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科學界所講的“無”跟《道德經》中所講的“無”有什麼關係?

科學界所講的“無”跟《道德經》中所講的“無”有什麼關係?

以前科學界否定無,認為無就是不存在,有跟無是一個二元對立的分開。必須可以量化、看得到、檢測得到的,才會相信有,否則就是什麼都沒有。

科學界所講的“無”跟《道德經》中所講的“無”有什麼關係?

前幾年在瑞士的超級實驗室裡,科學家進行大強子撞擊實驗才發現:原來萬物、所有的粒子,竟然是從空無的世界裡不斷地在剎那生生滅滅。以前認為可以測得很精準,是因為你的儀器不夠精準,儀器精確了,才發現了測不準定律。

早在2500年前,老子用清淨的心靈去看、去感受,就發現空無的世界竟然是那麼的奧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小我、自我,就是完全地臣服、消融,來到了無我的世界。

而科學界往往都是從自我出發,用自我在研究,背後都是用自我在操控。這兩者的方向動機不一樣,人生結果也不一樣。科學只是物質層次的深入鑽研,但是心靈領域,科學家卻很脆弱。為什麼科學家探討真理,到最後內心還是不安?因為科學家只能看到片面而已;整個大自然的奧妙,科學家沒辦法看到、掌控。

科學界所講的“無”跟《道德經》中所講的“無”有什麼關係?

真正要了悟真理實相的人,一定要進入到心靈、無形的領域,超越物質層次,才能夠逐漸看到生命的實相。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就是表示不知道。知道不知道才會真知道。

科學是用西方那一套邏輯架構在思維。有它科學的一面,也有它不科學的一面;有它很客觀的一面,也有它看不到,然後又很主觀的一面。老子的思想,就是推翻西方的這一套邏輯思維!數學認為零沒什麼意義,零不能當分母,而宇宙的真理實相里面,零太重要了、最偉大!

你要來到了悟真理實相,需要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精神,但是後面一定要來到超越科學的領域,進入哲學、進入心理學,再來進入玄學。

科學界所講的“無”跟《道德經》中所講的“無”有什麼關係?

無我不是否定生命,是來到自我的消融,沒有自我的立場、沒有自私自利之心。當你消融自我的時候,流露出來的心靈品質就是古聖先賢的高級心靈,不會欺騙、不會傷害任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