交恐懼症的人,他說:“他們又自卑又自負,同時還有顆玻璃心。”

他的話似乎代表了旁人對社交恐懼症者的一些看法,雖然有些絕對,但不可否認,社恐者或多或少有這樣的表現。

可是,為什麼他們的心像是玻璃做的呢?

因為他們太在意了,太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可為什麼他們這麼在意別人怎麼看他們呢?對一個自信的人來說,這太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內心有愛,有足夠的力量對自我肯定。

但是,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他們大多是缺愛的人,無法由內心產生出自信和幸福感。就像月亮一樣,他們只能汲取太陽的光輝。也就是說,他們的能量很大部分依靠別人的認可而獲得。所以,他們很在意別人對他們的態度,情緒極易受別人的影響,敏感脆弱,害怕失敗出醜。

因為他們認為,除了別人的肯定之外,他們還能從哪裡得到自信?

的確,他們的心因為缺少愛,就像是草木不生的荒漠,你怎麼能奢求在那樣的環境長出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

他們缺少愛,對一點點愛就受寵若驚,如久旱逢甘霖,所以只要有人對他們稍有和顏悅色,就欣喜若狂視若知音,但如略有不滿之意,又頓時令他們如墜冰窟,心如玻璃碎成一地。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04

重建愛的能力,擁有戰勝挫折的勇氣。

愛是一種能力。如果從小就接受到愛的教育的人,他們自然就擁有這種能力,懂得如何表達愛,接受愛,同時也會拒絕你不需要的“愛”。

這種能力是強大的,擁有戰勝一切挫折的力量,沒有什麼可以打倒自己。

而從小沒有接收過愛的人,這樣的能力就需要重新培養。尤其是對於產生社交恐懼這樣心理問題的人來說,愛的能力對於他們的康復,戰勝心魔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社交恐懼症的核心根源就是內心自卑脆弱,缺乏自我認同,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及自己的表現。

愛的能力是可以後天習得的:

1、“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我們想要獲得的時候,先要舒展開拳頭,有放才有收。我們不要一味地把自己擺在被施捨愛的地位,因為我們也可以是愛的給予者。不要以為付出就一定是損失,付出愛心,卻能收回溫暖。

當然,這裡結合社會上的實際情況,我並不建議沒有原則的獻愛心。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幫助確實有困難的人,或者哪怕是對身邊的人,做些順手之勞的善舉,就算別人不一定會同樣的回報你,但他們因你而得到改善的流露的由衷欣喜,會化成一股正能量回流到你的心房,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構建起一座屬於你自己的愛的能量站。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2、真誠。小的時候,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真誠的,但長大了,都不由自主的戴上一個面具,更多的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我覺得這沒有錯,成人的世界需要一些裝飾。

我這裡所說的真誠,更多的是對自己的真誠。不欺騙自己,不自欺欺人。自己是怎樣的,要坦然接受。

對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並接受它們,會令我們的心平靜,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真誠會令我們更多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心懷更為開闊。

3、找一個值得的人來愛。缺愛的人,沒有愛的能力的人,往往也是不會愛的人,在愛的面前他們笨拙,手足無措。因而,也得不到愛的回饋,體會不到愛的意義。有的人無奈之下又拿起父母那一套來表達愛:如一個勁地給錢給物質,或者用罵用責備表達自己的在意。這是不是新一輪的惡循環?

真正愛,是傾聽,是理解,是幫助,是包容。

找個值得的人來愛,把這些你不曾享受過的,一一地給他,然後你會發現,愛是這麼的奇妙,他會把這些你給予的愛的內容,又一一地回饋到你的身上。

你的心再不荒蕪,它也有愛了。

而這些所有的愛,儲存在你的心裡,將會不斷地為你的精神提供力量,讓你擁有愛的能力,並戰勝未來人生中的一切挫折。

對於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就是戰勝心魔最根本的,最徹底的良藥。


社交恐懼症:當你擁有愛的能力,就會生出戰勝心魔的勇氣


我是曉愈心理健康,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網絡小說作者。

歡迎關注。生活用苦難考驗我們,戰勝它,就能品嚐到生命甜美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