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說說“改變”


說說“改變”

希望改變,追求改變,是人的本能,它也是社會進步源發性的動力。正是這種希望和追求,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原始向現代的跨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去西安,參觀了“半坡遺址”後,產生無限的感慨。那裡展出的都是大約六千年前的古蹟,從這些古蹟中可以看出,六千年前人類已經能夠打造鐵器,燒出陶瓷,從男女合葬的古化石看,已經有了家庭的雛型。它告訴我們,今天人類社會所有的進步,都是在那個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沒有改變就不會有今天的一切。

改變,首先是一種本能。求新求變是人們普遍的心理狀態。在鄉間呆久了,就嚮往喧鬧繁華的城市生活;粗茶淡飯吃膩了,就想體會一下飽食生猛海鮮的感受;在別人手下被領導、被馴服夠了,就想嚐嚐當個“統治者”的滋味;黃臉婆看夠了,就奢望追求個花容月貌。

求新求變,也有建立在逆向思維基礎上的輪迴式的追求。年輕氣盛的時候,夢寐以求走進城市過上都市生活,到了晚年又想回歸田園,種點綠色蔬菜,養上幾隻雞鴨鵝狗;豪華飯店、酒店吃得腦滿腸肥之後,又想回過頭來品品綠色食品、嚐嚐粗茶淡飯;費盡千辛萬苦,熬到手一個官員的寶座,又覺得高處不勝寒,嫌那官場忒累,如夢方醒,才感受到“大有大的難處”,於是,再想去過那“無官一身輕”、“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日子。

追求改變的慾望,選擇改變的方向,往往是由人的年齡段、自身所居位置、成功與失敗經驗教訓來決定的。宋丹丹在擇偶條件上,為自己劃過這樣三個自然段:“二十歲的時候我想找個漂亮的,三十歲的時候,我想找個有錢的,四十歲的時候,我想找個再也不離開我的”。她的三個自然段說明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把改變的方向建立在尊重客觀現實的基礎上。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陪市領導去江蘇崑山參加一個會議。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兼桂林市市長袁鳳蘭在發言中講了她生活中這樣一個小片段:由於她常年工作繁忙,“日理萬機”,難得跟丈夫有個逛街的機會,有一天下午,好不容易輕鬆一下,她跟丈夫商量一起逛逛街,結果,在賣肉的攤床上,被賣肉的老太太認了出來,哭著喊著讓她給解決房屋拆遷問題,周圍的市民聞訊趕來,她被圍個水洩不通,一個多小時才從人堆兒裡解脫出來,肉沒買成,掃興而歸。在回家的路上,袁鳳蘭問丈夫:“你找我後不後悔?”丈夫不假思索地回答:“要是現在,我肯定不找你。”試想,曾幾何時,這位丈夫有個副省級老婆,心理感覺該是何等榮耀!可今天他連跟老婆逛個街都難,心中又是何等的無奈。我很佩服這位丈夫的智慧,他並沒有正面回答老婆“後不後悔”的問話,但他回答得又如此坦誠:“要是現在,我肯定不找你。”這說明他至少有改變這種現狀的願望。


說說“改變”


追求改變,至少有兩個層次的區分。本能的改變是一個低層次的追求,他的要求只是換換樣就好,工作幹膩了想換個行業,換個崗位;吃的穿的夠了,再想換換口味,換換款式;城市住膩了,又想到鄉間“瀟灑走一回”,“新鮮感”是他所希望找到的感覺,哪怕就是機械的輪迴、簡單的重複。

而對改變高層次的追求,是建立在理智基礎之上的追求。這種追求是為了達到一種境界所進行的積極探索,其特點是目標、方向明確,追求的韌勁十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同樣是想當官,有人為的是尋求心理滿足,謀取一己私利,有人則為的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點有益、有用的事情;同樣是讀書,有人為的是拿個文憑裝點門面,樹立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高大”形象,有人則是為了探求真知,武裝頭腦,解開宇宙間無盡之謎;同樣是追求異性,有人尋求的是某種滿足、某種刺激,甚至是無度的佔有,有人則追求的是一份真情,進而達到相知、相惜、相愛。這種改變,追求的不是數量的多少,而且層次的高低;不是表象的變換,而且境界的提升;不是簡單的輪迴,而且階梯的攀登。

對改變更高的追求,不是改變客觀,而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是改變客觀的條件和基礎。很多人事業不如願、生活不如意,老是怨天尤人。究其根本,是缺乏對改變自己重要性的認識。這裡有一個最重要的原理是,只要自己改變了,你所追求的東西才會隨之而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改變自己就是在同步改變客觀。


說說“改變”


說說“改變”


怎麼改變自己?最簡單的回答只有四個字:“與時俱進”。人類在發展,社會在前進。要想讓自己跟上時代的腳步,觀念必須不斷轉變,知識必須不斷更新,素質必須不斷提高。人們在微信群裡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同樣的戰友群,同學群,大家的起點幾乎相差無幾,而今天在大家所進行的交流中,包括所發的網絡鏈接,都能夠反映出層次的區別。有人送進來的是緊跟時代的新思維、充滿時代氣息的新知識、賞心悅目的新景色、撥動心絃的新樂章。而有人送進來的則是無聊至極、愚腐透頂的網絡垃圾。久而久之,儘管遠隔千山萬水,你也能夠通過網絡空間分清楚,哪個人的觀念、知識還是二十年前的原地踏步,哪個人已經在走向退步,哪個人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我所在的戰友、同學群,有幾位已年近古稀的老戰友、老同學,常常在群中曬出詩文、展示書畫,儘管詩文平仄格律不見得完全規範,不像李白、杜甫那洋洋灑灑;書畫不見得完全符合章法,不像張大千、徐悲鴻那樣氣勢恢弘,可能夠從中看到他們每天都在追求著、進步著。由此也能夠看出他們陽光的心態。

改變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改變是所有人的追求,改變是與時俱進的表現,改變是跟上時代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